走出家庭教育的三個誤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方面,它們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其中,家庭教育是一種不同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特殊”教育。它的作用不容忽視,正如福祿培爾在《人的教育》中所闡述的:“家庭生活在兒童生長的每個時期,不,在人的整個一生中,是無可比擬的重要的。”但目前,家庭教育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誤區一:漠不關心,對孩子采取“零教育”。
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在與家長的接觸中,我明顯地感覺到,現在有些家長由于忙于生計,對孩子聽之任之,放縱其生長;還有一些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對孩子的成長不關注、不關心。應該說,這兩類家長都輕視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孩子只有“生養”之恩,而未盡“撫育”之責。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比較任性,以自我為中心,行為舉止隨意,不懂禮貌,對自身的評價不夠客觀公正,難以得到別人的認可,人際交往不順利。這類家長應從自身做起,改變觀念,主動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職責,積極配合學校教育好孩子。
誤區二:大包大攬,助長依賴心理。
這部分家長對孩子的一切過于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都要“參與”,甚至包辦代替,久而久之,忽視了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過少,孩子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凡事依賴他人,缺乏自信,即使想脫離父母的庇護,也因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經驗而遭遇挫折。這讓我想起,課堂上竟有四年級的孩子因為沒帶筆或本無法進行相應的學習任務,或中午由于沒帶筷子而望“飯”興嘆,一臉無奈的情景。試問這樣一個小問題都無法獨立解決,而要被動的等待他人的幫助,那么生活中又有多少事需要依靠他人的力量?而我們的援助之手是否又能每次都及時地向他伸出呢?于丹教授曾說:“世上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备改戈P注孩子的生活這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要分清哪些事可以“幫”,哪些事需要“扶”,哪些事必須“放”,恰當地處理好“幫”、“扶”、“放”三者的關系,在孩子迷茫時能留給他思考的空間,在孩子困惑時能為他指明前進的方向,在孩子失敗時能給予他奮斗的力量,這樣的教育才是理智、科學、讓孩子受益終身的教育。
誤區三:以“成績”論成敗,忽視心理健康教育。
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已經開展已久,但是受對學生評價方式的單一性――學業成績的影響,讓許多家長仍把孩子的學習放在首要位置。對孩子的教育只關注學習,相互攀比成績,忽視了這種做法對孩子產生的不良影響,置孩子的心理成長于不顧。我所執教的班級里就有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他在給家長寫的一封信中這樣說道:“媽媽,請別再拿我和其他的同學比較了,每次您這樣比的時候,就好像有一根根針刺進了我的心里。”這樣的語言既讓人感到意外,又讓人覺得心酸。家長會上,當她的媽媽聽我講到“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這個話題時,無意間打開孩子曾經送給她的記事本,沒想到在第一頁孩子寫的贈言里,也有類似的一段話??磥?孩子的呼聲已經很久了,而直至那天母親才發現。會后,這位母親找到我,眼里已含滿淚水,在對自己平時做法的敘述中,我讀出了她的后悔、傷感以及試圖尋找解決辦法的急迫。還好,我們讀出了孩子的心聲,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可是,我們每次都會這樣幸運嗎?還有一些家長,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課余時間為孩子安排許多補習班,以期進一步挖掘孩子的潛能。但是他們卻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所取得的“成績”上,忽視了整個過程對孩子的影響。如一個學習鋼琴的孩子,家長常常因為孩子是否考過級而或喜或悲,卻不在意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否發展了興趣,是否受到了藝術的熏陶,是否獲得了愉悅的情感體驗。學習是學生主要的生活內容,“成績”是評價學生的一種方式,但都不是決定孩子一生成敗的唯一要素。對孩子的教育,不僅是吃飽穿暖或知道學習成績如何,還要走進孩子的心里,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注意孩子身上發生的細微變化,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及時掌握孩子的心理狀態,及時教育,及時糾偏;放下培養孩子過程中的功利思想,由重“成績”向重“過程”轉變,找到教育孩子的“關鍵點”,因材施教;注意發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興趣、動機、信念、世界觀等),促使孩子身心皆健康發展,這樣才能借助教育將孩子引向成功。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每一個家庭都擔負著培養教育下一代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家庭教育是值得我們探討并一直探討下去的話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1265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