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條件下鄭州商城遺址保護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鄭州商城遺址是國內發現最早的商代都城,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其歷史地位和研究價值不可估量。文章描述了鄭州商城遺址現階段的保存狀況,對目前開放條件下鄭州商城遺址的保護工作進行研究。
關鍵詞: 鄭州商城;遺址;保護
鄭州商城遺址地處鄭州市區偏東的鄭縣舊城及北關一帶,是寶貴的國有資產遺址景觀,也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的、規模最大的都城遺址,其年代為商代前期,它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明的見證,其蘊含著歷史、藝術、科技、社會、經濟、教育等多種價值,展現出燦爛的人類文明。
1 鄭州商城遺址的歷史沿革與分布狀況
鄭州商城遺址位于鄭州市區內,距今約3500年,部分學者認為此遺址為“湯始居亳”的亳都,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它是“仲丁遷隞”的隞都,屬商代中期,這是學術界兩種主流的觀點。1950年,考古學家韓維周率先發現了鄭州商城遺址并及時報告文物部門。1952—1979年,經過27年的間斷性發掘工作,遺址內相繼發現宮殿基址20多處,宮殿區的范圍不斷擴大,約占城內總面積的一半。城址東北方向夯土建筑密集分布,形成宮殿建筑群,由此可以感受當時鄭州商城建筑規模的宏大和結構的復雜。遺址東北的宮殿區使用者被認定為商代二里崗時期的王室貴族。1986年,鄭州商城外城郭也被考古專家發掘。鄭州商城外城墻始筑于商代中期的二里岡期下層一期,使用到二里岡期上層二期,鄭州商城的發掘對于研究商代歷史和古代城市發展史都具有重要價值。
1.1 城墻
商代統治時長約600年,史上有記載的遷都就有6次之多。商湯建國之際約有3000位諸侯,其所建城數亦不會少,城墻的施工技術與之前相比進步顯著。鄭州商城的城墻周長約6960米,略呈長方形,其城墻遺址包括城墻、城壕和外郭城墻,城外有城壕的痕跡。外郭城墻從東南角延伸至西南角,已經探明部分長3425米,寬12~17米,目前很難斷定外郭城墻是否是閉合的。城墻采用分段版筑法逐段夯筑而成,夯窩遍布較為密集,夯層雖薄,但仍相當堅固。在城墻內側和內外兩側還筑造有護城坡,皆為夯土結構。
1.2 宮殿區
宮殿區位于鄭州商城內中部,處于偏東和東北部一帶,整個宮殿區約占鄭州商城1/6的范圍,遺存表現為高低不平的各類夯土臺基,臺基的排列不甚規整,夯土臺基主要匯集在靠近東北隅的地區,先后發現了20多處商代夯土建筑基址,其中大的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小的僅有100多平方米。西南部的臺基則較為分散稀少,有些夯土基面上還保存著柱基槽、柱子洞、石柱等遺跡,這也充分表明這里就是商代的宮殿區。在鄭州商城內中部偏南處,發現一處奴隸主居住的商代夯土建筑基址,城區內還有一些形制較小的房基建筑,或為平民居住區。這些宮殿區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形態、禮儀制度等多方面的歷史信息。
1.3 手工作坊區
古代商業的發展主要依靠農業和手工業,鄭州商城也不例外,在城外一批按一定布局建設的手工業作坊遺址逐漸被發現。北城墻外300多米處和南城墻外約600米處,均有鑄銅作坊遺址被發現,這也可以表明商代是以生產和使用青銅生產工具、兵器和容器為標志的青銅器時代。在鄭州商城內,青銅器的冶鑄技術是一種最先進的生產技術,鑄銅作坊也是當時城市商業發展中最重要的生產部門。在鑄銅作坊遺址北部發現一處制骨作坊遺址,雖然發掘面積不大,但出土遺物卻非常豐富,其出土有骨器的成品(如:骨簪、骨鏃、骨錐和骨針)、半成品以及帶有鋸痕的骨料和廢料,共計千余件。其中還包含一部分礪石(用于磨制骨器)和小型銅刀(切割加工骨器)。西城墻外約1300米處發現一處制陶作坊遺址。
2 鄭州商城遺址保護的破壞因素分析
2.1 自然因素
鄭州市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冷暖氣團交替頻繁,四季分明。冬季漫長而干冷,雨雪稀少,雨雪后結凍時間長,遺址容易產生冰劈作用。春季多春旱,干燥少雨,冷暖多變,并且大風天氣比較多,遺址暴露于環境中容易產生剝落。夏季比較炎熱,降水高度集中,雨滴、雨水對遺址沖蝕較大,嚴重時還會引發坍塌。
2.2 人為因素
鄭州商城遺址多半都埋于地下,可視性較差,不能引起當地人民的關注,紫荊山路橫穿商城城墻,紫金山路以西,眾多居民的房屋沿城墻而建,昔日居民為了獲取庭院空間隨意開挖城垣遺址,造成了城垣地面迅速消亡。另外,因鄭州商城遺址全境與現狀城市建設多有重疊,現代建筑的占壓和基礎的開挖建設,對遺址本體的延續性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和威脅,這是遺址人為破壞的首要因素。
3 開放條件下鄭州商城遺址保護策略
3.1 擴大保護范圍
鄭州商城遺址的保護范圍包括內城垣遺址保護范圍、宮殿區遺址保護范圍和外郭遺址保護三部分。保護對象要從鄭州商城遺址本體擴展到歷史街區、歷史城鎮以及獨具文化特色的歷史性城市。當前,政府應擴大核心保護區,界定“建設控制區”,并根據整體性保護的需要,考慮增加鄭州商城遺址“環境協調區”,將環境協調區的綠化、水域納入一體保護中,并將遺址周邊納入保護范圍的地段,實行捆綁式整體保護、開發。目前,鄭州商城遺址公園項目一期工程已經開工建設,主要建設內容是對商城遺址東南城垣本體及兩側20米的區域進行保護展示和環境整治。目前建設有商都博物院和宮殿區遺址公園,鄭州商都博物院是一個集鄭州商代遺址展示、宣傳研究和鄭州文物保護科研為一體的大型文物保護設施,目前博物院主體建筑基本完工,即將開館。鄭州商城遺址公園將成為完整的環狀城市中央公園,形成“一帶兩區”的總體展示結構。
3.2 宣傳鄭州商城遺址保護的意義
鄭州商城遺址不僅包括各遺址本身,還包括建筑遺存、空間布局、景觀壞境等,鄭州商城遺址價值巨大,反映出商代中國社會形態、科技、手工業、農業、政治、人文等方面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中國五千多年燦爛文明史的主體和典型代表。其不僅具有深厚的科學與文化底蘊,也是區域文化特色鮮明的環境景觀和旅游資源。 在教育方面,鄭州商城遺址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底蘊可以喚起這一區域的人群,幫助人民進行自我認知和對自身文化的重塑,換言之,建立起一種對待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親切感,對其承載的文化價值進行歷史傳承。
在經濟方面,文化軟實力的提法日漸被公眾所熟知。所謂的文化軟實力倘若具體到一地一域來看,便是這個區域的人群對這塊土地的歷史了解與否,對其曾有過的文化是否擁有一種普遍的認知。參觀遺址能滿足游客了解人類歷史演變、傳統文化、生活方式的需要,我們可以為鄭州商城遺址開發特別的旅游路線,圍繞“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擴大對外宣傳交流,吸引游客,推動鄭州商城遺址走向世界,依托旅游給城市帶來經濟收益。
3.3 做好鄭州商城遺址的保護協調工作
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促使城市建設的步伐不斷推進,遺址保護工作與城市建設、民生改善、經濟發展的矛盾逐漸顯現。城市布局規劃是建設的龍頭,也是遺址保護的先導。近年來,鄭州商城遺址保護工作和城市發展空間多有重疊,矛盾不斷。為更好地保護鄭州商城遺址,2000年3月2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鄭州商代遺址保護管理規定》,2004年委托清華大學編制《鄭州商代都城遺址總體保護規劃》。2010年,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首批23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之一,相關部門制定了鄭州商城遺址整體保護規劃,目前凡是重大城鄉規劃、項目建設涉及文化遺產保護的,我們都必須尊重社會公眾的意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大力做好組織協調工作,積極探索統籌鄭州商城遺址保護與城市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努力實現鄭州商城遺址保護工作與城市發展、民生改善的共贏。
4 結語
鄭州商城遺址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在文化強省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從保護優秀民族文化遺產、提升文化競爭力的高度,充分認識鄭州商城遺址保護的重要意義,切實抓好鄭州商城遺址的保護工作,為國家的大遺址保護工作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岳.基于老城保護影響下的鄭州商城遺址規劃方法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2.
[2]董莉莉.大遺址環境整治與提升策略研究——以未央宮前殿遺址景觀規劃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2(12).
[3]孫卓.鄭州商城與偃師商城城市發展進程的比較[J].考古,2018(6).
[4]郜向平.鄭州商城遺址的商墓與商城[J].中原文物,2018(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055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