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桂北地區石器遺址文物挖掘初探史前人類生活狀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桂北地區在距今3萬年前就已經存在人類活動。通過對史前洞穴人遺址的考古挖掘,一大批史前人類的生產、生活工具的出土,讓現代學者對于人類起源、人類文明發展的研究更加深入。挖掘文物中,石制、骨質、螺制、陶制用具在文化堆積中的連續性,說明了桂北地區史前人類文明在發展過程中沒有發生斷代;陶制用具的出現則說明史前人已經走出洞穴,能夠進行一些早期的農業化生產。文章通過對桂北地區石器遺址中出土文物進行調查分析,進而去了解史前人類的生活狀況,為史前人類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桂北;史前;生活狀況
廣西桂北地區史前人類的遺址分布廣泛,離不開桂北地區獨特的喀斯特地貌,也離不開溫潤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地理條件的優越與自然條件的適宜為史前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在桂北地區出土的文物中,不同時期節點下的特征文物表明,史前人類的生產、生活工具是隨著史前文明的發展而不斷改變的。生產工具的種類及造型將極大程度地反映人類的生活狀況。文章從桂北地區不同階段史前遺址中出土的文物特征出發,來探討該階段人類的生活狀況。
甑皮巖遺址位于廣西桂林市獨山西南麓,是最具代表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出土的文物及文化堆積中[1],骨質及螺殼堆積最為豐富,說明該遺址的史前人類生存最為久遠。在出土文物中還出現了類陶制物品碎片,即采用泥塑堆砌、燒火烤制加固的方法制成的生活用具。不同于陶制物,該類物品造型簡單,只適用于基本的生活裝盛。此外,由于燒制過程中雜質較多,含碳量較高,使用過程中容易發生碎裂。因此,在遺址出土文物中沒有發現成形的器型。說明在新石器早期的史前人類對于生產生活已有一定的生產制造能力,但由于智力開發不完全,自然條件制約下的聚落文明難以向前發展。
寶積巖遺址位于桂林寶積山,是典型的舊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中包含大量的人類化石和動物化石及礫石石器。由于喀斯特地貌影響,化石、鐘乳石和巖洞地層堆砌嚴重,清理和考古工作歷時較長。從大量的文化堆積中發現史前人類十分依賴于洞穴生存。大量的史前動物牙齒及骨骼在文化堆積中出現說明當時人類已經能外出打獵,從動物身上獲取能量和營養,并將動物皮毛和骨骼用于取暖和打獵。在遺址中還發現了一些黃色膠結土,這為當時史前人類使用其制造簡單的生活用品提供了證據,也說明寶積巖洞穴文明存于舊石器到新石器之初的時期。
廟巖遺址位于桂林市雁山區,這一遺址的典型特征在于文化堆積連續完整,有大量的蚌制品和骨制品。蚌制品的出現說明史前人類已經能夠進行捕魚活動。蚌制品的用途還能夠表明史前人類已經能夠進行農業化生產,該時期的史前人類已經走出洞穴生存。遺址文物中挖掘出少量紅土燒制陶片,這一發現標志著史前人類能夠掌握和應用陶制燒制技術,燒制而成的器皿具有堅固性。廟巖遺址文化堆積的完整還說明該地區最有利于史前洞穴人類的生存,出土文物的多樣性將使史前洞穴文明的研究更加深入。
大巖遺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臨桂縣。大巖遺址是桂北地區所有史前洞穴遺址中跨度時間最長[2]、整體性較為完整的遺址。它處于舊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的文物情況十分豐富,更為特殊的是在其周邊還發現了大量墓葬群。出土的文物中包含大量完整的文物,其中土陶制品準確器型多樣,紋理特殊,用途廣泛。該制陶工藝對于中國的傳統制陶有著深遠影響。制陶技術的發展說明了當時人類已經具備了高度的文化,并能夠將文化反映和記錄在生活用品上。從制品中的圖案紋理中還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神靈和自然的敬畏。
綜上,對桂北地區四個不同遺址挖掘中出土的文物探究,表明了當時史前人類生活是隨著自然條件而不斷發展進步的,豐富的文物展現了史前人類的創造力和想象力[2]?!?
參考文獻
[1]庾莉萍."穴居人"[J].地球,2007(1).
[2]武莊,袁靖,趙欣,等.中國新石器時代至先秦時期遺址出土家犬的動物考古學研究[J].南方文物,2016(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05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