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水利圖碑》鑒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商丘博物館現存有一通河南省開封、歸德、陳州、汝寧四府二十八州縣《水利圖碑》,此碑鐫刻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八月,為國家一級文物。該碑內容分為左、右兩部分:左側為碑記,右側為河渠圖。河渠圖繪制的是開、歸、陳、汝四府所屬二十八州縣在治理水利工程中所開溝渠和河道的綜合圖,繪出了興修水利的范圍是西起密縣、東至永城、北自黃河、南達新蔡,同時還標明了每條河道與溝渠的發源及流向和施工的具體長、寬及深度?!端麍D碑》為研究豫東黃河水利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文獻,同時在中國地圖學史上也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 清乾隆二十三年;水利圖碑;水利工程
河南地處中原,簡稱豫,古稱豫州,在古代屬于農業較發達地區。水利對于農業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歷史上豫東地區受黃河水患的影響,經常積澇成災。據史料記載,從大禹“導菏澤,被孟潴”、疏通河道、治理水患時起,各朝開始興修水利,這不僅是為了發展農業生產,也是為了更好地穩固政府的統治。而“水利圖碑”則是反映古代興修水利的史實文物。“水利圖碑”是一種將水道、渠道、堤壩、航運地圖等水利開發工程,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鐫刻于石碑之上,以便于傳承利用和永久流傳的一種特殊的文獻形態。
在河南商丘有一通河南省開封、歸德、陳州、汝寧四府二十八州縣《水利圖碑》,此碑鐫刻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八月,原碑立于河南省永城市西關三里道口村東頭山西會館內,現存商丘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
碑文摘抄如下:
皇上御極之二十有二年大化翔洽薄海內外莫不被闿澤而慶咸寧惟豫之開歸陳汝數郡因積潦以成偏/災仰荷/圣明獨照憫茲一方之向隅也撥帑運粟以數百巨萬拯救之民困蘇矣復以致患有由必恙治諸河永俾康/乂更大發帑金先/命侍郎臣裘曰修來豫周行相度臣寳瑔以是年六月恭奉/恩命移撫是邦共承厥事臣俯念踈庸未諳懼無以稱乃蒙/圣主南頋疇咨頻頒/訓旨戒惜費省工而勿勞民先飭繪圗以上臣等次苐臚陳若干若攴尋源訖委迥以數千里計凡高下淺深/之度彼此承接之準悉由/睿覽親定指示機宜俾在工大小諸臣咸了然知所遵循因得計工鳩夫用告成事于是河流順軌耕種以時/幾則大稔豫之民感激權忭請泐石以紀/圣恩/上猶穆然深念令勿事繁丈惟是水土之政必期于永永勿隨爰/親制章垂示久遠臣敬奉/圣謨職司守土伏念大工具舉仰賴/圣主一心經營廣大纖悉畢/周成規聿昭萬世永賴特慮后此官有更易民隸各邑遇修治之時或因無據遷/延?恃兩岐推諉小民且借以啟爭此向來因循所由雖載在志乘皆臆說而不足憑也今以疏筑實跡/合成全圖深廣尺度勒石而昭布之繡錯綺交不爽亳黍俾臨時祥考于善后為便荷蒙/俞允將圖式鐫石凡有守土之責者按此而歲治之庶幾仰副/圣天子愛民如子永除水患之至意云爾乾隆二十三年八月谷旦河南巡撫臣胡寶瑔恭紀。
石碑為青石質,碑高0.88米,寬1.62米,厚0.2米。其內容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左邊為碑記,記述了此碑乃時任河南巡撫胡寶瑔撰寫,楷書,豎行,共20行,每行42字,共計485字。全文概況記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十三年(1758)豫東興修水利、開挖河渠的情況以及鐫刻此碑的目的和緣由。右側為河渠圖,繪制的是開、歸、陳、汝四府所屬二十八州縣在此次水利工程中所開溝渠和河道的綜合圖。河渠圖繪出了這次興修水利的范圍是西起密縣、東至永城、北自黃河、南達新蔡,同時還標明了每條河道、溝渠的發源及流向和這次施工的具體長、寬及深度。據記載,這次共開鑿河道和溝渠67條,其中包括干河4道,支河53道,直溝10道,涉及面積大約5萬平方千米。
據《清實錄》記載:清乾隆二十二年五六月間,“河南、歸德、陳、許等屬各縣,夏雨連綿、秋河淹浸”,“各縣水占地畝,重者十分之三、四,輕者亦十分之一、二”。又說,“豫充之境,則被水之地較廣,人戶田廬待撫恤者不下數十州縣”。以上地方“數年以來,頻罹水患,而今年為最”。災情嚴重的地區,數千萬災民等待救濟,清政府除了“將歷年舊欠錢糧谷,概予豁免”外,還得“撥帑運粟以數百萬鉅”來賑災。為了能夠及時排除積澇,保證農作物不受損失,也是為了清政府統治的穩定,乾隆皇帝決定大規模興修水利。乾隆皇帝任命江西巡撫胡寶瑔為河南巡撫,與欽差侍郎裘曰修共同籌辦此事。二人領旨后迅速趕往受災地區,勘察地形,及時探明了開、歸、陳、汝一帶長期受于水患的原由。他們經過詳細勘察后提出先開鑿干河、再開鑿支河、隨后開溝渠,將溝渠的水引入支河,再由支河流入干河的疏浚方案。他們說:“查黃河以南,……自滎澤之下,北阻大堤,南則連山橫亙,諸水所經惟以正東及東南兩面為去路。正東則上江(安徽)宿州之睢河,向因砂硬灘、徐溪口等處梗塞,致水無出路,此商(丘)、(虞)城、(夏)邑、(永)城四邑頻年被水之由也。”《清實錄》還記載:乾隆于二十二年七月核準了裘曰修與胡寶瑔二人提出的建議,并要求在次年雨季來臨之前務必完工。開、歸、陳、汝四府治水工程于當年八月開始,此項工程雖然規模很大,但是由于措施得力、策劃周密、官民齊心,所以縮短了工期,僅用數月時間就已全面竣工。在歷史上,如此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是少有的。因此,水利工程全面結束后,胡寶瑔等人為感謝龍恩,報請乾隆皇帝撰寫了《中治河碑》和《水利圖碑》記載此事,樹立治水規范。
此次興修水利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的成果,不僅是受災地區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乾隆皇帝更是功不可沒,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統籌全局,提挈鄰省協同治水。此次工程中乾隆皇帝不僅獎賞了有功之臣,同時對于無視災情、阻礙水利工程的庸吏也給予了嚴厲懲辦。如原河南巡撫圖勒炳阿就是其中一位,其不向朝廷如實稟報夏邑水災,獲“諱災之罪”,被發配至邊疆;夏邑知縣張銓和永城知縣孫默也因有意隱瞞災情而被革職并治罪;由于歸德知府李由中沒有及時查處夏邑、永城二縣的災情,也被革職。豫東地區的積水是因下游的安徽出路不暢而造成的。就在開、歸、陳、汝四府治水工程全面開工之時,兩江總督尹繼善等人著眼于局部利益,提出“豫省東面入淮干河請暫緩頭挑,俟一二年后酌看清口之宣泄若何……再行估辦”。這一提議被乾隆當即申斥:“諸臣只知在江言江。自朕視之,則江南、河南均屬一體,固不得各分畛域;且河南一省,積年多被水災……日今情形而論,其先后緩急之間,固當以宣泄河南之積水為事?!?
通過此碑及歷史記載,可以看出清代對于興修水利是非常重視的。這次豫東地區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對于排除水患、保證人民財產安全以及發展農業生產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后人開展水利工程提供積極有效的方法。由于歷史地理的變遷,豫東地區目前地上水源比較缺乏,雖然圖上所繪的古河道已經淤塞,有的已經變為季節性淺灘,但是它依然可以為豫東地區尋找水源提供重要線索,同時也為現代研究豫東黃河水利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文獻。
《水利圖碑》除了以上作用外,在中國地圖學史上也有重要價值。我國地圖雖然起源很早,但是保留下來的古地圖卻很少,不僅書里沒有圖,就連《水經注》《漢書·地理志》這樣的地理專著里也是只有文沒有圖,經歷了千百年后,古地圖流傳下來的非常少。因此,這塊石碑對于研究我國地圖學史就顯得更為珍貴了,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文化價值?!?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05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