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有待長江萬里清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個重要門類,一般以自然景致為主要描繪對象,其內容涵蓋非常廣泛。其中,奔騰不息的長江是歷代畫家偏愛的題材之一。文章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長江萬里圖》作重點賞析,探討畫卷的布局構圖與空間表現、寫形賦色的技法運用、突出地域特點的場景描繪等內容,從而體會山水比德的精神表達。
關鍵詞: 山水畫;長江萬里圖;散點透視
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個重要門類,一般以自然景致為主要描繪對象,其內容涵蓋非常廣泛,名勝古跡、名山大川、故土家山、園林別業、樓觀舟橋、田野村居、江河湖海等均可入畫。人們在圖繪山川的同時,也能抒情達意,暢游其中。
奔騰不息的長江是歷代畫家偏愛的題材之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有一幅《長江萬里圖》,值得人們細細品讀。這幅長達14米的清代無款青綠山水畫卷被分為三段進行裝裱,描繪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區長江及其沿岸的自然風光。江山如有待,長江萬里清。文章對《長江萬里圖》作重點賞析,探討畫卷的布局構圖與空間表現、寫形賦色的技法運用、突出地域特點的場景描繪等內容,從而體會山水比德的精神表達。
1 構圖布局與空間表現
1.1 散點透視的成功運用
在進行繪畫寫生與創作時,首先要思考畫哪些內容?怎樣經營位置、安排大小才好看?這就需要構圖布局與空間表現。在《長江萬里圖》中,要將位于長江流域的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多個地方的山水景致統一到畫卷中,秘訣就在于畫家成功地采用了散點透視法。
“透視法是造型藝術的專用術語。畫家在作畫的時候,把客觀物象在平面上準確地表現出來,使它們具有立體感和遠近空間感,這種方法叫透視法。因為透視現象是近大遠小的,所以也稱為‘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采用‘焦點透視’,它就像照相一樣,觀察者固定在一個立足點上,把能把攝入鏡頭的物象如實地照下來,因為受空間的限制,視域以外的東西就不能攝入了。中國畫的透視法就不同了,這種技法常用于山水畫中。畫家觀察點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也不受固定視域的限制,而是根據需要,移動著立足點進行觀察,在各個不同立足點上所看到的東西,都可組織進自己的畫面上來。這種透視方法,叫做‘散點透視’,也叫‘移動視點’。”[1]《長江萬里圖》以綿延的山川與浩淼的江河為主要表現對象,或以長橋、城郭相連,或以流水、礁石貫通,將長江沿岸各地的山水連成一體,景隨步移,靈活地體現了“咫尺千里”的視覺氛圍,將不同視點的印象統一起來,巧妙地組織了空間。
1.2 “愚公移山”的藝術手法
有趣的是畫卷中山川、河流、古剎、城鎮等位置,比較隱晦地題寫了大量古地名,如“太和山”“均州城”“九華山”“襄陽”“湖廣”“三山峽”“赤壁”“黃州”“道士湖”“九江府”“小孤山”“安慶府”“報恩寺”“南都”“鎮江”“焦山”“金山”等,為歷史地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視覺材料。正是有了這些古地名,我們才得以知曉這幅畫卷所具體描繪的地方山水風貌。但是,畫作中描繪的這些名川勝景并沒有完全按照長江順流或逆流的地理方位來布局,而是將實際的地理名勝進行藝術上的“愚公移山”。
以畫卷第一段舉例。這段畫面描繪了連綿的高山陡崖,順著畫面從右往左,可以找到“太和山”這一名稱,山上還有“三天門”“二天門”“一天門”“龍頭香”“太子坡”“紫霄宮”“凈樂宮”等地名。根據相關地名及資料記載,“太和山”就是現今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與丹江口市之間的武當山的舊稱。順著畫卷繼續往前可發現與太和山相連的“均州城”“光化縣”“紅山”等地點,畫卷第一段的最左端以“襄陽”結束。顯而易見,這些地點都在今天的湖北省境內。然而,在畫面“襄陽”部分的右邊不遠處,能夠清晰地看到古地名沿用至今的“九華山”。九華山的位置并不在湖北,而是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由此說明,藝術家在描繪客觀對象的同時會根據構圖布局、表現方式、藝術感染力、思想表達等需要,進行歸納、組合、想象、夸張等藝術加工。長江及其沿岸的景致不僅有高山峻嶺,也有丘陵淺灘、浩淼江河,作者根據這些地貌特點將高山組合在一起,將小山緩坡相連,使整幅畫面形成疏密有致、起伏跌宕的節奏感,彰顯出萬里長江綿延與磅礴的氣勢。這種“愚公移山”的藝術處理方式其實也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它影響甚遠,在文學、電影作品中也多有體現。
2 寫形賦色的技法運用
《長江萬里圖》歷經百余年,部分顏色已經脫落,但是繪畫技法仍然清晰可辨,其筆法和設色繼承了唐宋以來用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為主的“青綠山水”畫法。
2.1 山石畫法
山石的畫法多是先用濃淡交織的墨線勾出輪廓,再以枯筆揮掃出長短不一的線條加皴,體現出山石的狀貌特征與堅韌質感;之后再用淡墨加赭石渲染,山石頂部以汁綠接染,再以石青或石綠分染,山石底部保留赭石色。遠山以淡墨或花青色入筆,運用寫意技法進行概括性的描繪,以示空間之遠。
2.2 江面、天空畫法
江面大面積留白,在山林、水岸、淺灘、礁石的局部地方,以及畫卷第二段的大石灘、丁家灣,畫卷第三段的焦山、金山等處,以淡墨線條勾勒時而微波粼粼、時而激浪滔滔的水紋,再輔以花青調和的淡墨分染,從而表現出江水或平靜、或湍急的動態場景。天空留白,與江面呼應,體現出水天相接、渾然一體的氛圍。
2.3 細節刻畫
至于細節刻畫,可謂筆精墨妙。城郭、樓閣、屋宇、長橋、船只采用雙勾填彩的工筆技法來表現;樹木以勾葉點染與沒骨皴寫的方式相融,使遠近層次相得益彰;人物雖細小如豆,卻姿態各異,只寥寥幾筆就顯得生動怡然。無論是城郭樓闕,還是人物動態,這些細節的刻畫均合比例,與早期山水畫“人大于山”的面貌大相徑庭。樓閣、游船、人物等形象小面積使用朱砂、鈦白等顏色來點染紅柱青瓦、江面船帆、人物衣著,對青綠色調為主的畫面起到了點綴的作用。
3 突出地域特點的場景描繪
在這幅畫卷中,我們既欣賞到萬里長江的壯麗景致,也陶醉于人們在自然中的詩意生活。若提及畫中所描繪的人物活動,給人印象深刻且有地域特色的就是長江拉纖?!八^‘纖夫’就是指那些專以纖繩幫人拉船為生的人。在古代,船運是一種必不可少的運輸方式,煤、木材、農副產品和日用品全靠船只運進運出,當船遇到險灘惡水或擱淺時,就必須靠很多人合力拉船,纖夫這個職業由此而生。”[2]不同于伏爾加河船夫的平岸拉纖,長江灘多水急,拉纖顯得極為艱難。只見畫卷第一段的礁沙灘處,游船正準備??吭诎哆叄w夫們肩負著纖繩,攀爬在比較陡峭的坡岸上合力拉纖,還不時回頭觀察船只的靠岸情況;畫卷第二段的大石灘、丁家灣處有著對航運條件極為不利的礁石,但是纖夫們努力克服艱難險阻,眾志成城,紛紛卷著褲腿,赤著雙腳,拉上纖繩吃力地行走在江水急湍的淺灘上。
雖然纖夫拉纖已成為過去,但我們仍能在畫卷中觸摸到歲月留下的痕跡。長江拉纖的細節描繪也向大家表現了長江水運的艱險以及人們水滴石穿、堅韌頑強的意志。
4 結語
綜上所述,《長江萬里圖》繪有深壑、丘陵、淺灘,也有城池、廟宇、村屋、漁船,畫面既表現了山勢綿亙、水天一色的浩瀚氣象,又刻畫了幽巖邃谷、高峰平坡、流溪飛泉、波濤煙靄等自然界變幻無窮的狀態,讓萬里長江既開闊無垠又曲折入微,充分地顯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多姿。同時,將眾多的人物活動融入到自然環境中,精致入微地表現了人們在這繁忙而幽靜的世界里山行、談笑、獨坐、送別、捕魚、泛舟、拉纖,充滿了詩意般的生活氣息,從而體現出“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內涵。■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散點透視[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5%A3%E7%82%B9%E9%80%8F%E8%A7%86/10834495?fr=aladdin.2018-8-14.
[2]王川平.陳列展覽叢書——壯麗三峽[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06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