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視域下廣州灣艇仔歌的傳承與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廣東海洋大學 高鯤
〔摘 要〕廣州灣艇仔歌是粵西紅土民歌中的一個重要代表,它體現了粵西人民對沿海生活的熱愛以及對大海的敬畏,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歷史意義。本文是在互聯網+視域下,探索能夠讓艇仔歌傳承與發展的創新思維及方式,希望通過這些方式,既保留艇仔歌的精髓,同時又實現創新發展,使廣州灣艇仔歌綻放更絢麗的光芒。
〔關鍵詞〕廣州灣艇仔歌;互聯網+;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傳承與發展
一、廣州灣艇仔歌傳承的意義
一百多年以前,廣州灣艇仔歌流傳于雷州半島廣州灣沿海一帶,主要在南三、特呈至東海、硇洲主導的海面上。它是疍民自編自唱的海上漁歌,多是打魚人伴隨著搖艇劃槳發出的水響節拍來演唱,一般歌唱自己的生活狀態、日常情感。2007年艇仔歌復活工程啟動,廣州灣艇仔歌經過本土的民間藝術家不斷努力挖掘,吸取其特色和精華,創作出一批如《特呈甜水歌》《藍綠紅》《尋夢南極村》等具有新風貌和韻味的艇仔歌。廣州灣艇仔歌在粵西地區是本土民歌的一個小分支,但是歌曲扎根群眾,歌頌弘揚新時代的社會風貌,從群眾中獲取養分,在傳承中發展。
二、廣州灣艇仔歌從傳承到發展階段
1.口口相傳階段 廣州灣艇仔歌能夠保存下來,是傳承人小時候經常聽到家里的祖輩演唱,口傳心授,一代一代傳下來。一方面由于并不重視教學,另一方面由于多媒體技術還未出現,能記錄的資料太少,造成碎片化嚴重。因此,這個階段,人力傳承是保留古老演唱形式的一種普遍方法。這種方法的有效性取決于傳承人對傳承內容的理解、還原和再創作的能力。
2.普通傳承階段 隨著時代的科技進步、社會發展,音樂形成了具備完整體系的學科,人們遵循有效的手段進行學習、記錄、演唱。傳承者們開始探討艇仔歌,掌握理解并將精髓的調式和唱段保留下來,在創作的過程中填入反映新時代的歌詞,展現當地環境的變化、沿海人民的幸福生活。這種創作既保留了傳統又融入了新事物,使得廣洲灣艇仔歌得以傳承和發展。這是艇仔歌第一次從傳承到發展的時期。
3.互聯網傳承階段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開始使用它獲取訊息、知識,流行文化充斥傳統文化,年輕人通過網絡接收到更多流行的歌曲類型及演唱方式,他們對本土民歌的興趣逐漸降低。雖然有一些機構保留了艇仔歌的資料,以及一些音樂人、歌唱家也開始進行創作和推廣,但是作品的產出數量和宣傳手段都較為有限,使得艇仔歌出現斷層。如何應對傳承危機,是我們接下來要思考的問題。
三、廣州灣艇仔歌的“互聯網+”業態
傳統領域要發展,當務之急是與其他行業深度融合、引入新技術,實現產業升級。這是“互聯網+”給我們的啟示。在傳統文化當中,使用新媒體作為一種有效的傳播手段已經不用再論述。因此,艇仔歌作為一種古老的音樂載體,需要運用互聯網思維,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不僅要在傳播模式上進行創新,更要在技術上創新,從而提升創造力和生產力。
1.艇仔歌在新媒體平臺中的運營 新媒體運營泛指以當前各大媒體平臺為載體,展現事物的多種形態,借助后臺數據流量分析,達到推廣目的或創造價值的方式。從艾薇數據中獲知,目前排名前三的主要移動渠道為抖音、今日頭條、微信。那么艇仔歌可以在這三大平臺上創建運營賬號,定時更新有關艇仔歌的相關內容,并進行合理的推廣,根據后臺數據,及時調整推廣策略,同時結合當地旅游文化、習俗活動開展艇仔歌線上線下互動、直播等。例如,由艇仔歌傳承人葉文健最新創作的歌曲《尋夢南極村》,結合海灣旅游文化,在廣東省第五屆嶺南民俗文化節暨南海開漁節,以及湛江參加《魅力中國城》競選活動中,借助流量入口,得到了較好的推廣。
同時,高校文化傳播及聲樂教學可以作為艇仔歌的新媒體渠道。因為作為地處粵西的高校,一方面有著良好的地域優勢,以及當地就讀的學生有著良好的語言基礎和生活背景,讓我們有便利的條件了解和傳播艇仔歌承載的文化和表達的時代意義;另一方面,我們借助高校聲樂教學平臺,把艇仔歌曲及其相關圖文資料作為媒體素材應用到翻轉教學課堂中,制作網絡傳播微視頻,讓師生了解、認知、演唱艇仔歌,為艇仔歌的傳承實現了接力,為其再創作打下了基礎。
2.艇仔歌填詞與網絡數據分析的結合 廣州灣艇仔歌與雷歌相比,具有歌詞結構、格式多樣化的特點,這為歌詞的開放性帶來了自由,同時創新后的艇仔歌可以用粵語、普通話,甚至是英語來演唱。從創作認知音樂的角度,我們可以通過網絡獲取的數據,分析當前人們的情緒、情感、價值觀,在數據中找到民生所關注的事物,凝練成為歌詞,從而獲得廣大民眾的共鳴,使艇仔歌得以在被接受的基礎上大范圍傳播。
我們通過檢索一些大型的音樂庫,發現越是能反映當前人們生活狀態和精神需求的歌曲,其點擊率越高,我們嘗試獲 取這些高點擊率歌曲的歌詞文本,并挖掘熱點詞語,了解人們關心的事物,而后再結合“一帶一路”的指導思想、建設海洋文化等,為新創作的艇仔歌譜曲填詞。
3.艇仔歌旋律創作與深度學習的結合 傳統艇仔歌曲式結構簡單,樂句較少,音域跨度較窄,一般不超過7個音,以商調式為主,羽調式和宮調式為輔,旋律平緩,節奏均勻,具有較美的民歌韻味?,F代艇仔民歌在韻律、音域、色彩上都更顯豐富,調式上以宮調為主。無論傳統還是創新,艇仔歌需要在整體上表現為某種藝術架構,并且需要創作大量基于特定藝術架構的艇仔歌音樂旋律。而人工智能興起的現今,深度學習技術會是很有效的工具。我們嘗試將艇仔歌的MIDI文件放入音樂創作軟件Magenta進行再創作,得到了一些既保有原有韻味又有趣的數據結論和音樂旋律。這樣,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研究艇仔歌的表現模式,借助計算機輔助創作,結合上一節提到的數據分析填詞,從而創作更多的、具有創新特質的艇仔歌,達到傳承和發展的目的。
在應用創作出來的旋律進行填詞和視唱時,我們試著應用虛擬歌手的音源進行人聲合成,并不斷調整虛擬歌手的節奏,最終讓其唱出艇仔歌。這一過程,也讓大家對艇仔歌的韻味和旋律有了更多的理解。當然,最后的成品還是需要由真人來演唱,畢竟基于人工智能的歌手在情歌表達上還是欠缺許多,但或許真讓虛擬歌手演唱時,大家可能會因為好奇心而讓艇仔歌傳播得更快。 結論
本文研究并定義了廣州灣艇仔歌在傳承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及其情況,接著提出如何在“互聯網+”助力下進行傳承與發展。作為傳統文化,艇仔歌有著海灣發展史上不可取代的歷史地位。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現今,它更是具備了承載未來海洋文化的作用。因此它的傳承與發展有廣泛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我們希望在艇仔歌再創作的路上,發揮互聯網創新思維,運用新模式、新技術,實現傳承和發展的“互聯網+”新階段,展現艇仔文化蘊含的新時代美好風貌,樹立文化自信,傳承優秀文化!
?。ㄘ熑尉庉嫞簞⑿〖t)
參考文獻:
[1]蔡進. “互聯網+”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 品牌研究.
[2]李晶. “互聯網+”背景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以鋼琴集體課為例[J]. 中國電化教育,2019,(02).
[3]樊祖蔭. 為民歌正名——兼談民歌的傳承、傳播與發展[J]. 中國音樂,2019,(01).
[4]武松林,李城. 五河民歌的傳承機制研究[J].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04).
[5]黃蓉. 互聯網+背景下中職音樂課堂的新型教學模式研究[J]. 才智,2018,(35).
[6]周沫,趙夢飛,覃昌建. “非遺”音樂霧渡河民歌的保護與傳承[J]. 黃河之聲,2018,(18).
[7]沈德鵬,姜楠. 傳承地域音樂文化 服務地方文化建設——談東北民歌在民族聲樂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 音樂創作,2018,(11).
[8]周琪. 銅鼓客家山歌的產業化探索[J]. 晉中學院學報,2018,35(05).
[9]易柯宇. 高等教育中的活態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以巴渝民歌引入高校聲樂課堂為例[J]. 黃河之聲,2017,(24).
[10]夏鴻雁. 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民歌在高校傳承創新性教學探究[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5).
[11]姜程. 廣州灣艇仔歌在高校中的教學探究[J]. 北方音樂,2015,35(17).
廣東海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 《 “互聯網+”視域下湛江本土民歌傳承和發展的創新模式研究》 研究成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23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