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師院校與博物館公共教育合作模式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博物館作為社會主要的教育機構,越來越受到關注。學校與博物館的合作也越來越廣泛。本文從完善展覽團隊的構建、豐富公共教育活動內容、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三個方面探討高師院校與博物館公共教育的合作模式,為緩解我國博物館公共教育專業人才短缺、完善高師院校實踐教學機制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館校合作;師范生培養;學校教育
  一、博物館公共教育職能的需求
  20世紀初提出的新博物館學概念中提到,博物館的主要職能從對“物”的關注轉移到對“人”的關懷,其目的在于讓更多的人從藝術文化中獲益。不同于過去的博物館,“教育”已經在“收藏”之上,成為博物館的首要職能。而中國民眾對博物館的熱情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據《中國博物館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博物館總數已達到3415座,其中年新增博物館395座,免費開放的博物館達2400余座;全國博物館累計獲得中央財政82億人民幣的支持,年接待觀眾5億2千萬人次?!叭绾伟l揮它們應有的教育職能,不僅事關各館建設和運營的成效,更關系到我國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和文化發展戰略,而且它已成為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落實后我國博物館屆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①
  博物館公共教育資源最大的受益者是青少年。與傳統的學校教育比,博物館這種“非正式的教育場所”的公共教育無疑更為新穎,在這種“非正式的教育場所”中,學生們往往能更自由、個性化地學習、思考。博物館種類不同,專業視角也不同,因此博物館的展覽也是多元化的,博物館的多元化決定了其公共教育內容、形式可以豐富多彩。博物館的公共教育沒有固定課程,可以根據受眾制定不同的展覽或者教育計劃,這決定了博物館學習的基礎是參與式和體驗式的,這種學習方式很容易喚起學習者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梢钥闯?,優良的博物館公共教育課程的潛力是無限的。
  當前,博物館公共教育正在積極向公眾推行,而高師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未來教師,高師學生兼具藝術與教育雙重屬性,因此博物館可將高師院校作為最佳的公共教育推廣的合作伙伴。博物館和高師院校如何利用各自優勢,關注公共教育的推廣,尤其是利用博物館資源提升青少年的藝術教育,構建更人性化更有效的博物館公共教育體系,值得我們探索。
  二、館校合作發展現狀
  早在20世紀初國外博物館就已進行“館校合作”模式的探索,發展至今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美國,積累了大量優秀的案例。如美國四州的K-12美術課程標準與博物館教育的合作,要求教育部的工作人員主動與美術教師進行溝通并合作完成大量的教育工作。國內博物館公共教育才剛剛起步,但近年來發展迅速,也很值得關注,以故宮博物院為例,與北京地區的小學進行了長期合作,在學校推行常規化的博物館課程,使大批青少年學生獲益。
  但不論國內國外,博物館都面臨著公共教育人才短缺的情況,專門設立博物館教育專業方向的高校非常少,與高校合作時會出現工作人員與學校教師工作量大、活動不順利等情況。特別是國內,博物館工作人員缺乏系統的教育和培訓,主要是從實踐中學習,理論素養不高,公教人員的配備跟不上公眾對于博物館美育的需求。把博物館公共教育活動與高師專業的實踐教學相結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目前博物館公共教育的缺陷。
  三、博物館公共教育與高師院校的合作
  高師院校的美術類專業,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中注重實踐課程的考察。傳統的實踐類課程多以中小學見習、實習為主,博物館公共教育的推廣,為高師院校的實踐課程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選擇。關于如何構建博物館公共教育與高師院校實踐課程的合作模式,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首先,完善展覽團隊的構建。國內絕大多數展覽策劃團隊都沒有教育工作者的參與,策展結束后,甚至很多都是展覽開始了一段時間后,才開始進行教育活動的策劃,這會導致本該與展覽相輔相成的教育活動配套滯后,忽略了觀眾的需求,展覽吸引力欠缺,觀眾主動學習性不強。教育工作者比其他工作人員更加了解觀眾的需求,能夠提供在非常規環境下的學習內容,幫助整個策展團隊思考展覽成效。高師專業的師生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專業的學術背景,特別是某些特定類型博物館如藝術博物館的展覽策劃上,美術師范生要比普通的博物館員工在專業領域上更加有優勢。高師院校與博物館公教部門合作構建展覽團隊,不僅可以保證公教活動的質量,也為館校合作的模式提供了制度性的可能性。
  第二,豐富公共教育活動內容。由于公教人員的缺失,很多博物館的公教活動特別是青少年公教活動需要借助于培訓機構,活動內容、教學方式單一,無法做到公益性。師范生學習的專業都是與教育學、心理學相關,在見習實習的過程中更是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不需要再做專門的培訓,能夠很快承擔活動教學任務。
  筆者曾主持策劃的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與謝子龍影像藝術館合作的“做自己的導演”——菲利普·拉梅特個人攝影作品展青少年教育活動,活動圍繞怎樣選擇“破冰環節”的載體形式,幫助學生迅速進入活動狀態;樹立規則意識和合作意識、怎樣設計“導覽環節”的講解詞;引導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理解菲利普先生的藝術創作作品、怎樣創新“繪畫環節”的問題情境,落實“游戲體驗式”教學的理念,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怎樣營造“談話環節”的交流氛圍,挖掘活動的成效深度,完成活動的評測這四個方面展開。其中設計的“綠布體驗”活動,讓學生與大師作品對話,自己創作屬于自己的攝影作品,讓青少年學生充分體會到體驗式教學帶來的樂趣,也給他們天馬行空的思維提供了發揮的空間。青少年觀眾是“特殊”的,教育活動有其特殊性,既要寓教于樂又要考慮科學性,非??简灩ぷ魅藛T的創造力,師范生的加入,緩解了博物館公教部門的壓力,也讓活動形式、內容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隨著博物館公共教育的不斷普及,博物館已經成為學校課外教學的“第二課堂”,對于學校教師而言,也需要更多地參與博物館教育中去。據筆者所在城市對師范生畢業工作情況調查,很大一部分師范生成為教師之后除了學校里的教學任務需要完成,也越來越多地需要承擔校外教學,而校外教學最常去的地點就是博物館。博物館與高師院校的館校合作也豐富了師范生的實踐教學方式,培養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不斷增加的、具備創新能力的復合型美育人才,保持教學行為的動態調適,促進師資隊伍的建設。高師院校的師生在參與博物館高教活動時,應全身心投入其中,提高合作的效率,如此才可以在提高自身修養的同時,推廣博物館的公共教育,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徒有其名的參與方式是不可取的,既浪費了資源,也影響公教活動的質量。
  結 語
  博物館公共教育與高師院校的合作,是館校合作的新興模式,對于博物館、高師院校是雙贏的。博物館的未來是公眾的,將博物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也是勢不可擋。如何讓博物館更好地為公眾服務,滿足公眾不斷增長的美育需求,值得我們去探索更好的合作模式,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ㄘ熑尉庉嫞簵罱ǎ?
  注 釋:
 ?、汆嵽龋翰┪镳^教育活動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34.
  參考文獻:
  [1]段勇.國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與公共服務[J].中國博物館 2004(02).
  [2]楊丹丹.論博物館教育活動的可持續發展——以首都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動為例[J].中國博物館 2010(01).
  [3]單霽翔.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社會發展[J].四川文物,2011(01).
  [4]果美俠.為了“學習”的博物館教育策劃[J].滄桑,2014年(06).
  本論文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藝術博物館公共教育“館校合作”模式的美術師范生實踐教學改革》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YS18J3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6820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