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燈舞蹈——宋代“舞隊”的遺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利用史料研究方法,從“舞隊”釋名、“舞隊”的傳承、安徽花鼓燈舞蹈與宋代“舞隊”的關系三個方面,對安徽花鼓燈舞蹈與宋代“舞隊”的遺承關系進行探究和思考。
〔關鍵詞〕安徽花鼓燈舞蹈;宋代“舞隊”;野史筆記史料;遺承
宋代民間舞蹈活動“舞隊”是構成宋代繁榮文化藝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和新元三月,宋徽宗為《政和五禮新儀》御制序文,書中對“舞隊”記載有“樂工奏樂,庭下舞隊致詞,樂作,舞隊出”,描述宋徽宗時期“舞隊”在宴饗間的場景。除此“舞隊”多見于元宵節慶的活動記載,部分宋代野史筆記中也稱民間舞蹈為“社火”。
一、“舞隊”釋名
“舞”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有多重釋義,作“舞隊”出現時,可解釋為舞蹈、表演舞蹈兩種含義。首先作“舞蹈”含義時,是指具體的藝術門類和舞蹈作品?!对姟ば⊙拧べe之初筵》曰:“籥舞笙鼓,樂既和奏。”其中的“ 舞”指舞蹈這一藝術門類。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曰:“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霓裳舞》”便是指具體的舞蹈作品。其次“舞”字作“表演舞蹈”含義時,是指具體的行為。《論語·八佾》中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以及宋晏幾道《鷓鴣天》詞:“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逼渲小拔琛苯灾妇唧w表演行為。
“隊”在古漢語中可作三音多意,這里可作一音二意,第一層含義是,指集體的編制單位,這里延伸為表演舞蹈的團體。如《左傳·襄公十年》中曰:“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左執之,右拔戟,以成一隊?!钡诙雍x指行列。如《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車案行,騎就隊?!币约绊n愈《盆池》詩之三:“忽然分散無蹤影,惟有魚兒作隊行。”
上述“舞”“隊”分別釋義,得出“舞隊”可解釋為舞蹈團體或是表演舞蹈的隊伍等,而在史料中“舞隊”一詞詳載于宋代民間歌舞活動的記錄中,故而長久以來“舞隊”在舞蹈史學相關論著中便演化成宋代民間舞蹈的總稱。
二、宋代“舞隊”的傳承
宋代“舞隊”作為民間舞蹈活動,除了在《政書·政和五禮新儀》《永樂大典》《文獻通考》等極少的正史類史料中有所記載以外,其余對于宋代“舞隊”的詳細描述和記錄多見于自宋代以來的野史、筆記、小說之中。宋代吳自牧所著野史筆記《夢梁錄·元宵》中對于臨安城中元宵節慶活動中“舞隊”描寫:“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今杭城元宵之際,州府設上元醮,……舞隊自去歲冬至日,便呈行放。遇夜,官府支散錢酒犒之。元夕之時,自十四為始,對支所犒錢酒。十五夜,帥臣出街彈壓,遇舞隊照例特犒。街坊買賣之人,并行支錢散給。此歲歲州府科額支行,庶幾體朝廷與民同樂之意。姑以舞隊言之,如清音、遏云、掉刀、鮑老、胡女、劉袞、喬三教、喬迎酒、喬親事、焦錘架兒、仕女、杵歌、諸國朝、竹馬兒、村田樂、神鬼、十齋郎各社,不下數十?!T酒庫亦點燈球,喧天鼓吹,設法大賞,妓女群坐喧嘩,勾引風流子弟買笑追歡。諸營班院于法不得與夜游,各以竹竿出燈球于半空,遠睹若飛星。又有深坊小巷,繡額珠簾,巧制新裝,競夸華麗。公子王孫,五陵年少,更以紗籠喝道,將帶佳人美女,遍地游賞。人都道玉漏頻催,金雞屢唱,興猶未已。甚至飲酒醺醺,倩人扶著,墮翠遺簪,難以枚舉。至十六夜收燈,舞隊方散。” 宋代周密《武林舊事·元夕》也對于元宵“舞隊”記述為:“禁中自去歲九月賞菊燈之后,迤試燈,謂之‘預賞’……自此以后,每夕皆然。三橋等處,客邸最盛,舞者往來最多?!资性娫疲骸疅粢殃@珊月色寒,舞兒往往夜深還。只應不盡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衷疲骸夏皷|城盡舞兒,畫金刺繡滿羅衣。也知愛惜春游夜,舞落銀蟾不肯歸。’終夕天街鼓吹不絕。都民土女,羅綺如云,蓋無夕不然也。至五夜,則京尹乘小提轎,諸舞隊次第簇擁前后,連亙十余里,錦繡填委,簫鼓振作,耳目不暇給?!背藢τ谠潯拔桕牎钡挠涊d外,宋代的野史筆記中還有諸多“舞隊”相關的零散記載,在此不一一列舉。
明朝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日益昌盛,藝術在民間的土壤相對肥沃,于是不僅從有關民間歌舞活動記載的野史筆記中可以窺得“舞隊”傳承的蹤跡,戲曲唱本中亦可尋得一二。 明代張鳳翼所著《六十種曲紅拂記·越府宵游》中寫道:“〔末院子上〕……花封繡戶貯嬌姿。不數他鄴都銅雀。劍擁玉人充舞隊。多半是帝胄金枝。吹銀笙。鼓瑤瑟。分明世外鈞天。開錦帳。啟璚筵。疑是壺中福地。……早間蒙老爺吩咐鋪設筵席賞月。天色漸晚。收拾已完。不免去稟復老爺則個。呀。道猶未了。老爺早到。”
時至清代,民間歌舞活動發展則是達到歷史頂峰,游船畫舫、青樓街巷之中皆有曲調飄搖,舞姿搖曳,甚是繁榮。清代劉廷璣所著《在園雜志》中記載:“自宋時有之《武林舊事》所載,元宵節乘肩小女是也。今則小童立大人肩上,唱各種小曲,做連像,所馱之人以下應上,當旋即旋,當轉即轉,時其緩急而節奏之。想亦當時《鷓鴣》《柘枝》之類也,今日諸舞失傳,徒存其名,烏知后日之《節節高》不亦今日之《鷓鴣》《柘枝》也哉。”
三、安徽花鼓燈舞蹈之于宋代“舞隊”
安徽花鼓燈是一種集歌唱、舞蹈、表演、雜技等多種元素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而安徽花鼓燈藝術中的舞蹈部分則是安徽花鼓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舞隊”作為宋代繁榮的綜合性民間表演藝術,從“綜合性”的性質來看,安徽花鼓燈和宋代“舞隊”的關系已是令人欲探究竟。
?。ㄒ唬爸窀妥印迸c“傘把子”
宋代對于宮廷“隊舞”和民間“舞隊”的區分未如今日之明晰,從《武林舊事》記載中可見一斑:“既而取旨,宣喚市井舞隊及市食盤架?!痹趯m廷或是官僚宴請歡慶之時,也時常命民間“舞隊”進宮或入府表演,有時“編入參軍色(宮廷‘隊舞’一個部分)”,故而,“隊舞”中的領舞“竹竿子”也在“舞隊”中流傳至今,演化成為安徽花鼓燈舞蹈的“傘把子”。
1.別致的名稱
在宋代“舞隊”中,“竹竿子”一詞不僅作為每個舞蹈團隊的領舞的稱呼,同樣也是領悟手中所執道具的名稱。《東京夢華錄》中所載:“參軍色執竹竿拂子,念致語口號……參軍色執竹竿子作語,勾小兒隊舞……參軍色作語問隊,杖子頭者進口號,且舞且唱?!?和宋代一般無二,如今的安徽花鼓燈舞蹈中,一個完整的舞蹈節目需要一位男性領舞,也就是民間所稱“傘把子”,而他手中所執道具同樣稱之為“傘把子”。 2.相似的外形
朝鮮的成俔《樂學軌范》中對于道具“竹竿子”的外形作有以下描述:“竹竿子柄以竹為之,朱漆,以片藤纏結,下端蠟漆鐵樁,[凡儀物柄同],雕木‘頭冒于上端,又用細竹一百個,插于木頭上,并朱漆以紅絲束之每竹端一寸許,裹以金薄紙,貫水晶珠’?!痹儆^花鼓燈的道具“傘把子”,木柄上加之傘蓋,紅金配色分明,流蘇隨轉,舞舞生風。
3.同樣的地位
安徽花鼓燈舞蹈中的領頭“傘把子”是整支舞蹈隊伍中能力最突出,經驗最豐富、能歌善舞的老演員?!皞惆炎印辈粌H僅要能夠即興編詞演唱小調,擅長跟頭絕技,更重要的是他還要肩負調度和把握整場演出的進程和節奏,熟練地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同樣,“舞隊”的“竹竿子”作為隊伍領袖,要帶領團隊按部就班的表演完每一部程序,走街串巷的節慶活動之時,應對群眾的對唱需求要不假思索,張口即來,流傳至今也就成為安徽花鼓燈等舞蹈中最為精彩的即興歌舞環節。
?。ǘ俺思缧∨边€如舊
提起安徽花鼓燈舞蹈中最為亮眼的一幕,可數“上盤鼓”表演(見附圖),即“蘭花”(女舞蹈演員)手執巾扇站在“鼓架子”(男舞蹈演員)肩頭上表演,也正是宋代“舞隊”中反復被描述、稱贊的“乘肩小女”。
《武林舊事·元夕》中記載:“都城自舊歲冬孟駕回,則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綰者數十隊,以供貴邸豪家幕次之玩……吳夢窗《玉樓春》云:‘茸茸貍帽遮梅額,金蟬羅翦胡衫窄。乘肩爭看小腰身,倦態強隨閑鼓笛。問稱家在城東陌,欲買千金應不惜。歸來困頓春眠,猶夢婆娑斜趁拍?!畹?其意態也?!?
?。ㄈ┩瑫r元宵節慶時
安徽花鼓燈作為民間歌舞活動是在春節過后、元宵佳節之時在當地的廟會慶?;顒又羞M行表演和娛樂的方式。在以農耕文化為主流的中原腹地,這里的百姓大多為耕種的農民,眾人辛苦勞作一年,唯獨在收獲過后的新春節日里才能得到全年為數不多閑暇的時光。這也就決定了花鼓燈等慶祝娛樂活動必將在元宵節前后進行。
在前文所列出的部分歷代野史筆記中不難發現,如《夢梁錄·元宵》《武林舊事·元夕》《六十種曲紅拂記·越府宵游》等,宋代“舞隊”的表演時間正是元宵節。這不僅與自古以來的農耕文化密不可分,同樣反映出了中華百姓長久以來對于歌舞娛樂活動的功能定位。不僅如此,在“舞隊”和花鼓燈的表演劇目中,有許多相同或是相近的故事情節,有的表現勞動生活的樂趣,有的表現男女情愛故事等等,像“舞隊”劇目《撲蝴蝶》現在仍然作為安徽花鼓燈的舞蹈中的保留劇目進行表演。當然,現如今文化藝術已經空前的發展,與百姓的生活更加密切相關。它們也不再僅僅作為節慶活動而存在,更多的則是以多種相對靈活的方式植根于現代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ㄘ熑尉庉嫞何替灭?
參考文獻:
[1] 吳自牧.夢梁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2] 周密.武林舊事[M].麗水: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3] 毛晉.六十種曲(全12冊)[M].南京:中華書局,1982年.
[4] 劉廷璣.在園雜志[M].南京:中華書局,2005年.
[5]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6] 北京舞蹈學院.樂學軌范-中國古代舞樂域外圖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年.
[7] 周密.武林舊事[M].麗水: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6]田汝成.西湖游覽志[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年.
[7]潘永因.宋稗類鈔[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
[8]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小說大觀[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
[9]陶宗儀.說郛[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
[10]葉長海.曲學[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
[11]謝克林.中國花鼓燈藝術[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
[12]詹仁中,蔡惠銘.海陽秧歌——宋代樂舞的遺響[J].上海: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2).
[13]陳海娟. 論宋代元夕詞[D]. 蘇州大學, 2005.
[14]劉金祥. 論宋代宮廷與民間的兩種歌舞形式——宋代“隊舞”與“舞隊”考略[J]. 藝術百家, 2006(7):100-102.
[15]王鴻昀. 唐代樂舞文化成因與藝術形態考釋[J].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 2004(2):21-31.
[16]高倩.安徽花鼓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年3月.
[17]安徽省文化局花鼓燈研究班.花鼓燈[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8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68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