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育戲劇本土化的新路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教育戲劇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融入我國教學實踐中需要創新性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輔助。本研究在梳理教育戲劇概念的基礎上,整理教育戲劇在國內外的實踐與探索經驗,分析教育戲劇本土化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探討教育戲劇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教育戲劇本土化發展的新路徑。
關鍵詞:教育戲劇;本土化;新路徑
一、教育戲劇的概念
我國著名當代文化學者余秋雨曾說:“戲劇是學習語言最好的方式和手段。孩子們在真實的語言交流場景中以戲劇角色的身份去聽和說,這符合兒童學習發展的需要”。教育戲劇,是用戲劇方法與戲劇元素應用在教學或社會文化活動中,讓學習對象在戲劇實踐中達到學習目標和目的;其重點在于學員參與,從感受中領略知識的意蘊,從相互交流中發現可能性,創造新意義。
法國思想家盧梭主張將戲劇融入到教學中去,在戲劇實踐中習得新的知識,掌握新的學習方法和策略。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實踐應該密切聯系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結合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更好地理解教育戲劇的意義所在。西方教育家受思想潮流影響,將戲劇這種藝術表現形式與大眾教育相結合,教育戲劇由此產生。教育戲劇的本質是一種運用戲劇元素創設情境,進行游戲、角色扮演、舞臺劇或話劇表演,讓學生在與同伴互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讓學生在戲劇實踐中達到學習的目標和目的。教育戲劇具有自身獨特的魅力和潛在優勢,與戲劇教育在本質上有顯著的區別與不同,它不以學習戲劇知識、培養戲劇專業人才為出發點,而是運用戲劇的各個要素,將其精華滲透到教育中,通過角色扮演、歌舞劇表演等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融入課堂學習,體驗新穎的授課方式,學會獨立思考,大膽想象,勇于創新,最終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教育戲劇是一種藝術形式、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將教育戲劇進行中國的本土化的應用,實現了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學模式的創新,同時還產生一定的創新性成果。在國內的學術界,教育戲劇是一個新的研究課題,而教育戲劇本土化更是需要在不斷的創新與研究中才能得以應用和發展。[1]本土化不是狹隘的地域觀念,而是放眼國際,展望未來。教育戲劇的本土化需要探索各種新路徑,促進教育戲劇在我國的創新發展,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再生目標。
二、教育戲劇在國內外的實踐與探索
?。ㄒ唬┙逃龖騽≡趪獾膶嵺`與探索
教育戲劇起源于英國,哈麗特·芬蕾·強生第一個有意識有目的地將戲劇教學法應用到學校課堂中, 通過戲劇性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教學主題的深刻理解,教育戲劇由此產生。以方法為中心的教育戲劇把戲劇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為教育服務, 強調戲劇教學法對學生獲得知識的價值, 實現了戲劇與教育的結合。[2]后來,教育戲劇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創新策略,效果顯著,受到了國家和教育機構的重視。國家政策與資金的大力支持,促進了教育戲劇師資力量的壯大, 也使教育戲劇走上了規范化道路。20世紀30年代,彼得·史萊德指出教育戲劇中缺失兒童劇, 強調要將天然的戲劇引入課堂中, 他批評了這種以表演為目的的教育戲劇實踐,鼓勵學生自我表達的教育戲劇。[3]桃樂絲·希斯考特繼承并發展了哈麗特·芬蕾·強生的教育戲劇理念, 運用教育戲劇于課堂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更是道德情感體驗的提高。以過程為中心的教育戲劇是真正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戲劇。它關注的是學生的主觀建構, 主動參與性與內在價值。塞西莉·奧尼爾稱其為“過程戲劇”,是指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 通過戲劇的形式來探索問題、表達主題的活動。[4]20世紀90年代, David Hornbrook提出教育戲劇課程應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應關注其本身的學習。1994年, 美國制定了《藝術教育國家標準》,戲劇作為藝術教育實施的五大領域之一,設置戲劇藝術課程, 構建以戲劇課程為載體的教育戲劇體系。從此,教育戲劇的發展有了進一步的飛躍,不再局限于作為戲劇的教學方法或手段, 而是開始謀求基于學科的獨立發展。
?。ǘ┙逃龖騽≡趪鴥鹊膶嵺`與探索
教育戲劇在我國港臺地區的發展較為迅速,從課外活動走進學生課堂,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1971 年,臺灣的小學就設置了“兒童戲劇班”,2000 年首次將戲劇納入“國民”義務教育的“藝術與人文”領域中,2002 年開始正式實施,高中階段將戲劇列在選修課程中。[5]教育戲劇從學校的課外活動到成為選修課程,再成為必修科目,足以證明教育戲劇有其獨特的價值意義。2006 年起絕大部分香港學校都設有戲劇課外活動,大多數教師表示會將戲劇于應用于課堂教學中,而且眾多學校已開設了戲劇科 [6]。在很多開放城市和經濟發達的地區,部分中小學已經引進了教育戲劇課程,出現了以教育戲劇為亮點的戲劇機構,如北京的“大山派戲劇藝術中心”機構,以原創戲劇、戲劇美育教育和戲劇文化藝術節等項目為主導,以豐富大眾家庭文化生活為導向,實現戲劇藝術融入生活;上?!办o安社區戲劇工作坊”,是群眾投身戲劇的大舞臺,專業指導教師對學員的具體情況制定教學計劃,運用游戲、故事、表演等形式,讓學員在快樂的合作交流中,學習戲劇知識,提高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白ヱR寶貝”教育劇場作為國內最早進行完整教育劇場項目實踐的團體,與英國著名教育劇場BIG BRUM合作,成為中國教育戲劇的教育劇場領域的領軍者,促進了教育戲劇在我國的初步建立與發展。
在國內,教育戲劇進展相對緩慢,僅存在于各地區的教育戲劇機構,在中小學并未引進相關課程。教師缺乏創新課題教學的理念,學生缺失良好的教育體驗形式。要想最大限度發揮教育戲劇的價值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師資力量的培養、大眾的認可,教育戲劇存在很大的成長空間。
三、探索教育戲劇本土化的意義及價值
教育戲劇在我國剛剛起步,它的發展空間非常的廣闊,前景也是值得期待。談及其現實意義:第一,在教育戲劇應用到教學的過程中,學習者不僅可以跟隨時代潮流,學習到新的有關教育戲劇的知識,還可以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擴展視野,提高審美情趣。通過教育戲劇,既能增加學習者對人類心靈、社會經驗的感知,又可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創新技能,提高學習者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習者的全面發展,滿足社會對全能型人才的要求。[7]第二,教育戲劇涵蓋了西方教育家先進思想和理念的獨到之處,通過對教育戲劇知識的推廣和普及,學習者可以進行模仿和學習,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表演技巧,這對傳承和弘揚優秀戲劇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再生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ㄒ唬┳鹬貙W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
教育戲劇注重全體學生的參與、表演過程的生成,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創造。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教育戲劇更重視學生的直觀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這樣的教學形式學生更易接受,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教育戲劇具有游戲教學、寓教于樂的基本特征,真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實施和教學目標的實現。而教育戲劇的本土化,更是可以利用多種教育形式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如各地方言的學習交流、經典劇本的改編和表演等。它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享受學習的過程,極大地促進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ǘW科融合教育,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8]“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教育戲劇是與核心素養密切聯系的。通過教育戲劇走進課堂,以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融入學生的視野,輕松、愉快的授課方式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標,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戲劇的本土化,是在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的基礎上,融入新的元素,也就是把學科知識與教育戲劇相結合,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
?。ㄈ┐笞匀?、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回歸課堂教學的本真
課堂教學的本真應該是向學生傳送生命的氣息,喚醒學生的生命感和價值感。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課堂教學以考試為重,以分數為重,很少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老師沒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只是機械地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學生缺乏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只能被迫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不再享受學習的樂趣,甚至對學習產生厭倦懈怠的心理。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違背了教育的初衷,偏離了課堂教學的本真,而且教師和學生都難以實現自我發展,達不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教育戲劇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關注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給予學生自我實現和發展的機會。教育戲劇的本土化,提倡“走出課堂,親近大自然和社會”,大自然和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教師應該運用創新性的教學手段開展工作,給予學生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空間,在和諧融洽的師生互動中,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回歸課堂教學的本真。
?。ㄋ模┰⒔逃跇?,釋放學生的天性潛質
天性是人生命的原本狀態,是自由的、活潑的、靈動的,而愛玩、愛探究、興趣、游戲是學生的天性潛質。[9]教育戲劇是一種充滿樂趣、生動形象的藝術形式和教學方法,學生在表演和創作中感受它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領悟精彩人生和教育意義。教育戲劇的核心目標不是培養戲劇專業型人才,發展戲劇事業,而是重視戲劇對學科本質的表達、闡釋和演繹。在現行的教育體系下,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上遠遠超過了實踐,二者難以達到平衡,學生沒有機會走出課堂,把理論應用于實踐中去,這往往會讓所學知識變得枯燥無味,影響學習效果。教育戲劇的本土化,鼓勵學生在淳樸、自然的環境中學習和發展。教育戲劇的本土化通過情境代入、角色扮演、劇本改編、舞臺表演等途徑,釋放學生的天性潛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
四、教育戲劇本土化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
1.教育戲劇本土化發展進程緩慢,大眾對其認識存在誤區
教育戲劇在我國的發展剛剛起步,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它還是個陌生的概念,因此難以利用教育戲劇組織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目前,教育戲劇的應用依然是依賴少數戲劇學院、師范大學以及工作坊等形式在少數學校推廣。[10]教育戲劇未深入涉及大眾的日常生活,大眾對其認識不夠全面,往往忽視了教育戲劇的重要意義。很多人認為教育戲劇是一門高雅的藝術形式,只有少數人能理解其意義和價值,教育戲劇的應用也僅僅只存在于專門的文化教育領域,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涉及到。
就學校而言,通常以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為主,很少涉及傳統藝術文化課程,學校對教育戲劇不夠重視,沒有將教育戲劇作為一個創新方法或手段引進學生課堂,對其教學意義缺乏深刻認識。就教師而言,大部分教師對戲劇的認識仍停留在專業表演的層面,忽略了戲劇在認知、品格發展等方面的教育功能。[11]就學習者而言,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不明確,往往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只是為了獲得一技之長或所謂的考試“加分”項目而被動消極地進行學習,這違背了教育戲劇活動的初衷,失去了教育戲劇活動本身的意義。
2.缺乏專業的師資力量和團體,面臨資金困境和難題
教育戲劇在我國的推廣和發展需要專業人才的培養,很多學校沒有開設教育戲劇的相關課程,也沒有組織教師進行戲劇課程的定期培訓,教師自身對教育戲劇的理論知識不是很了解,缺乏知識儲備和專業素養。這種情況存在于很多學校,真正研究教育戲劇的學者并不多,教育戲劇的推廣缺乏專業的師資力量和團體。此外,雖然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教育戲劇的引進與推廣,但在我國發展與推廣的教育戲劇活動的資金大多由團體或個人自籌,資源有限,資金不足,教育戲劇的推廣和發展面臨很大難題。
3.教育戲劇的課程教學模式單一
在當代教學模式的研究中,越來越重視引進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而課程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更需要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或手段,讓學生更易理解和掌握,激發其學習的自信心、主動性和創造性。就目前情況來看,教育戲劇的課程模式較為單一,沒有過多現實課堂教學案例加以借鑒,教師對教育戲劇的價值和功能認識不全面,缺乏運用教育戲劇開展實踐活動、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當前,國內外對教育戲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學前教育或基礎教育階段,對中小學階段關注較少,這導致了學生全面發展的失衡現狀。 4.在教育戲劇本土化進程中存在誤區和難度
教育戲劇源自英國,并在很多歐美國家得到普遍應用。而教育戲劇在我國初步發展,其理論體系和內容并未完善。我國正處于教育戲劇的探索階段,前期需要借鑒很多理論和經驗,而國內對此研究并不深入,導致在參考國外理論的過程中容易盲目套用,思維定勢和功能固著影響教育戲劇本土化新路徑的探討。
五、教育戲劇本土化發展的新路徑
1.構建國民教育體系,改變大眾戲劇觀念
在當今這個大環境中,教育戲劇應根據時代發展和變化,不斷進行有價值的研究與探索,推動自身的建設與發展。教育主管部門需將教育戲劇列入課程體系,完善課程改革,密切關注國內外戲劇藝術創作動態,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戲劇作品并吸收教育戲劇先進經驗及方法,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各相關學校重視教育戲劇的有效功用,爭取創造良好的教學條件適應學校對教育戲劇的需求。社會團體組織也應發揮其職能,為教育戲劇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2.建立適合各地區的特色有效的教學方法,將戲劇滲透課堂
我國的教育戲劇發展處于萌芽期,教育工作者要根據教育方針、課程標準、教學計劃,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來整合教學觀和課程觀。一方面是挖掘學科戲劇資源,把道德知識的傳授、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教學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新知識、塑造優良品格;另一方面是將教育戲劇方法,如“角色扮演”、“歌舞劇表演”等方法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戲劇與游戲、閱讀、寫作、演講、辯論等教學要素的密切關聯,開展戲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游戲式”的教學活動中快樂地學習。[12]在戲劇活動中,引導學生用身體語言來表達自我,感受戲劇故事中的“真善美”,培養對戲劇的興趣。
3.社團帶動戲劇發展,“劇本化”情景再現
將教育戲劇應用于課堂,奇特的“角色扮演”形式、新穎的服裝道具,都展現了教育戲劇的特色和與眾不同。同時,也提供給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在友好互動中提高團隊協作能力、收獲友誼和知識。因此,學校要重視戲劇類社團的建設和發展,滿足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團是以學生為主的群體,利用社團帶動教育戲劇的發展,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能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劇本是戲劇藝術創作的文本基礎。通過劇本創編讓學生揣摩故事情節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點,再組織開展“戲劇情景劇”,鼓勵學生參與其中,鍛煉自己,享受角色扮演的樂趣。最后通過提問和評講進性思維碰撞,滿足學生的需求,獲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悅。
4.學校重視教育戲劇,加強教育戲劇師資培訓,培養創新性人才
學校應重視教育戲劇活動的開展,加大專業師資的培訓力度,給予教師創新教學、實現自我發展的機會。在實踐中,教師要把戲劇、教育、心理進行細致的整合,引導學生對人生價值進行探索和研究,幫助學生體驗角色的生命力、踐行自律、自信與團隊協作精神。學校要將教育戲劇活動納入學校工作計劃之中,適時開展“戲劇匯演”、“戲劇文化展”等課余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5.“互聯網+教育戲劇”模式,多維度強化其傳播效果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信息化時代,是一個網絡化時代,網絡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ヂ摼W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們可以利用互聯網獲取自己需要的相關知識和信息,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獲取更為廣泛的課外知識,拓展自己的視野。例如,將教育戲劇以“微電影”形式展現出來,通過慕課、遠程教育、微博、微視等媒介,強化傳播效果。
結語:本文主要探討教育戲劇本土化的新路徑,梳理教育戲劇的基本理論,對教育戲劇的概念作了客觀的分析,為本研究的順利進行打下基礎。整理教育戲劇在國內外的實踐與探索經驗,深入挖掘教育戲劇本土化的價值所在,重點在于探討教育戲劇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教育戲劇本土化的新路徑。然而,對教育戲劇本土化的問題還需投入更多的關注和研究,對于當代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論壇
探索教育戲劇本土化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甘維.芻議教育戲劇的現實意義與本土化進展[J].黑河學刊,2016(03).
[2]陳昊.教育戲劇:理論探討與實踐進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7(09).
[3]Peter Slade.Child Drama.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1954.
[4]Philip Taylor, Christine D.Warner.Structure And Spontaneity:The Process Drama of Cecily O'Neill.Threntham Books Limited, 2006.
[5]于婧.戲劇教學法的本土化研究——以我國大陸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為例[D].四川師范學,2014(03).
[6]徐靜.教育戲劇的敘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04).
[7]李海英.教育戲劇的本土化及現實意義[J].戲劇叢刊,2010(04):30-32.
[8]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基二[2014]4號)[EB/OL].
[9]趙小鳳,李如密.教育戲劇的內涵、特征與價值[J].當代教育文化,2018(03).
[10]楊柳,張寅,于煒.教育戲?。阂环N創新的教學方法[J].教育發展研究,2013(02):68-72.
[11]唐勇,李擎.教育戲劇的本土化探索與思考[J].藝海,2017(11).
[12]張勇.教育戲?。荷鐣髁x價值觀融入的新途徑[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6(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98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