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完善路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年來,地方高校的法學教育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發展,個別地方高校還實現了“從有到優”的發展,培養了諸多法律人才,為壯大法治人才隊伍、促進法律職業共同體建設、推動民主法治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地方高校法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還存在一些問題,人才培養力度亟待提高、培養效果亟待提升。
關鍵詞:法學;應用型人才
一、地方高校法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 職業教育意識不強
法學教育是對有志于從事法律實務的人進行科學且嚴格的職業訓練,使其掌握法律的實踐技能及操作技巧, 能夠嫻熟地處理社會當中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因此,法學教育的使命在于進行職業教育或者說在于進行職業訓練。
主要表現在:地方高校的應用型法學人培養更多地是一種書院式培養,局限于法律知識的傳授,沒有把法學教育放在依法治國所需要的法治人才的高度來實施。就當前現狀而言,地方高校在設計法學專業培養目標時,一般都會與教育部的規定保持一致,把“培養系統掌握法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有運用法學理論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能夠從事法律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作為基本培養目標。這種目標定位非常明確,就是培養應用型法治人才。但是,在實際辦學過程中,許多地方高校法學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虛置,偏重于讓學生系統地掌握法學知識,熟悉國家法律和黨的政策,人才培養與職業結合度較低,知識儲備與技能訓練脫節。學生除法律專業知識學習之外,很少涉及與法律職業相關的專業知識,沒有實踐經驗,缺乏實務能力,專業技能較差,職業素養不高,不能形成正確的法治價值取向,不能直接勝任法律工作,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在司法機關和法律服務機構直接從事法律專業工作的為數不多。
2. 師資隊伍不敷需要
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政治素養有待提升的問題,二是“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的問題,從根本上而言,就是沒有“深入研究和解決好為誰教、教什么、教給誰、怎樣教的問題”。理論界對地方高校法學專業師資隊伍存在問題的關注,多數都瞄準在學歷、職稱、數量等方面,對地方高校法學專業教師的政治素質和實踐技能關注較少,而恰恰被關注較少的后者決定著地方高校法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作為培養社會主義法治人才的高校,必須解決法學專業教師不關心政治、政治站位有待提高的問題。法學專業教師的第一素質是政治素質,要當好法學專業教師,就必須要提高政治站位。同時,法律學科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社會學科,應當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這就要求地方高校法學教師在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的同時,還應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在法學教育過程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否則就會陷于“紙上談兵”“閉門造車”的窠臼。但當前的現實情況不容樂觀,許多地方高校法學專業的教師教學科研壓力非常大,“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除極少數取得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證的教師兼職從事律師行業之外,絕大部分教師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從事法律實務,對司法實踐只有模糊的認知,缺少親身體驗,不能很好地滿足法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一些地方高校雖然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和影響,外聘司法實務部門的工作人員來校擔任兼職教師,以提高法學教育的實踐性,但這只是杯水車薪,無法從根本上解除需求矛盾。
3.課程設置與實務要求不匹配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法律實務部門要求法律工作者具備處理矛盾和調解矛盾的能力,而高校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理論素養,忽視了實踐能力的鍛煉。第二,法律實務部門要求其工作人員具有全方面的理論儲備,如金融、經濟、房產、知識產權等,但是高校教育僅注重法律基礎知識,忽略了其他相關行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對于交叉課、選修課的學習不認真,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其重要性。第三,法律實務部門對于法律工作人員的語言表達能力、緊急實務靈活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高校教育沒有同步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及緊急實務處理能力。由此可見,高校的教育與法律實務部門人才需求之間出現了不對稱現象。
二、地方高校完善應用型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路徑
1.強化人才培養方案“落地”
“從教育觀念的角度觀察,改革開放40年來的法學教育可以被視為是一個從義理傳承到學以致用,再到慎思明辨的過程。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貫穿從專業知識到職業能力、再到法治精神與理念的指導思想?!卑凑战逃?018年1月30日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貫徹三個原則:第一,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能;第二,突出產出導向,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科學合理設定人才培養目標;第三,突出持續改進,強調學校質量保障體系,推動教育質量不斷提升。
2.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一是充分挖掘學?,F有的教學資源,實現互通共享,聘請相關專業人員承擔企業日常經營管理方面課程的教學任務,彌補法學專業教師知識結構體系的局限。二是選派法學專業教師到企業學習掛職交流,了解企業具體經營管理活動,豐富和更新知識結構,提升教學能力。三是聘請一批來自法律實務部門和企業法務部門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彌補校內專任教師實踐性不足的局限。四是面向省內外組建法學教學團隊,采取靈活方式,聘請校外專家承擔法學教學工作、指導專業建設。借此改變了教學團隊僅由校內教師的單一組成,重建為由校內教師、省內外高校法學教學名師、政府和企業的相關專業人士共同組成的法學教學團隊,使法學教學團隊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3. 建構科學的專業課程體系
首先,課程的設置應當樹立“能力中心”課程觀,圍繞學生“法律思維和職業實踐能力培養”調整課程體系,使學生所學知識、技能與社會對法律職業人才的要求相適應。
其次,課程設置應按內容開設專業理論類、專業應用與提高類、專業實踐教學類三類課程; 按授課形式開設理論講授類、案例分析類、專題講座( 學術討論) 類、實踐類( 如專業實習、模式法庭) 等課程,同時增加實踐環節的種類,進一步提高專業實踐教育課程占學分比例,使之達到 15% - 20% ,形成實踐能力提升倒逼機制,促進“從要我學到我要學”轉變,提高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和專業興趣。使課程專業設置更加適應人才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在專業教育實踐課程中,細化“模擬法庭審判”課程,設立不同部門法所對應的實務課程,比如分別開設“民事審判實務”“刑事審判實務”“行政審判實務”“非訴程序實務”“非訴法務實訓”等課程; 增加法律辯論、社區調查與法律實務能力訓練等系列實務課程。構建培養基層應用型法律人才課程體系的主基調,實現專業課程設置與法律行業、職業崗位要求的對接,形成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培訓的一體化。
最后,制定實用的實踐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并進行績效考核。地方高校法學實踐環節,一直以來都沒有嚴謹的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流于形式,僅停留在紙面上,具體的實踐進程和大綱與進度不符。因此,重視實踐環節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制定完備的實踐環節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讓實踐教學開展時有規范可循,同時采用筆試或面試的方式進行最終的成績評定,使實踐教學落到實處,真正訓練學生的實踐技能,實現法律職業訓練的專門化、板塊化、制度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98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