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探索與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以內蒙古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為例,通過分析目前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近年來組織教學積累的經驗,從構建多維結構實踐創新體系、建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融合機制、創新教師培養模式、積極推進“三進”、“三結合”實踐模式、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實習基地五個方面對應用型人才培養進行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人才培養;應用型;實踐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2-0152-02
一、引言
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正面臨著轉型發展的歷史性任務,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產教融合水平、著力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成為我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基本思路[1]。為了更好地適應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業發展需求,內蒙古師范大學率先提出要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近年來,內蒙古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緊抓歷史機遇,緊密圍繞地方經濟及社會發展需求,大力培養“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了使畢業生能較好地適應當前和今后的發展形勢,在人才培養方面做了一些思考與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培養應用型人才,實踐環節、實踐能力尤為重要[2]。從現行的學校課程實施上看,傳統人才培養方案中缺乏具體實踐應用課程設置,課程設置主要是以相關專業的理論性學科課程設置為主,專門的實踐應用課程設置卻很少,其組織形式更多的是以專題講座或課外活動的形式進行,多數活動流于形式,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2.雙師型教師資源緊缺。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迫使教師角色發生著根本性的改變,這就要求教師既是理論知識的傳遞者,又是實踐技能的示范者。但是多數高校任課教師常年從事理論教學,自身沒有太多的實踐應用經驗。
3.在解決高校應用性人才缺口問題刻不容緩的情況下,學校在制度管理上的支撐力度依然遠遠不足,長久以來,學校對培養應用性人才的落實大多停留在“口號喊得響,步子邁得小”這一尷尬地步。
4.學生實踐能力和意識不強。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多數學生認為實踐“浪費”了在校學習的時間,對學校舉辦的各類實踐活動興趣寥寥。再加上實踐應用是一個連續而又繁雜的過程,多數學生即使有實踐應用的想法和熱情,在缺少系統地培訓和指導的情況下,仍然無法獨立處理在實際過程中面對的困難和問題。
三、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探索與實踐
1.構建多層次實踐創新體系。為搭建更多的實踐平臺,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提出構建多層次實踐創新體系。采取設立由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管理的“創新類實驗室”和“工作室”的方式,從大一新生開始選拔一批基礎扎實的學生進行精英化培養。結合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以“課內打基礎,課外出成果”的思路將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每一門課程。構建了“基礎、應用、創新”三層次[3]指導教師隊伍結構,形成理論與實踐創新相結合、課內與課外指導相結合、教師與學生相結合的教師指導隊伍。在實施過程中,組織學生積極申報大學生發明創新項目。2012年度獲批大學生科技發明創造基金3項,總資助金額1萬元;2013年度獲批大學生科技發明創造基金11項,總資助金額3萬元;2014年度獲批大學生科技發明創造基金15項,總資助金額4.9萬元。
2.建立課賽結合機制。通過建章立制的方式鼓勵學生實際參與學科競賽與實踐創新活動,實現以具體教學為基礎,以參賽為外來力量,促進教師從教學內容安排、授課方法以及課堂教學組織等方面進行改革。我校積極貫徹根據學生特點選擇參賽項目,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結合自己的水平與特長自主構思完成作品。為激勵學生參加競賽,賽成績直接與所學理論課成績掛鉤,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比賽的積極性,同時這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提出了挑戰,促使教師增強實踐意識,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在2013年度內蒙古自治區“挑戰杯”比賽上獲得金獎2項,銀獎1項,銅獎4項的好成績;在2013年參加全國第四屆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實踐創新作品評選活動中,共上報5項作品,獲得一等獎1項,三等獎4項,同時還獲得最佳創意獎和最佳組織獎各1個。
3.創新教師培養模式,加強教育教學能力訓練。教育實踐環節是師范生師范技能培養的重要環節,我們將教學實踐的重心進一步向中學轉移,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進一步順應中學教育的實際以及教改新形勢的要求。充分利用學院的開放型創新實驗室以及“物理創意實驗室”,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全方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教學技能比賽,歷年來,我們組織學生多次參加“華夏杯”、“東芝杯”和全國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在第二屆“華夏杯”全國物理教學技能大賽中,共派4名本科生參加:1名學生獲一等獎,2名學生獲二等獎,1位教師獲優秀指導教師獎。
4.積極推進“三進”、“三結合”實踐模式。2014年開始我院實施導師制,推行“三進”、“三結合”,鼓勵學生進課題組、進實驗室、進科研團隊;鼓勵教師教學與科研、課程與課題、研究團隊與教學團隊相結合。為了使學生在短時間內,高效地掌握實踐技能,我們大膽提出了組合實驗教學人員的設想。改變專職專用的單一實驗人員的構成模式,組成了一支高學歷、高職稱、科研和教學經驗豐富的中青年教師隊伍。同時,我們對實踐題目的選取緊密結合教師的課題研究。例如“雜質元素對MnFePSi化合物晶體結構、微結構和磁熱性能的影響”是目前我院教師的一項國家級課題。該課題的實驗內容大體包括三個部分:樣品制備、材料結構表征以及性能測試。而給材料物理專業學生開設的相關課程內容中就選取了材料的機械合金化制備方法、金相顯微鏡的使用、XRD和SEM的測試與分析以及材料磁化曲線和磁滯回線的測試與分析。實踐題目的選取綜合考慮了樣品制備和材料分析方法的統一與連貫,前一個實驗的結果可能就是下一個實驗的佐證。這種由孤立的、單一性的驗證性實驗向設計性、綜合性、應用性實驗轉變更好地激勵了學生創新的科研熱情。
5.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實習基地,實現教育與產業的無縫連接。為奠定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我們建立了多層次、多類型的實習基地。目前已經與TCL電子集團公司呼和浩特分公司、東鴿電器集團公司、中國電信云計算中心、呼市七中、呼和浩特熱電廠等建立了實習基地。充分利用學院現有的實驗教學資源,有針對性的讓學生進入學院實驗室進行實習,參與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活動,拓展了專業實習的方式。在校外實習時,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職業規劃,選擇不同的單位進行實習,滿足了不同專業、不同學生的需求。
四、結語
內蒙古師范大學順應我國高等教育轉型發展趨勢,面向地方經濟建設,積極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將其作為學院發展的重大機遇,從多個角度出發,逐步解決了課程安排不合理,培養模式單一、學生自主性不強,培養制度與實踐平臺緊缺等問題。然而在改革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1)學生提前進入實驗室的覆蓋面不足。由于學生的課程比較多,學生只能利用有限的課余時間進入實驗室進行課題研究,而課題研究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有些實驗需要大量連續時間才能得到結果。(2)實驗經費不足。課題研究需要大量的經費,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可以從教師的科研經費中支取,但學生自主選題的創新實驗,經費來源仍是問題。(3)學生實踐作品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無法與實際應用接軌,需要積極尋找校企合作新途徑,實現教育與產業的無縫連接,形成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并行之有效的課堂、實踐、創新聯合機制。
參考文獻:
[1]吳中江.應用型人才內涵及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馬曉玉.多維結構實踐教學模式在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8):364-366.
[3]劉美玲.參賽促進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J].實驗室科學,2015,18(5):175-17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5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