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探熱播劇《都挺好》內核,尋“精神贍養”社區教育切入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所謂“藝術引領前沿”,新的思潮往往通過影視作品呈現出國內外精神層面進化的動態。電視劇《都挺好》戲劇化呈現出了眾多中國式家庭的縮影,其熱播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反響,養老的話題再度受到關注。
  關鍵詞:《都挺好》;戲劇性;社區教育
  縱觀國內外藝術影片,針對老年群體“深度關懷”進行詮釋的所占比重尚小?,F有的探索多圍繞臨終關懷開展,不能滿足尚未達到一定年齡、身體狀況尚佳的老年人群體的內在需求。
  一、“居家養老”為主的社會養老格局
  據統計,我國老齡人口每年增長800多萬,隨著社會生存競爭壓力的加劇、跨地域流動頻繁,以及年輕人面臨事業、家庭的矛盾、沖突,家庭承擔養老的功能日益弱化。也因此演變出多樣的外在機構養老模式。如:設施功能齊全,專業養老與專業醫療相結合的“ 醫養康復中心養老” ;給需要照顧的老年人未離開家感覺的“社區機構養老”; 自發‘抱團’生活、分擔休閑功能的 “互助養老點養老”;社區設立養老服務中心,提供文體、教育點、讀書吧、衛生保健服務室、日間照料中心,提供助餐、送餐、醫療保健、家庭醫生上門、法律援助等的“頤養社區的格局”等等。
  而據有關方面統計,最終選擇社區養老的約占7%,選擇機構養老的約占3%,而近乎90%的老年人還是選擇居家養老。
  二、“代溝”成為“居家式養老”的阻礙
  電視劇作品《都挺好》“老二蘇明成”詮釋的“陪伴式啃老”折射出都市精神養老難題?!芭惆槭娇欣稀彪m然同樣可憎,但“陪伴”兩個字帶來的含義卻不容忽視。
  有數字顯示,獨生子女家庭超過我國家庭總數的30%,4∶2∶1家庭結構已成為家庭結構主流。獨生子女政策下的父母,數十年將所有的心血灌注于一個子女身上,于孩子形成了一種即矛盾又互相依存、牽制的關系形態。和父母一起生活實現了陪伴的過程卻使得80、90后的獨生子女在親情、責任以及精神上承受著無奈的“拉鋸戰”:內衣和襪子能不能一起洗?隔夜菜能不能吃?育兒分歧怎么辦?……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生活習慣、理念上的巨大差異,即“代溝”導致家庭內部矛盾的日積月累。
  首先,老年群體對新鮮事物的接收與適應力與年齡的增長成反比,其在面對社會與科技的不斷發展,表現出“失控”的茫然、無措,甚至存在恐懼、抵制心理,外在常表現為“居高自傲”、“故步自封”,固守舊的思維、語言、處事模式。
  當其以與時代脫節的思想觀念、行事方式與子女相處,必然為家庭以及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比如:父輩過于看重自身權威、界限不清,對子女生的活方式“不理解、不接納、看不慣”,加之秉持“家長制”行事:在行為上對子女實施控制、干預,在語言上也無法給與晚輩尊重。這些都會引發、加劇家庭內部的矛盾,成為家庭發展與家族成員思維進化的阻礙。
  其次,“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被反復咀嚼論證:子女主要由父母的思維引導而成長起來,多少都與父輩有相同的盲區。比如:在溺愛下成長起來的相對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甚至是感情麻木的啃老一代;亦或是同樣存在“行為專治”、“不善溝通”、“敏感倔強”等行為、心理上的問題。其必然無法回饋老年人內在需要的“體諒”、“認可”、“ 理解”與“尊重”。如此,在負面情緒往復傳遞的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又一代,亦是無法對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的。
  三、老年群體“精神荒蕪”表象后的“精神贍養”需求
  電視劇《都挺好》正是借一直游離在家庭責任外的父親“蘇大強”這一形象,為我們“臨摹出”當代精神世界荒蕪的老年群體標本,更詮釋出其“作”背后隱藏的壓抑、孤獨、迷茫、無價值感等精神需求。
  人到老年后,心態、身體乃至思維能力等等,非昔日可比。認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無價值了”,導致其毫無動力于提升個人內在的修為,無法達到與時俱進的思想進化,在脫節的思想觀念和執行手法的影響下,成為家庭幾代人不穩定情緒的始發者。其消極的社會作用,更直觀于網絡報道中,形成了“壞人變老了”的社會“標簽”??梢哉f老年群體的這種“內在空虛” 在一定意義上,已經形成了對于家庭進化、社會發展的阻絆。
  同時,因老年群體大、文化基礎不一、內在需求多樣,時間充裕、缺少警惕性等特點,其內在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會給非法集資、傳銷、迷信、賭博賭博等團體可乘之機。非法組織迎合老年群體對于“利益”、“尊重”等內在需求,層層布陣,進行心理攻勢。即使思維縝密的青壯年群體,也常難以辨識,何況閑賦的老年人。因前面談到的家庭內部的情感斷層、緊張關系,致家人、子女無法給到老年人有效的分析和建議。
  然而,在有過誤入歧途的經歷后,回歸常態的老人,面對重換價值的希望破滅、問題層出的健康問題等,會再次迅速落回到內心匱乏的“空洞狀態”。甚至有些老人寧可花冤枉錢,也甘愿被“套路”,只為換來被尊重和認可的快感。
  尚能自理以居家養老為主的老人需要的不僅是物質贍養更需要精神贍養。文化養老即應運而生,它是以社會文明發展為前提,以滿足精神需求為基礎,以溝通情感、交流思想、擁有健康體魄與心態為基本內容,以張揚個性、崇尚獨立、享受快樂、愉悅精神為目,具有群體性、互動性、共享性的特點的積極養老理念。是政府、社會、家庭在為老年人提供物質贍養、生活照料基礎上,提供的精神慰藉的更高境界,高品位的養老方式。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社區教育在“興趣課程教管體系”、“驅動參與持久性平臺”方面為居家養老群體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養老”的資源。社區教育活動以“社區教育共同體”特有的:本質意志、共同學習、自我培訓、守望相助、自給自足的可持續發展形態呈現。但在上述家庭關系、情感糾葛等“精神贍養”層面給老年人帶來的深度精神荒蕪上卻一直鮮有關注。
  四、針對居家式養老“精神贍養”層面的社區教育切入點
  電視劇作品“都挺好”的出現,對于當代社會家庭具備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各年齡段群體都能從中觀照到自己的家庭關系:長輩借此思考個人在家庭中該起到的作用,反思無意中為親人留下的心靈創傷。子女借此覺察自身是否也像“蘇明成”一般有 “媽寶男”和“啃老族”的特征。尤其劇集尾聲對家庭關系重建的表現,更突出了整部劇的內核:對支持居家養老模式中的家庭成員,互助、互補,資源共享,又各自保持靈魂的獨立,支持彼此體驗到更豐富人生的探討。   從哪里著手才能理清隱藏在上述“家庭矛盾冰山”下那龐大的家族心理根源,對于老年群體原生家庭關系進行梳理、幫其清晰并實現個人價值的重建,正是社區教育在“文化、精神養老” 層面值得探索的又一新方向。
  首先,之所以造成家人之間“嫉惡如仇”的尷尬局面,根源在于父母對教育子女的大問題上的“單純傳承”與“盲從”。
  其次,老年人一味地把外在的衰老直接歸入只要享受兒女的孝順就可以了,則大謬不然。老年人僅在文藝活動中享受文化的樂趣,是無法長久獲取到充實與富足感的。人的內在價值基于“奉獻”而不是“索取”,“奉獻與付出”才是社會人內在力量的源泉。
  再次,相對于忙于工作、家庭的年輕一代,具備時間和精力的老年人處在人生最具智慧、也最能自由而充分認識世界、享受生活的年齡段。其完全可以于晚年在不斷解放固有思維,開闊處世心態的基礎上,立足為家庭和諧,優良信念傳承,打造同榮辱、共命運“共同體”的主體,實現對后代的支持、優良文化傳統等家風的傳承,從而引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延續自我價值。
  因此,社區教育在居家式養老“精神贍養”方向上,可從“家庭內部矛盾的梳理與化解”為突破口切入,激發老年人為家族的進步貢獻力量,從而恢復老人學習力的“家庭教育”培訓活動。
  以打造重新綻放生命打造幸福精神世界的晚年為宗旨,進行課程設計。比如:自我價值的認識、夫妻理解與溝通、家庭矛盾的處理、親子教育大計、父母代溝化解、自身成長,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成功溝通模式、思維模式的思維陷阱等,以婚姻和諧、親子教育入手,不僅面對老年人,更吸引、引領到更多的家庭成員,圍繞“精神贍養”這個文化養老的內核,共同努力。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念好家經實不易。從社區老年群體對于“內在環境”提升的需求入手,通過與時俱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塑以及傳承等方面培訓體系的構建,重煥老年群體對于社會的重大“根基”意義,讓老人活得快樂而有尊嚴,優雅老去……這也將又成為社區教育響應十九大 “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中心下移”政策號召,以家庭為最小單位,更好地實現社區教育在“社會穩定”上的又一重大支撐使命和意義實現的切入點。
  基金項目:
  本文為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創新社區教育老年群體‘素質提升’培訓體系的研究(課題編號:2018199)” 。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0683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