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四川旺蒼七里峽龍背石的旅游價值及地質意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四川旺蒼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七里峽峽谷發育于志留系下統小河壩組,主要巖性為綠灰色粉砂巖,上部為黃綠色、灰綠色頁巖夾生物灰巖薄層或透鏡體。其中七里峽峽谷奧陶系上統寶塔組灰巖,發育龜裂紋構造,俗稱龍背石。該組巖性及厚度比較穩定,龜裂紋特征清楚,易于識別,俗稱龍背石。其特征獨特,紋理清晰,美觀奇妙,在地層中較少發育,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和地質科學價值。
  關鍵詞:米倉山;七里峽;龍背石;旅游價值
  四川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廣元市旺蒼縣境內,總面積23400公頃,為中國南北自然分界線——秦嶺至大巴山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區始建于1997年,2006年2月被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四川米倉山自然保護區地處米倉山——大巴山山脈西段南坡,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境的東北部,嘉陵江支流東河的源頭地帶。地理位置介于北緯32°29′-32°41′,東經106°24′-106°39′。在行政區域上,包括鼓城鄉北部的鼓城、金竹、躍進、關口等4個村和檬子鄉的柏楊、店坪2個村。四川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的綜合性區域。其內部森林密布,種類眾多,自然生態環境獨特奇異,包含小龍潭、七里峽等典型地質資源。周邊地區的人文景觀十分豐富,包括歷史遺跡、宗教文化遺跡、紅軍文化遺跡和民俗文化傳統等,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是觀光、休閑、度假、科學考察、領略獨特民俗風情的絕佳去處。
  一、地質背景
  米倉山中多數山體為圓錐狀的石灰巖和白云巖峰叢地貌景觀,站在山體南麓北望,一列列酷似囤圍般的山峰高聳入云。米倉山的峰叢看上去與廣西、貴州一帶的類似,但峰叢多發育在山脈之上,而貴州、廣西的峰叢則主要生長在盆地之中。構成米倉山巖層主體的是花崗巖、變質砂巖、石灰巖和白云巖。米倉山主峰光霧山海拔2507m,峰體渾圓,這是花崗巖球狀風化、寒凍風化的綜合結果。
  區域地質屬揚子準地臺,四川臺拗北緣,米倉山隆褶區之劍閣通江拗過渡帶。地層分區屬四川地區,大巴山分區,米倉山小區。在正源——英萃一帶廣泛分布著前震旦紀變質巖系,其間有眾多的火成巖入侵。在其南側的背向斜中依次出露了震旦紀、古生代(除泥盆紀、石炭紀外)及中生代的地層,地層出露較為齊全。
  二、七里峽概述
  七里峽在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川陜兩省交界的米倉山南麓的廣元市旺蒼縣境內。七里峽,故名思義,就是兩岸高山之間形成的一道幽長、幽靜、幽深、幽美的峽谷,七曲九彎,谷壁陡峭,綠樹交織,藤蔓垂拂,時而山重水覆疑無路,時而谷回路轉又一“村”;清澈純靜的溪水,時而飛瀑瀉長,時而躍生水花。潭如碧玉,綠意盡染,可觸可摸。游人至此,完全與自然融合,陶然忘我,其樂無窮。峽谷呈南北走向,兩岸山壁刀削斧砍,壁立對峙,逼窄處,寬僅丈余,在峽底仰面可窺一線天。峽谷里碧水潺潺、怪石嶙峋,兩邊奇峰羅列,溶洞無數,其中遠近聞名的祖師洞、焦贊洞、孟良洞隱逸在古藤老樹間。七里峽很早以前就有古人在絕壁上開造出來的人行便道,如今尚能看見在那峭壁上修建便道的鑿孔,以及在那河床上顯露的人行石級。
  “七里峽”因有上七里、下七里、左七里、右七里這四條蒼翠幽靜的峽谷而得名,峽中飛瀑、流泉、幽潭無數,險崖、危巖、奇石處處可見,滿峽長滿奇花異草、古樹怪藤。人行其中滿眼如黛,翠色染衣。峽谷中涼風襲人、猿鳴驚心,米倉古道就在那絕壁深谷間蜿蜒而伸。春天時分,山花爛漫,滿谷飄香,特別是漫山的杜鵑花映滿山紅。每當秋臨,金風送爽,層林盡染,萬山紅遍,秋風一吹,峽谷中黃葉望空而下,宛如仙境。
  因米倉山地處川北邊緣,綿延的重巒疊嶂將古樸的七里峽與近現代社會長期隔絕,再加上現代化的交通道路也已將“難于上青天”的蜀道變成了坦途,古道被廢棄,久之則被遺忘,米倉道七里峽也就被歲月淹沒,不為外界所知,也正因為此,那里的原生狀態才得以保存。今天,隨著現代人對原生環境和自然狀態的回歸與追尋,米倉古道再次被人們重新找回,人們在回味歷史、追尋古代文明的時候,卻驚奇的發現,在旺蒼米倉山中竟然隱藏著這么一條仙境般幽美的峽谷“七里峽”。
  七里峽七曲九彎,山重水復,峰回路轉。山色春日艷麗,夏日清幽,秋日葉紅,冬日素雅,四季有景色而景色不同。端公潭瀑布濺玉飛花,紅沙河的峽谷幽深,大紅巖的云海沉浮……奇特的自然美景及古人遺留下來的古廟、木雕、鐵佛、鐵鐘,構成一幅絕妙的山水畫。
  七里峽峽谷發育于志留系下統小河壩組,主要巖性為綠灰色粉砂巖,上部為黃綠色、灰綠色頁巖夾生物灰巖薄層或透鏡體。
  小河壩組命名于南川金佛山小河壩,為以碎屑巖為主的沉積地層,它與灰巖沉積為主的石牛欄組及與泥巖、灰巖不等厚互層的羅惹坪組呈同期異相沉積。
  三、龍背石
  龍背石為奧陶系上統寶塔組灰巖,寶塔組系李四光(1924)命名的“艾家山系”上部寶塔灰巖一名演變而來,標準地點在湖北秭歸縣新灘龍馬溪艾家山。
  寶塔組主要為淺灰、褐灰-紫紅色中厚層龜裂紋泥質生物碎屑灰巖,頂部為0.7-0.8m厚的小龜裂紋或瘤狀灰巖,并常見有黃鐵礦結核。該組巖性及厚度比較穩定,龜裂紋特征清楚,易于識別,俗稱龍背石。
  寶塔組灰巖主要為廣闊的寧靜內陸棚淺海沉積。沉積物為含泥質和灰泥豐富的中厚層灰巖,在上覆層厚度不大的水-沉積物界面之下處于塑性和弱固結狀態下,由于泥質膠體脫水和灰泥凝集,體積縮小而形成龜裂紋構造。
  (一)旅游價值
  旺蒼縣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旅游資源、地質遺跡資源種類豐富,保留較完整,包括峽谷、山景、水景、洞景、地貌景觀等種類,且生物多樣,觀賞性極強。小龍潭峽谷、七里峽峽谷兩壁懸崖峭壁,山高峰險,林草豐茂,瀑布一落千丈,波瀾壯闊??λ固貛r溶地貌廣布,溶洞數量眾多,洞內空間廣闊,四通八達,鐘乳石、石筍、石林、峰叢形態奇特,惟妙惟肖。保護區集生態、遺跡、人文于一體,美學價值高。  ?。ǘ╅_發價值
  旺蒼縣米倉山自然保護區內旅游資源、地質遺跡資源種類眾多,生物、生態多樣性高,稀有性、典型性較好,欣賞科普價值高,且地方文化特色顯著,區域風情濃厚,開發潛力巨大。
  保護區在多年省政府和國家的支持下,區內基礎設施條件日益完善,保護服務項目種類愈發完善,現已成為集自然保護、科學研究、科普宣傳教育、生態旅游等為一體的示范基地。
 ?。ㄈ┑刭|科學價值
 ?。?)龜裂紋構造。龜裂紋構造是寶塔組生屑灰巖的形態描述,是一種層面構造,是指層面宏觀表現出來的不規則的環狀裂隙,將灰巖層表面分割成一個個不規則塊體,形如馬賽克。裂隙寬窄不一,從數毫米自然相連,形態彎曲、不規則,遠觀形如龜背紋,因而得名“龍背石”。裂縫內充填灰色或淺紫色泥質,由于泥質填充物抗風化能力較差,被剝蝕后形成不規則環狀裂隙,表現出龜裂紋形態。
  (2)龜裂紋灰巖成因。松軟的泥質沉積物,受到構造變動影響,其成巖環境可出露地表,也可被上覆沉積物覆蓋,與沉積界面隔絕,進入同生成巖階段。壓實作用開始時,沉積物失水,體積收縮變小,沉積物產生拉張應力,形成收縮裂隙。在力學機制上與地表泥裂成因相同,形成環境不同,泥裂形成與暴露地表環境,龜裂紋形成于水下沉積物表層和同生成巖階段的壓實作用主導期。根據沉積物巖石學特征和化石組合特征,寶塔組龜裂紋構造灰巖形成環境是水體寧靜的半局限和開闊陸棚沉積的。
  綜上,寶塔組龜裂紋構造灰巖是在廣闊的寧靜水體中沉積的,沉積物富含泥質和灰泥,中-薄層,分布穩定。在同生期,水體-沉積物界面之下,松軟的沉積物由于壓實失水,體積收縮,泥質和灰質凝結粘結,產生不規則裂隙。隨著壓實作用的不斷進行,裂縫也初步擴展,脫水過程中泥質被流水帶至裂縫充填沉積,形成龜裂紋構造。
  四、結論
  旺蒼縣米倉山自然保護區內自然資源、地質遺跡資源種類眾多,獨特性顯著,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
  龍背石為奧陶系上統寶塔組灰巖,主要為淺灰、褐灰-紫紅色中厚層龜裂紋泥質生物碎屑灰巖。該組巖性及厚度比較穩定,龜裂紋特征清楚,易于識別。
  寶塔組灰巖主要為廣闊的寧靜內陸棚淺海沉積,沉積物為含泥質和灰泥豐富的中厚層灰巖,在上覆層厚度不大的水-沉積物界面之下處于塑性和弱固結狀態下,由于泥質膠體脫水和灰泥凝集,體積縮小而形成龜裂紋構造。
  參考文獻:
  [1]謝志良,劉樹根,趙磊,鄧賓,孫東.米倉山與龍門山結合部構造分帶性特征[J].四川地質學報,2012,32(4):385-388.
  [2]陳舉.四川省米倉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旅游規劃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7.
  [3]方少仙,侯方浩,蘭貴,鄧明.川黔地區中奧陶統寶塔組灰巖中“馬蹄紋”構造的成因及含油氣性[J].南方油氣地質,1994,(01).
  [4]李天生.四川盆地寶塔組儲集性及油氣遠景[J].海相沉積區油氣地質,1989,3(1):61-7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0943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