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地方高校校園欺凌問題及其安全機制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文章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新時期下地方高校校園欺凌行為的現狀及其行為特點進行分析,探索以學校為主體,構思新時期下地方高校預防校園欺凌現象的舉措。以期減少地方高校校園欺凌現象,進一步為地方高校的特色發展、思政教育、學風建設及協同育人提供重要經驗。
  關鍵詞:地方高校;校園欺凌;安全保障體系
   新時期下地方高校校園欺凌相對于普通高校校園欺凌行為,由于受地方文化制度的影響、地方管理制度的不同,其欺凌行為的表現方式或手段呈現更加復雜多樣性、地域特殊性、隱秘性等特點。目前關于地方高校校園欺凌的研究,較少是通過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等方式對欺凌行為進行定量分析,用數據來說明校園欺凌問題的多數是定向的描述或是總結性的說明問題[1]。本課題以嘉應學院為例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問卷586份,有效問卷586份,有效回收率為97.7%。通過設計問卷調查,選取地方高校進行調查了解校園欺凌現狀及其相關因素的情況以供參研究參考。
  一、 新時期地方高校校園欺凌行為現狀分析
   據調查顯示,65.19%的調查對象表示存在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其中來自同學之間的欺凌行為比例為47.1%,欺凌方式以言語欺凌(25.3%)、社交欺凌(16%)、冷暴力(14.7%)、身體欺凌(11.9%)、網絡欺凌(8.5%)為主,與其他高校相對比校園欺凌現象較為嚴重。地方高校校園欺凌行為發生的范圍更小、更隱蔽更加不易察覺。如果被欺凌者不敢或不愿舉報,再完善的治理機制也毫無意義,校園欺凌行為依舊持續發展。
  二、 新時期下關于校園欺凌的政策研究
   自2016年起,我國政府開始關注校園欺凌的治理問題,相關部門與地方單位相繼頒發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天津市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若干規定》等指導文件[2]。同一時期,貴州、山東、海南、寧夏、陜西等省份也均發布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實施方案》,要求成立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對學生欺凌進行界定和處理[3]。然而,截至目前調查顯示,對已有的反校園欺凌干預措施的頒布及了解,63.8%的調查對象表示不太了解,25.6%的調查對象表示完全不了解,并且對目前已有的反校園欺凌干預措施實施效果缺乏具體評估,且尚未形成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的干預經驗或方案[4]。因此,以嘉應學院為例進行實證研究,已驗證理論的可行性,并試圖嘗試為解決地方高校校園欺凌問題提供解決范式,供后續研究參考。
  三、構建新時期下地方高校校園欺凌安全保障體系
   學校是預防校園欺凌的責任主體,高校校園欺凌行為將嚴重影響欺凌者、受欺凌者以及旁觀者的心理健康。為此應以學校為主體,構思新時期下地方高校預防校園欺凌現象的舉措,對地方高校校園欺凌現象進行綜合治理。
   1.完善校園安全管理制度,健全應急處置預案。學校作為校園安全的保障主體應當將預防校園欺凌納入學校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保人員值班、巡查制度,對易發生欺凌行為的地點進行認真篩選,重點排查。健全應急處置預案,建立系統的后期反饋制度,做到及時更新、及時反饋、及時處理。建立公正高效的公信力,要對舉報學生的信息進行保密,聯合公安機關對欺凌他人的學生進行家訪,告知家長其法律后果及懲戒措施。建立校園欺凌綜合治理委員會,并邀請學生代表參加,由校方和學生一起制定校內預防校園欺凌的相關制度,讓學生參與討論。
   2.加強班級建設管理。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也是學生集體學習、生活的基本組織形式。班級的管理建設對學生身心發展產生著重大的影響。加強班級建設,深入學生、深入班級、深入寢室。注重對班級事務信息的收集與分析研究。定期組織主題班會的召開,確保班級良好和諧的班風氛圍的形成,預防出現班級小團體的欺凌行為現象的發生。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學生、師生之間的各種矛盾,幫助學生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配備心理健康輔導員、心理委員。班會的形式應以和諧、創新、多樣化的形式開展,力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會議氛圍,注重會議的真實有效性,而不是強硬的灌輸或傳達通知。
   3.加強地方高校教師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進一步加強對教職工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工作方面的培訓與指導,明確教師應當樹立良好的師德師風,發揮教師在理念信念、道德情操、行為規范等方面的引領示范作用,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態,做到平等對待學生。
   4.設立校園“反欺凌”社團。高校校園社團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是開展思政教育活動的重要補充且自身具有的學生階段、年齡階段的交叉性等特征發揮著重要的育人作用[5]。組織校園“反欺凌”社團的成立與管理,定期進行校園欺凌熱點問題的傳達與討論。以有效的組織形式主動提高學生對此類型事件的關注度與參與感。
   5.創新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是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載體,校園文化作為學校精神、傳統作風的綜合體現,客觀地創造了一種育人環境和氛圍。將校園文化與地方文化進行交匯融合,合理利用。例如嘉應學院地屬梅州——梅州作為客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區。將客家優秀的人文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有利于全體師生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從精神方面減少校園欺凌等不健康的思想產生。
  四、新時期下地方高校校園欺凌問題研究意義
   “地方高校校園欺凌”這一課題的研究,一方面基于現實考慮這是針對地方高校校園欺凌問題的探討與思考,通過對地方高校校園欺凌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增加社會大眾對地方高校的關注度,從而促進相關地方性關于高校校園欺凌政策的完善與頒布。其次,提出以學校為主體構建新時期下地方高校校園欺凌安全保障體系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地方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對教師的教育方法及學生的健康成長形成規范性與指導性意見,為減少地方高校校園欺凌的發生及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研究價值與思考方向。
  [參考文獻]
  [1]江文,吳思儀,葉麗怡,周壽明.地方高校大學生網絡欺凌應對方式調查研究[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5,(06):82-87.
  [2]劉向寧.我國校園欺凌防治機制的構建與完善——兼評《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8,(03):74-83.
  [3]李翠蘋.治理校園欺凌,包括山東在內多地出臺應對措施[EB/OL].http://sd.ifeng.com,2018-11-15.
  [4]陳光輝,楊曉霞,張文新.芬蘭反校園欺凌項目KiVa及其實踐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18,(09):80-84.
  [5]羅妍妍.新時期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創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1055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