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課改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歷史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已然成為歷史教學中必須要落到實處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歷史教學;課改
   過去幾年,我們在課堂上致力于課堂改革,將核心素養從理論層面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將核心素養內化為學生素質,有效解決并落實了歷史課上“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
  一、史料補充、拓展思維,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
   在日常教學中,除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資料、老師針對重難點準備材料之外,我們更注重讓學生搜集整理相關歷史資料。
   在教學中,我們的切入點是:1.老師在疑難點之處有針對性的補充史料;2.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3.簡單、容易引發學生興趣的材料,由學生動手自己搜集。
   我們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課上學習過程中,面對環環相扣的問題時,小組利用準備的歷史資料來例證或者解決,期間盡量讓更多的學生,特別是中等生、后進生進行本組學習成果展示,使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充分暴露。其他學生觀察、靜聽、互評、辯論、各抒已見,如果有有疑問,其他同學說出錯誤及理論依據,從而歸納總結學習方法和結論,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允許學生有不同觀點,但原則是能夠在文本中找到依據,不能主觀臆斷、天馬行空。通過展示,完成對“學的怎么樣”的調查。
   學生自主搜集整理材料,拓展了學生歷史思維,培養了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提高了學生歷史解釋素養。
  二、打破常規、整合教材,培養歷史時空觀念
   歷史時空觀念的內涵,是指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歷史課程的學習,要讓學生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并據此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從而更好的理解具體現象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和影響。
   為了提高學生歷史時空觀念,我們對教材進行了有目標的整合。
   在70年代,我國從內到外,社會發生著巨變,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這一段時期的歷史,我們設計了以下探究活動:
   活動設計:我國20世紀70年代,無論是國家內部政策還是外交等都有重大、甚至是轉折性事件發生,請搜集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重大事件,按其影響大小,設計一份大事年表。
   給學生提出了以下要求:
   1.相關事件可在課本中選擇,也可以利用網上資源,或者查閱相關資料,能夠兩者結合最好。作品必須包含對每個事件的簡單描述(最少2句話),說明你為什么選擇這個事件。
   2.只要提前閱讀并理解了相關材料,你可以將其復制并粘貼,確保注明材料來源。
   3.展示時可使用視頻、PPT、剪報等來盡顯創造力。
   上交作業時,學生的作品回饋了我們一個驚喜。
   這樣的課程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查閱資料、收集信息、自主探究等學習能力,而且學生的獨立思索、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起來。這樣獲取的知識,學生自然能深刻理解,對知識的掌握也是最牢固的。一個時間段的整合,也讓學生更加深刻理解特定歷史環境下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
   整合教材,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性、研究性及合作性。使學生知道劃分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提高了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
   三、課上活動,課后實踐,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我們致力于讓歷史課堂成為一個生動而具有生命力的載體。課堂上,學生講歷史故事、辯論賽、新聞報道、歷史情境劇模擬等已然成為我們歷史課的常態,進行的展示生動而又有張力。辯論賽、評價歷史人物等環節,使學生能夠客觀的認識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歷史故事、歷史情景劇讓學生能夠設身處于歷史環境,能夠感同身受。
   課后實踐是我們歷史課程的另一個重要內容,能夠讓學生把歷史跟現實聯系在一起,真切體會我國歷史發展歷程,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例如,在學習改革開放這段歷史時,我們就設計了讓學生開展“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社會變化”調查,利用業余時間,通過采訪身邊的人、用鏡頭尋找等手段,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其中李璇的報告后面的感悟是這么寫的:曾經,我覺得爺爺奶奶有錢也不舍得花,是那么小氣的一個人, 甚至我都說他們摳搜,而今,我了解了他們的過往,才知道,他們是窮怕了,說起來,我都感到心酸,我該怎么讓他們有安全感?
   由此可見,通過我們的積極引導,歷史課堂可以延伸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家國情懷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
   四、注重挖掘教材內涵,滲透唯物史觀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教師必須挖掘教材的內涵,引導學生行成自己的認識,進而養成自己的唯物史觀。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通過積極學習相關的史學理論,通過先周集體備課討論,取挖掘相關的歷史資源,讓唯物史觀變得更具體,更容易理解。
   譬如,在“青銅器與甲骨文”教學中,我們由“鼎”字入手,去探究人類生產工具的變遷,讓學生感受生產工具是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的重要標志;由鼎字出發,認識文字的構造,明確文字是人類走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等等。
   隨著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改變,我們在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日積月累,對于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與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核心素養,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實現歷史教學“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
  [2]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3]魯煥.基于初中歷史教學需求下的核心素養培養分析[J].新課程(下),2019(02):215.
  [4]平忠穎.新課程背景下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J].名師在線,2019(06):78-79.
  [5]胡筱萍.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探析[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02):13-14.
  [6]李國平.核心素養視角下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新課程(中),2019(01):182-18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1070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