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學習方式的基本要素及其變革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學校的核心變革是學習方式的變革。變革學習方式是改變被動、接受、單一的學習方式和不良的學習習慣,需要從影響學習的要素入手,改進原有要素及要素的組合形態。影響學生學習方式形成與改變的最基本因素就是教學過程。涉及到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突出地表現為教學模式創新。
關鍵詞:學習方式;變革;問題;對策
學習方式方法事關學習的質量和成效。近年來,隨著課改的推進及相關研究的增多,轉變學習方式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實施的效果并不理想。課堂教學“濤聲依舊”、學習方式循規蹈矩的現象普遍存在。那么,學習方式的變化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變革學習方式,誰來變革?變革哪些方式?怎樣變革?是改變學生還是改變教師?對于這些基本問題如果不能作出明確回答,顯然不利于相應課程改革目標的實施。
一、學生抗拒的,是我們給它的方式
做老師的都有過這樣的困惑:我們對學生是一片愛心,我們給他們的東西都是為他們好,可是萬沒有想到學生竟然那么抗拒。我們覺得很受傷,覺得學生不懂事,可是我們有沒有考慮過學生的心理感受?學生為什么會抗拒?是抗拒我們的愛心嗎?是抗拒我們給他的東西嗎?
不是的!學生抗拒的,不是我們給他的內容,而是我們給它的方式。
教學方式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1]教學做本應合一,但現實的教學境況是:教、學、做成了三件事。教師只管教,上完課也就完成了教學任務,至于學習效果如何取決于學生的努力程度,考不好是學生笨。在某種意義上,教師成了書本知識的“搬運工”,學生猶如知識的“集裝箱”。
學生采用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的傳統和教學模式,畢竟在教和學的關系中,教師顯然比學生具有更大的課堂和教學的控制權。我們教育傳統,是重視書本學習,刻苦的與積累性的學習,接受式的學習。學習方式比較單一和被動。[2]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無不受到教師言行舉止的耳濡目染,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方式、教學習慣往往會在潛移默化當中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態度、學習興趣以及思維品質??梢?,教師才是變革學習方式的主體。
另外,學生個體的性格、學習習慣、學習方式一經形成,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獨特性,恐怕一時半會很難轉變。我認為與其強行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倒不如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設計、實施多樣的教學形式,以適應不同性格及不同學習習慣的學生。
二、變革學習方式應注重“改”什么
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需要從影響學習的要素入手,改進原有要素及要素的組合形態。在我看來,影響學習的要素包括資源要素(課程)、教學主體要素(老師、學生)、課堂組織要素(學習組織形式)、工具要素(設備、技術)和時間要素(課上、課下)、空間要素(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校內世界和校外世界)。[3]而影響學生學習方式形成與改變的最基本因素就是教學過程,尤其是涉及到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突出地表現為教學模式創新。
1、狹窄的學習理念。
學習觀決定著學習方式觀。如何理解學習,就會怎樣理解學習方式。如果我們把學習理解為讀書,那么學習方式就是讀書。如果把學習理解為完成學校和老師布置的任務,學習方式無疑就是聽課,作業,考試等等。傳統的學生學習觀是老師讓我讀我就讀,老師讓我寫,我就寫。學生不知道什么是學習、為什么學習和怎樣學習。課改下的學習必須思考:什么是學習?你了解自己的學習特點和個性嗎?你學習的效率高不高?如何改善自己的學習等問題。只有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只有當學習的責任真正地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學生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和義務時,學生的學習才是一種真正的有意義的自主學習。
2、單一的學習內容。
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眼前的課堂教學意味著“每天準時到校,坐在教室里安安靜靜地聽那些他既不理解,也根本不感興趣的事,每天的日程則是聽講并按教師指定的方法去做練習,努力記住一大堆毫無意義、又零零碎碎的‘知識’,而這樣做的唯一理由只是因為將來的某一天他們可能會用到這些知識,盡管教師和學生對是否會有這樣一天都持懷疑態度?!盵4]變革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5]
3、低效的學習方式。
傳統的學習方式注重知識本身,過分突出接受和掌握。學習方法簡單劃一,死讀死學,甚至逼學。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教師教得過深。雖然實行了新課改,但部分教師的思想觀念沒有改變。二是講得過細。一節課主要是教師在講,惟恐學生不明白。學生聽多,動少,難于活。三是教學方法陳舊。幾年、幾十年如一。教師沒有激情,學生難有興趣。
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4、功利的學習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缺乏針對性,功利性較強。一些教師往往從表面上看待教學方式中的學習方式,如有的教師認為只要有討論、有探究、有合作就一定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一定能取得預期的學習效果。對學習方式的實質研究很少,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形式化、表面化和絕對化的現象,教學改革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
三、變革學習方式的方法和途徑
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單一的、教師主動教、學生被動學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們可以從課程設置的優化、課堂教學的“活化”、學生差異的關注、師生關系的融洽等方面入手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1、課程與教材模式的變革:從教科書到教育資源庫
優化課程設置,亦即教學資源的開發。在教學內容上,應當從過去以教材為中心的單一書本知識轉變為以教材為軸線,以活動為紐帶,師生共創學習資源庫,實現學生自主選擇學習進度。
(1)課程資源的多元解讀。從學生的角度說,應該把握所學內容的特點,選擇恰當的學習方式;從教材編寫者和教師的角度說,就應該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內容。教師針對教材內容特點,依據學生學習能力水平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使學生能夠運用各種學習方式學習,培養多種能力。如我們對語文教材進行二度開發,讓學生用1/3的課堂時間學完教材,其余2/3的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自由閱讀。閱讀發生的量變,引發了課堂教學、教學管理的一系列質變。
(2)課程創建著眼于潛力開發。學生的校內外生活是學校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領域。我們的做法是:對學生興趣、愛好進行全面調查;根據興趣、愛好自由組合形成大小不一的各種社團,教師指導幫扶,固化活動形式和活動內容,完善整理各種資料,最后形成校本課程。
2、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活化課堂”
課堂教學改革,功在課前,活在課中,實在課后。尤其是要在“求活”上下功夫。
課堂教學的“活”,是指課堂教學永遠都是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師要根據學情靈活調整施教的策略與方法,才能適應真正的學情。
一是教學方法要活?!敖逃蟹ǖ虩o定法”,優秀的教師總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最為合適的方法,從而高質量的完成教與學的知識傳授過程。二是課堂氣氛要活躍。實行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玩”中感受教學的趣味;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做”中經歷教學過程;提倡實踐應用,讓學生在“用”中實踐教學的價值。三是問題引導,誘發學生的積極性。四是寬容學生錯誤,消除心理障礙。引導學生“敢說、會說、多說”。五是適時激勵。六是必要的教學機智,幽默。七是教學民主。
這樣,傳統的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教學模式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動的模式,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對話意識和建構意識。
3、學習方式的內化:適切學生
學生們的思維方式、學習風格存在差異。如何解放學生,讓他們能夠按照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最適合的進度去學習,是學校需要關注與改進的。
(1)導、撥結合。學生運用新的學習方式,需要教師給予引導和指導。所謂引導,主要是讓學生理解采用新的方式的意義和價值;指導則是在技能和方法上給予指導,畢竟這些新的方式對學生也是新的,如果學生沒有掌握有效的方法,其效果同樣不能令人滿意。教師對新的學習方式,可以通過講座的形式進行專門的介紹,也要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相機進行點撥。
(2)適切學生。走班學習不能依據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學習內容的深淺來分類,要真正根據學生學習方式的偏好來確定。首先,學校要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思維方式進行跟蹤調查與數據分析,將調查分析結果提供給學生及家長參考,運用心理學相關知識指導學生更好地發現、認識自己的思維方式、學習風格。其次,學校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試學”過程,讓學生在不同類型的課堂進行學習,在實際的體驗比較中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學習類型。即使在選擇正式確定后,學生發現這種類型的學習并不適合自己,還是可以調換的。
4、學習方式變革的基礎:融洽師生關系
平等、民主、親密的師生關系是創造和諧愉快課堂氣氛的基礎,運用于課堂,建立在平時。
教師必須恪守“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做到:理想層面——熱愛學生,誨人不倦;原則層面——平等、公正、民主地對待學生;規則層面——尊重學生是前提,研究學生是基礎,幫助學生是橋梁,信任學生是關鍵。教師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創造新型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教育教學的良好發展。
【結語】 學習方式決定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關系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學習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生存方式。轉變學習方式實質上是教育價值觀、人才觀和培養模式的變革。積極探索一些能夠優化學生學習方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形成科學的學習方式,這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具有戰略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鐘祖榮:《論學習方式及其變革的規律》,《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胡曉風:《陶行知文集》第185頁,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3]范勝武:《學校的核心變革是學習方式的變革》,2018、1、5日, 北京市21世紀國際學校網站.
[4]葉平:《教學模式: 從“廣播式” 向“交互式” 演進》, 豆丁網:2011、3、22日.
[5]《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ㄗ髡邌挝唬悍食鞘械诙呒壷袑W,山東 泰安 2716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29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