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農產品現代流通方式變革與物流效率提升對策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生鮮農產品的物流效率與流通的方式有密切關聯,通過對農產品物流效率的實際研究發現,生鮮農產品的物流方式、基礎設施、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還有待解決,本文對于生鮮農產品物流效率提升提出了合理性建議。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創新生鮮農產品流通方式、整合社會資源、建立物流信息平臺等方式進行生鮮農產品物流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生鮮農產品;流通方式;物流效率
我國是農業大國,果蔬類產品生產數量極多,食品業發展速度飛快,生鮮農產品的銷量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伴隨生鮮農產品銷量的上升,產品的保鮮運輸技術成為一大生產阻力。中央一號文件在2015年明確提出了“創新農產品的流通方式”,其中“加大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與物流有密切關聯,促進了我國生鮮農產品的流通方式與物流發展。現在生鮮農產品物流普遍存在損耗大、規模小、效率低等問題,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浪費。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也持續增長,對于生鮮農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需要對生鮮農產品流通方式進行改變,提升物流效率,減少損耗,同時降低物流成本。
一、生鮮農產品流通方式變革與物流效率的現狀
現如今,生鮮農產品的運輸物流存在流通轉運流程繁瑣、消耗成本高以及運輸損失較大等基本問題,原有的生鮮農產品流通模式已經不符合現代農業生產以及發展的需求,故需要不斷提高農產品物流效率。目前我國生鮮農產品流通方式與物流發展仍處于落后階段,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物流總額呈逐年遞增趨勢,2018年,農產品物流總額為3.9萬億元。但農產品物流占全部物流總額的比重出現下滑趨勢,2018年同比下降1.46%。每年生鮮農產品約以4億噸的產量進行流通,冷鏈物流比例逐步提高,果蔬、肉類和水產品等分別以15%、30%和40%的比例采取冷鏈運輸。我國生鮮農產品流通市場廣闊,到2023年,農產品流通市場空間將接近5萬億元。
生鮮農產品的生產與消費距離在不斷拉長,為了使生產和銷售能夠進行銜接,物流效率變得十分重要,只有物流水平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夠對物流的環節與制度進行合理設計,保證生鮮農產品高效流通到市場。所以,需要物流技術與設備的共同應用,才能夠減少生鮮農產品在物流階段的損耗。
二、生鮮農產品流通方式變革與物流效率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生產經歷了長久的發展模式,從供不應求轉變為數量過剩,同時生鮮農產品的消費方式、消費結構也不斷發生改變,通過生產者與消費者進行農產品流動的方式也發生了變革。由傳統的批發市場為主的銷售形勢,慢慢轉向為以超市為核心的模式,通過對現有生鮮農產品流通的具體調查,對生鮮農產品流通方式的變革與物流效率提升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到問題所在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提升物流方式與物流效率。
1.物流成本與損耗較高
生鮮農產品的流通方式,主要以傳統的批發市場與現在的超市作為核心,通過餐飲、零售、農貿為基礎的生鮮農產品流動方式,在物流運輸的過程中,經過了運輸、采摘、配送、存儲等環節,這些物流環節多且復雜,容易產生無效物流。所以生鮮農產品的物流成本普遍偏高,并且物流環節繁多,所需要的成本較大,這些在物流成本上的價格也增加在了消費者購買價格上。因為生鮮農產品有地域廣、季節性強等不確定性,所以產品價格也相對不穩定,批發商在經營生鮮農產品時要承擔較大的經營風險,所以批發商對于生鮮農產品的選購量較低,大部分進購的是當季常規的大眾菜,這些常見蔬菜風險較小,并且市場穩定,而生鮮農產品的運輸距離較遠,至今沒有形成經銷的主流。在生鮮農產品物流運輸的環節中,生成的攤位費、汽油費、損耗費、管理費等資金較高,并且很容易出現物流成本的損耗,成為了生鮮農產品流通困難的問題之一。
2.物流與信息管理不完善
生鮮農產品市場流通信息管理的不完善,對于生鮮產品的銷售有很大阻礙。由于生鮮農產品的物流信息更新不及時、來源不明確、協調性不高等問題,使得產品物流無法滿足客戶的信息需求,應用的范圍受到了局限?,F在市場缺乏專業的物流信息操作人才,且市場運營商較為獨立且分散,還沒有意識到信息資源,物流與信息管理的不完善,沒有形成生鮮農產品的采購與銷售體系,這就對生鮮農產品物流發展與流通形成阻礙,對于生鮮農產品的流通有不利影響。
3.生鮮農產品配送體系落后
現在我國生鮮農產品配送體系還不夠完善,并且設施較為落后,許多生鮮農產品在配送中心缺乏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專業程度達不到超市的要求,對于生鮮農產品帶來了巨大損失,造成了產品物流的高損耗與低效率,同時許多經營商沒有穩定的生鮮農產品供應商,對于搬運、倉儲、裝卸、運輸、包裝等物流環節沒有長期發展的合作對象,對于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缺少保障,造成了配送的殘損率高,難以滿足現在市場用戶的需求,對于經營者的經營發展不利。
三、對策及建議
生鮮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整個過程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進行傳達,主要通過生鮮農產品物流效率指標進行判斷。因為生鮮農產品具有難以存儲、季節性強、地域廣的特點,考驗著我國基礎交通運輸條件,同時因為生鮮農產品運輸的物流環節眾多,產品在消費者運輸配送的整個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損壞現象。這類現象的產生,對于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效率水平提升帶來了極大考驗,如果物流效率不能夠得到改善,那么消費者與生產者的權益就無法得到保障,所以現在生鮮農產品的物流效率也成為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部分。
1.整合社會資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生鮮農產品流通與物流的發展基礎之一即為完善的物流設施,同時物流設施的完善性也是物流效率的保障,而生鮮農產品流通與物流基礎建設需要農產品企業、政府及物流協會等多方支持。需要依據政府引導開展基本的市場流通運作,對社會資源加以全面整合,以加強港口公路機場鐵路的建設為投資方向,對物流園區內集散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節點進行規范化布局,對冷藏車、冷庫等冷鏈物流設備進行專業化配置,對公共物流信息的交易平臺進行系統規劃,統一整合社會資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2.創新生鮮農產品流通方式
現如今,生鮮農產品流通發展的關鍵部分就是物流方式的創新。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對生鮮農產品流通方式進行創新是必要途徑。通過對生鮮農產品流通方式進行創新轉變,加快發展推廣電子商務、產銷聯盟、城市配送等全新的流通方式,摒棄傳統銷售觀念,使生鮮農產品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鼓勵生鮮農產品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新型流通形式,建立生鮮農產品標準化經營模式,使得產品具有品牌化效應,同時還要給予一定的政策及資金方面的支持。
3.建立生鮮農產品共同物流體系
生鮮農產品共同物流體系是由共同物流運作管理體系、共同物流基礎設施與共同物流保障體系三個方面組成。重點應該完善生鮮農產品共同物流基礎設施平臺,對鐵路、航空、公路、水路等物流設施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對生鮮農產品共同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等多個物流節點進行完善,發展生鮮農產品共同物流運行的管理體系。以共同采購、共同倉儲、共同配送、共同加工、共同運輸的物流服務為主要發展對象,建設生鮮農產品物流監督與約束機制、物流法律法規、物流服務商合作機制、物流服務標準、物流信息平臺等,完善整個生鮮農產品共同物流體系。
四、結語
本文主要介紹了生鮮農產品流通方式與物流效率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生鮮農產品的流通方式及物流中信息管理的不完善、設施落后與成本較高等問題進行針對性分析,并給出了具體的對策及建議,對生鮮農產品的流通方式及物流效率的提高有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楊柳,盧巧舒.政府規制下的農產品物流效率研究——基于長沙現代服務綜合試點的問卷分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8,40(8):4-6,14.
[2]徐靜.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農產品物流模式構建研究——以果蔬類生鮮農產品為例[D].江蘇大學,2014.
作者簡介:靖菲(1983.05- ),女,漢族,山東濟南章丘人,本科,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類(主要為新型商業流通、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類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93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