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中生社會能力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社會需要有用人才,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而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當前,應試教育占去了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與機會越來越少,班主任充分利用班級平臺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社會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班主任應充分發揮班集體功能,利用班會課、文體活動、小組合作、社會實踐等方式培養學生的領導、管理、交際、組織、策劃、合作、參與等各種社會能力。
  關鍵詞:高中生  社會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3(b)-0203-02
  2010年2月,筆者擔任了高一重點班(20)班班主任兼物理老師,班級靜得讓人窒息,大多數同學不善交流合作,獨來獨往,較為自私,課前課后都不討論問題,不敢公開發表見解,管理能力、適應能力、應變能力與心理承受能力極差,筆者的心非常糾結,這樣的學生不就是高分低能的接班人嗎?在這種背景下,筆者開始利用多種教育教學手段,在自己班級里進行了高中生社會能力培養的多種嘗試,效果顯著。
  社會能力是一個人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和挑戰的能力。簡單地說,就是自己處理與別人、與集體、與國家三者之間的關系的能力。主要包括:工作、領導、管理、交際、組織、策劃、營銷、公關、參與等能力,或調研分析能力、理論思維能力、宣傳演說能力、撰文寫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等[1-3]。社會能力是個人走向社會,順利從事社會活動、應對社會挑戰所必備的能力,應該在高中階段得到重視和培養。
  1  “人人都來當班干”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
  從2010年2月擔任高一(20)班班主任以來,利用近2年半時間里培養所有學生擔任班干,大部分學生擔任過多個職位的班干。班長的任期一般只有4個月,其他班干任期一般不超過8個月,每位學生擔任班干的平均時間約為17.95月,約占在班總時間(約20個月)的89.75%。同時,盡可能養成學生干部“能上能下”的習慣,讓全班同學深刻認識到班集體是培養他們社會能力的一個公共平臺,人人都有權利鍛煉自己。其中培養過的正班長和團支書9人,平均培養時間6.3個月;培養過的副班長和副團支書24人,平均培養時間5.1個月;培養過的委員41人,平均培養時間6.8h,培養過的課代表為31人,平均培養時間8.9個月,培養過的組長、隊長和舍長等共計55人(班級總人數61人),平均培養時間7.1h。我們據綜合素質評價標準把全班61名學生班干分成優良差3個級別,并對他們的擔任職數、在任時間、高考情況做了統計,得到一些啟示:(1)從擔任班干職數來看,平均職數越高,班干部越優秀,因此,培養優秀班干部就應該鼓勵每位同學來擔任班干部,并定期更換職位。(2)從班干平均在任時間來看,良好班干部的平均在任時間高于優秀班干部和差的班干部,這主要原因是優秀班干部主要集中在重要的職位,例如班長、團支書,而良好的班干部大多集中在委員、舍長、隊長和組長等長期任職的職位上,鍛煉的力度較優秀班干小,差的班干部又缺乏責任感和服務精神,不想花過多精力在其上。因此,我們要培養出優秀的班干部,必須給每位同學擔任重要班干的機會,以加強鍛煉,并且重要職位的班干須定時更換。(3)從高考成績來看,優秀班干部和良好班干部的重點上線率均明顯高于差的班干部。由此看出,擔任班干部并投身其中工作對成績沒有影響,反而更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2  利用班會課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
  每周一次的班會課上都會開展演講活動,針對學生近期的思想狀況選擇合適的話題展開演講活動,一般情況下,事先指定3~6名非班干學生提前準備3min演講材料。兩年來,共有約200人次參與演講,不太活躍的、不太主動公開表現的學生參與演講的次數要多一些,核心班干演講的次數少一些,演講之后學生要上交演講稿,每學期末都要評出優秀演講學生。每周的班會課也都是由學生班干來主持,一般先由班長、團支書主持3次后,再由副班長、副團支書輪流主持,等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后,選擇部分委員來主持。班會課主題一般由每周1次的班委會結合學校的要求定出。該項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公開表現自我的能力、策劃能力、組織能力等。
  3  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
  班內設置了分管副班長、活動委員和各活動小組組長。各類大型活動每學期至少開展1次,共開展了20次大型的體育比賽。班內購置了各種文體用具,每天下午5:35后組織學生參與至少一項體育活動。大部分活動由分管活動的副班長與活動委員策劃安排,統一行動。主要活動有:(1)跑步。男生跑3~4圈,女生跑2~3圈。(2)球賽。全班所有學生都要參加,有時以宿舍為單位、有時以值日小組為單位,有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男、女生籃球賽。一般情況下,一周可以完成全部賽事,周末決出冠亞軍,下周一班會課上頒獎。(3)羽毛球和乒乓球賽。采用個人報名,統一安排的方法開展比賽,決出男單、女單、男雙、女雙和混雙冠亞軍。(4)田徑比賽。班內開展了100m、200m、400m、800m、1000m、1600m、4×100m、8×200m男女混合接力賽和跳遠比賽等。(5)娛樂性體育活動。踢毽子活動與比賽、扔沙包活動、拔河比賽、滾球比賽、跳繩與“三人兩足”比賽等。(6)大型文藝表演活動。每學期開展1~2次大型的文藝活動。兩年來共開展過6次大型文藝表演活動,所有的活動都是由學生組織。該項活動培養了學生的體育技能、交流合作能力、健壯的體魄、耐力與爆發力、參與意識、開朗的性格、交流合作能力、表演能力、創作能力、高尚情操、參與意識、開朗的性格、自信心等社會能力。
  4  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
  我們主要從學生的性格、身高、性別、思維、學習習慣和學習成績等方面進行交叉互補編組,全班學生每4人分為一組,分好組后再編排座位,每組設1名組長。組長的選擇要慎重,要具有組織能力、集體觀念和開放性性格。分組也不是固定的,隨著小組合作的情況每隔3~6個月進行一次調整。經過合作前總動員、小組建設、合作技能培訓、課堂教學等,歷時近半年的實踐,全班學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變化與進步。開展合作學習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促進學生掌握基本概念與規律,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班級學生非常樂于參與合作學習,樂于學習物理,物理成績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開展合作學習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質疑創新能力、交流解釋能力、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5  利用社會實踐活動和論文撰寫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
  兩年半中指導學生開展了節假日家內外實踐活動,雙語物理課外活動、科普宣傳活動、牡蠣殼的回收與利用研究、隔海相望的兩個世界——記調順島發展前景的調查活動和湛江市交通違規調查研究等。指導學生撰寫了“高中學生難以學好物理的成因分析”“湛江市海浪發電前景的探討”“物理雙語課外活動初探”等論文。先后指導了近20多位學生參與實踐調查與研究,完成了調查報告,撰寫了論文。多次獲得了省市一、二、三等獎等。以上各項活動培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組織能力、自我認知能力、社會認知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環保意識、調查研究能力、撰寫論文的能力、自信心等。
  參考文獻
  [1] 劉燕敏.素質教育在美國[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2] 鄔向明.素質教育知行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 王同軍.重視社會能力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0):39-40.①作者簡介:袁勇(1972,4—),男,漢族,內蒙古烏蘭察布人,碩士,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合作學習。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3522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