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需求層次理論視閾下的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困境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輔導員是我國高校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群體,他們在高校發展與穩定、學生成長與成才等方面發揮著其他群體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不可缺少的一支教育隊伍和力量。這只隊伍的穩定性、專業性程度決定了國家的未來、學校的穩定和學生的發展,而輔導員職業化是輔導員隊伍穩定性、專業性的必然要求。就高校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輔導員職業化之路與上層建筑的設想之間依然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輔導員在職業化道路上還面臨著諸多困境。
  【關鍵詞】職業化;需求層次理論;困境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12-012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2.060
  輔導員職業化是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今后輔導員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無論是國家、高校主管部門還是學校領導和管理層都在竭力推動輔導員職業化,同時學界對輔導員職業化問題的理論研究也掀起了熱潮。本文預從需求層次理論角度來分析輔導員職業化的困境問題。
  1 輔導員職業化
  職業化是在一定時期內,個體按照社會對某職業的專業標準,通過提升職業素養,習得職業技能,遵守職業規范等獲得相應職業地位的動態過程;輔導員職業化是指輔導員通過系統的教育和培訓,具備專業的知識與技能,達到職業化管理的專業化、專職化、制度化。
  輔導員職業化是一個過程。在我國,輔導員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產生的時間比較晚,職業化的提出時間更晚,因此,輔導員職業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經過一定時期的努力才能真正實現。輔導員職業化的本質就是輔導員作為一項職業,必須具有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對穩定性、客觀規律性和廣泛認同性。輔導員職業化道路會受到輔導員群體自身素質的限制,也會受到社會其他群體尊重認同程度的影響。
  2 需求層次理論與輔導員職業化
  需求是每一個社會人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中存在的需要和欲求,是促進個體和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人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每一個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和場合需求也是不同的。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從一定意義說,人生之路就是各類需求的不斷滿足的過程。需求滿足程度越大,人生的價值實現也就越大,而人生價值的實現很大程度是職業來實現。輔導員是一個特殊的職業,更多的是理論政策的定義和賦予,是一個“先工作后職業”的職業,它所蘊含的政策性、政治性、“人為性”色彩比較濃厚。因此,輔導員職業化之路僅僅靠輔導員群體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外在行政手段的干預和引導,幫助輔導員滿足各個層次需求。從需求層次理論角度來說,只有輔導員的需求滿足了,職業化道路就可以真正實現了,而且滿足程度越高,職業化之路也就越順暢。
  3 需求層次理論視閾下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困境
  3.1 生理、安全需求下輔導員生活謀生、身心健康與職業化之間的矛盾
  根據調查顯示輔導員的收入有很大的差異性,不同地區的高校輔導員收入不同,一般而言,東中部高校的輔導員收入要高于西部地區輔導員收入;即使同一地區不同高校間的輔導員收入也有差距,甚至相同的學校不同的院系間輔導員收入都不相同。從整體來說輔導員的收入能基本滿足其日常的生活需求,但是與滿足高質量的生活需求之間還有很遠的距離。
  輔導員工作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如:24小時待命制,沒有明確上下班時間,“只要是學生的事都是輔導員的事”的慣性思維和管理模式,使得輔導員工作缺乏明確工作界限。根據調查顯示輔導員的工作壓力大,部分高校管理者缺乏對輔導員工作的支持和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輔導員的身心健康。
  國家繁榮安定,社會和諧穩定為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地方,內部成員由較高素質的師生組成,因此高校的校園環境和人文氛圍較好,為輔導員開展工作和人身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傮w而言,高校輔導員的工作環境相對穩定和諧,能夠基本滿足輔導員的安全需求。但是這種滿足也只是相對的,在高校,輔導員是真正的一線工作者,面對的群體不僅是大學生,還有學校各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學生家長、政府及其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其他社會組織人員甚至違法犯罪人員等等。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不僅要幫助學生排除安全隱患,提高安全防范意識,而且還要注意保護自我,以免自身安全受到威脅。
  從生理和安全需求角度來說,輔導員這個職業能夠滿足輔導員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從身心健康的角度來講,輔導員中很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由于職業的特殊性,輔導員的心理壓力呈不斷上升趨勢,輔導員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凸顯。身心健康是保障輔導員順利工作的物質基礎,也是輔導員職業化的基本條件。
  3.2 交往需求、尊重需求下輔導員身份歸屬、職業認同與職業化之間的矛盾
  感情、友誼、歸屬是交往需求的關鍵詞。工作范圍決定了輔導員的交往面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收獲與學生親近的師生情誼、與同行的革命友誼,這些可以滿足輔導員的部分情感需求。但在高校,輔導員普遍是“定位高”、“地位低”;部分高校教師職責履行不到位,“只教書不育人”,認為除了課堂以外的任何事都與己無關,甚至有些教師認為上課氛圍、紀律都是輔導員的職責。許多高校盛行“凡是與學生有關的一切事務都是輔導員的工作”說法,學生事務服務部門將自己的本職工作推給輔導員,將自己的工作對象視為輔導員而不是學生,服務部門成為了管理部門。長此以往,無邊界的工作范圍和無認可的工作地位使得輔導員無法在工作中找到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導致許多輔導員只要有機會轉崗就要轉,這樣一來,輔導員職業化就很難真正實現了。
  尊重包括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自尊、自主和成就感構成了內部尊重因素;地位、認可和關注等構成了外部尊重因素。尊重需求體現了人渴望擁有穩定的社會地位,并得到社會的認可。雖然國家、高校都提出了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但在實際操作時卻是文件上重視,實際中忽視;需要時重視,不需要時忽視。輔導員在學校,幾乎處于最底層,干活最多,任務繁重,責任重大。輔導員的角色很尷尬,國家規定輔導員是是雙重身份,既是教師又是干部。這種看似很明確的規定,卻讓高校管理者、其他教師以及社會人士都對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模糊。在他們看來,輔導員既然是“教師”,但絕大多數輔導員因種種原因而不承擔教學工作;輔導員既然是“干部”,卻又做著有關學生的絕大多數事務性工作,多重責任疊加。學校中與學生事務相關的職能部門,幾乎都會直接與輔導員打交道,各相關部門開展工作時都要求輔導員對學生進行通知、協調與組織,輔導員經常被“多頭領導”。這些情況的發生,基本上可以歸因于輔導員工作界限不明,地位不高,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3.3 自我實現需求下輔導員的職業提升與職業化之間的矛盾
  自我實現需求是人類追求成長與發展的需求,渴望發掘自身潛能,并且實現遠大理想的需求。從高校輔導員角度來說,實現自我實現需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培訓和進修機會。通過調查,一年中,絕大多數輔導員都參加過校內培訓,部分輔導員參加過省內輔導員培訓,但參加省外、甚至國際培訓的機會寥寥無幾,遠遠不能滿足輔導員渴望自我提升的需求。最為常見的培訓形式多為領導報告、理論學習和專家講座,培訓時間比較短,過程中也缺乏互動交流,很多高校的培訓對輔導員沒有實質性的提升,脫離了輔導員的實際需要,不能指導他們的工作實際。
  二是晉升機會。按照國家規定,高校輔導員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表面看來,輔導員可以通過雙線晉升來實現職業發展,晉升路徑比較廣泛。但在實踐中,由于缺乏合理完善的制度保障,輔導員并沒有比只能單線晉升的教師或管理人員享受到更多的機會,相反,還受到了很大束縛。譬如在專業技術職稱晉升方面,許多高校對輔導員的職稱晉升規定沒有單列,“一刀切”的專業技術職稱晉升條件于輔導員職稱晉升很不利。在職級晉升方面,晉升條件和機會與其他管理人員一樣,并無真正的特殊。一般來說,輔導員只能晉升到正科級,就停滯不前了。因此,對于絕大多數的輔導員,現行的輔導員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和副處級以上職級晉升“形同虛設”,沒有激勵實效。
  【參考文獻】
  [1]范艷存等.醫藥衛生管理隊伍職業化:概念、內容與特殊性[J].醫學與社會,2011(2):17
  [2]張成龍.新時代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邏輯進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71.
  [3]張玉嬌.以需求為導向的高校輔導員職業化激勵機制研究--以山西省為例[D].山西財經大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需求理論視閾下醫科類院校輔導員職業化發展困境和出路研究”(2017fdy2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陳祥貴(1984—),女,土家族,湖北巴東人,講師,研究方向:社會思潮與思想政治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3985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