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不同新聞媒體標題語言的異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人民日報》作為官方媒體,發布的新聞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而新聞的標題又被喻為“新聞眼”,在人們瀏覽新聞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在收集大量“進博會”語料的基礎上,比較報刊和網絡這兩大傳播媒體在標題語言運用上的差異性,輿論導向、使用對象等方面進行歸因,并給出一些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 新聞標題;人民日報;語言特點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6-0017-02
新聞標題是在新聞正文的內容前面,對新聞內容加以概括或評價的簡短文字,所起的作用是為了劃分、組織、揭示、評價新聞內容,吸引讀者閱讀。新聞媒體也被稱為大眾媒體,一般來說新聞媒體包括紙質媒體(報刊)和電子媒體(廣播、電視、網絡)。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網絡語言的使用也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同時也給傳統的報刊語言帶來了一定的威脅和沖擊。本文對網絡標題語言和報刊標題語言在詞匯方面的一些特征進行比較。將搜集到的語料進行統計,建成詞表,從而對這兩種媒體語言的詞語的詞頻和常用類型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與相異之處。
1 相同之處
人民日報的網絡平臺與報刊平臺因共有的引導性和書面性有著共同的一些特點。
1.1 語言都具有主觀性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具有傳遞信息的功能。聽話人通過說話人的語言了解到客觀事物和事件的發生,這就給了說話人更多的發揮空間。無論是在網絡平臺還是報刊平臺,《人民日報》這個媒體都扮演著說話人的角色,客觀事實必須經過新聞作者的整理才能以文本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也無可避免地使新聞語言有了主觀色彩。在社會方面,人民日報媒體因其官方媒體的身份,必然要承擔部分社會責任,有引導社會輿論的作用,所以該媒體會有目的地引導民眾,這是媒體故意運用不可避免的主觀性而達到目的的表現。
1.2 語體方面——同為書面語體
語體分為口頭語體和書面語體,書面語體又分為法律語體、事務語體、科技語體、政論語體、新聞語體、網絡語體。雖然這兩大平臺憑借的媒介不同,但總的來說,它們都屬于書面語而非口語,都屬于新聞語體而非其他。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網絡平臺的新聞依附于網絡媒介,但它不屬于網絡語體。網絡體更強調不重限制,具有強發散性和延伸性,可以胡編亂造,顯然,網絡平臺的標題語言因其仍具有強烈的新聞性與嚴謹性而不具有這樣的特點。
1.3 詞匯方面——程度副詞使用頻率相同
網絡標題語言和報刊標題語言中都存在著程度副詞,從統計的數據來看,網絡標題和報刊標題語言中出現程度副詞的頻率基本相同。所謂程度副詞,就是對一個形容詞或者副詞在程度上加以限定或修飾的詞,一般位于被修飾的形容詞或者副詞之前。我們發現,在所調查的數據中常出現的程度副詞有最、更、很。
隨著網絡新聞推廣力度加大,網絡標題語言也越來越親民化,程度副詞在標題中出現的頻率變大,這在網絡標題中是很明顯的,與預料的不同,數據表明在報刊標題中程度副詞出現的頻率也很高,與前者趨于一致。我們認為,這樣相同的結果與人民普遍獵奇的心態有關。因此網絡標題語言也呈現出一些吸引眼球的特點,以滿足讀者的傾向性要求。
2 相異之處
一方面,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8年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提供的數據,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從年齡結構來看中青年群體居多,40歲以下的占比74.4%。從學歷來看,以初高中、中專學歷為主,共占比62.4%。這說明我國的網民主體是中低學歷層次的中青年人群;而報刊平臺的閱讀人群多是中老年群體,兩大平臺信息接收的對象有年齡的差異。另一方面,網絡語言以互聯網為載體,有著及時、更新快的特點;報刊語言以報紙為載體,兩大平臺的媒介不同。這致使它們在詞匯、句法等方面呈現出差異性。
2.1 詞匯方面
1)網絡標題語言中縮略語運用更多。網絡標題語言與報刊標題語言在詞匯方面的一個主要相同之處在于縮略語的使用??s略語是在人們語言省力原則的趨勢下,為適應日常社會交際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方便實用的語言簡化形式。在統計的語料中,我們認為“進博會”是“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縮略語。在網絡平臺中,“進博會”出現的詞頻為98,在報刊平臺中,“進博會”出現的詞頻為26。
網絡標題語言出現縮略語的頻率與報刊標題相近,且都比較高。從語言表達的經濟原則這一方面來說,作為人們交際的信息,主要是由詞或短語來負載的,而詞語的長度與信息的傳輸效率成反比的關系,詞語的長度越長,信息的傳輸效率也就越低。在表達相同信息量的前提下,人們自然會選擇長度盡可能短的詞語;從具體的方面來講,縮略語在當今社會的廣泛運用是與新興媒體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就報刊語言而講,版面和時效性兩個方面會限制標題的字數,這為縮略語的盛行提供了良機。另一方面,從漢字輸入的繁易程度來說,縮略語也更勝一籌。
但從頻率的比較中可以發現,網絡3個平臺平均的“進博會”縮略語出現的頻率比報刊平臺縮略語出現的頻率高;網絡平臺平均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非縮略語出現的頻率比報刊平臺非縮略語出現的頻率略低。我們認為,這是因為網絡平臺發布信息時間分布更分散,標題多次出現事件全稱會顯得冗余,縮略語即使出現也能使讀者通過了解相近時間的新聞知曉其中的含義。但報紙發布信息的時間集中,沒有網絡平臺的時效性強,所以更多頻率地出現事件全稱而非縮略語的形式。從受眾人群來看,我國的網民主體是中低學歷層次的中青年人群,這類群體更趨向于短小、簡潔的表達方式,這與網絡標題縮略語使用頻率更多有所呼應。 2)網絡標題語言中人稱代詞使用更多。根據統計,網絡標題語言中第二人稱代詞你、你們出現的頻率很高,詞頻為22,而報刊標題語言出現的詞頻為3。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網絡標題語言的人稱代詞使用更多,企圖拉進與讀者的距離。從心理活動方面來講,人們更多地關注與自身相關的內容,所以當讀到有“你、你們”等人稱代詞的標題時會出于對自己的審視或好奇而引起閱讀興趣。在網絡信息云集的背景下,網絡平臺需要以這種方式引起讀者的關注以增加點擊量,而報刊平臺一般都有固定的訂閱者,該平臺不需要特意運用人稱代詞而企圖引起讀者關注。
此外,我們知道,第一、二人稱代詞屬于面稱,這就使書面語體帶了些口頭語體的色彩,據比較,網絡平臺的口語色彩相對更多一些。
2.2 句法方面——網絡標題語言中長句運用更多
句法方面我們重點考察句子的長度,在標題中,我們把字數大于15字的認定為長句,字數少于15字的認定為短句。統計結果如下:
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網絡標題語言的短句少、長句多;報刊標題語言的短句多、長句少。這是因為報刊有更多的版面限制,為了減少版面的占用以及排版的美觀,報刊不得不精簡字數。而網絡標題大部分不需要有這方面的顧慮。
通過全文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網絡標題語言和報刊標題語言都擁有新
聞語言客觀、確切、簡練的特點,但因為各自依賴的媒體不同,標題語言運用也有很多差異。我們從網絡和報刊這兩大媒體平臺進行了比較。網絡與報刊的標題語言都具有主觀性,且同為書面語體,程度副詞的使用頻率也趨于一致。相比于報刊標題語言,網絡標題語言中的縮略語、人稱代詞、長句運用的更多??偟膩碚f,網絡標題語言用詞更親民化、口語化,更隨意。對這一媒體語言是否應該規范,一直是很多學者爭論的焦點。而報刊語言作為傳統媒體語言之一,其以全社會為工作對象,有著明顯的官方語言性質,因此報刊語言必須力求準確規范。
參考文獻
[1]陳剛.新媒體新聞標題語言的特點、問題和規范[J].新興傳媒,2018(9):58-60.
[2]何文琪.《人民日報》紙質版、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對十九大報告的對比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8.
[3]李杰.媒體新聞語言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09:4-8.
[4]林綱.網絡新聞語篇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144-15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757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