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種植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1玉米的種植管理策略
1.1播種前的準備工作
播種前的準備工作是玉米種植管理的前提,對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為了保證出芽率,最關鍵的就是選擇優良的玉米種子,由于不同地區的溫度、降水量等存在一定差別,所以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玉米品種,能夠確保種子可以正常的生長。農戶應對種子進行嚴格的篩選,先觀察種子的外觀,如果發現種子出現發霉的情況是完全不能使用的,農戶應選擇顆粒飽滿且大小一致的種子。玉米種子的大小與出芽率具有一定的聯系,較大的玉米種子對土壤中水分和營養的需求量較大,適合播種在土壤肥沃的土地中,較小的玉米種子出芽的速度較快適合淺種,這是因為小顆粒的玉米種子出土能力較弱,如果播種深度過深會阻礙其出芽。其次,土地經過上一年的播種后,其土壤條件已經不能滿足當年玉米播種的需要,所以在播種之前應采取整地技術,能夠促使土壤的土質更加疏松,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還可以起到增溫的作用。最后,因為在有些種子的表面含有人們難以用肉眼看到的致病因子,所以在播種之前農戶需要使用藥劑浸泡種子,能夠防止種子在播種之后產生病害,影響玉米的產量。
1.2注意控制種植距離
玉米的種植距離對產量也會有所影響,如果種植距離過密會導致有些玉米進行光合作用的時間較短,影響玉米的生長,如果種植距離過大會致使單位內的土地產量降低,不利于農戶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農戶應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確定種植距離,由于玉米屬于分行栽種的農作物,所以農戶應根據玉米地的地形地勢特征,結合玉米品種和太陽的移動方位確定該區域的玉米屬于寬窄行栽種還是等行栽種。例如,對于早熟的玉米品種,其葉片向上延伸,容易受到太陽光的照射,農戶在種植這種玉米品種時可以適當縮短種植間距,每畝土地中能夠種植5000株作用,能夠大大提高產量。
1.3加大水肥控制力度
隨著我國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深,在各地興修水利灌溉設施,為農戶更好的種植農產品提供了方便。在玉米生長的前期,對水分的需求較高,當前主要采取的灌溉技術就是噴灌和滴灌技術,這兩種技術都能滿足玉米的生長所需,而且能夠起到節水的效果。但是由于滴灌技術需要安裝一些基礎設施,所以并沒有廣泛利用,大多數農戶都是采取噴灌技術。在玉米生長的過程中,其最需要的肥料就是氮肥和磷肥,一般這兩種肥料需要經常使用,在玉米開花的時節,農戶需要施加大量的鉀肥。為了能夠提高玉米的產量,農戶還要定期追肥,尤其是在玉米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能夠增大果穗的個頭,對提高產量有很大的幫助。因為長期使用化學肥料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所以農戶應適當控制化肥的使用,加大農家肥的使用力度。
2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措施
2.1加大日常監管力度
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中首要的就是預防病蟲害,能夠將病蟲害消滅在萌芽之中,有利于降低病蟲害對玉米產量的影響。農戶應定期到玉米地中巡視,細心檢查玉米葉片和果穗等的狀態,尤其是在玉米生長的關鍵時期,農戶需要提高警惕。農戶應具備鑒別病蟲害的能力,對病蟲害的發病狀態等了如指掌,這樣一旦發現葉片、果穗、玉米絲等生長存在問題時,能夠第一時間確定該種病蟲害的解決措施,防止病蟲害的范圍擴大。
2.2玉米大、小斑病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顧名思義就是在玉米的葉片上出現了大斑和小斑,大斑形狀較大,一般為菱形,小斑長度在1厘米左右,呈橢圓形。玉米大、小斑病的發生主要與溫度有關,大斑病發生在春季,小斑病發生在夏季,尤其在降水量極具升高的氣候下會增加該病發生的幾率。玉米大、小斑病的出現與玉米種子的品種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是易患病品種將很容易發病,所以農戶應首選具有較強抗病能力的品種,比如,云瑞7號、登海3號等,能夠提高玉米的抵抗力。玉米大、小斑病通常會從玉米植株根部的葉子開始發病,在發病初期農戶可以將根部發病的葉子去除,能夠延緩病害的蔓延,為后續的治療提供充足的時間。農戶可以使用克瘟散乳劑和退菌特可濕性粉劑等藥劑,根據玉米地的面積調配出適當的藥劑量,一般在噴藥以后病情會有所緩解,為了防止病情復發,農戶可以在間隔7天以后再次噴藥。
2.3玉米螟蟲防治
玉米螟蟲是危害玉米產量的主要害蟲,是一種玉米種植過程中常見的蟲害,其對玉米產量有著嚴重威脅,一般會導致玉米總產量減少10%左右,嚴重時甚至會增加到25%,對玉米的危害極大。玉米螟蟲通常會在玉米的心葉期發病,螟蟲幼蟲會食用玉米較嫩的葉片,一般是還未展開的心葉,導致心葉在展開后出現“花葉”的現象。除了食用心葉,螟蟲還會食用玉米莖稈,如果長期食用玉米莖稈會在大風天氣折斷,大大影響了玉米產量,致使農戶的收益急劇降低。農戶應注重前期的預防工作,盡量減少氮肥的使用,否則會因為玉米貪青而招致玉米螟蟲。農戶將加大對農田的檢查力度,如果撥開心葉外面的綠色葉片發現螟蟲蟲卵應立即使用50%巴丹100克兌取100公斤的水噴灑于該畝玉米地中,能夠將玉米螟蟲蟲卵及時消滅,防止其抽出后對玉米造成危害。
2.4玉米絲黑穗病
玉米絲黑穗病也被稱為“烏米”或者“灰包”,這是因為在該病發生時,玉米穗會逐漸變黑,最終形成黑褐色的孢子堆,這種病害一旦大范圍發生將會導致玉米顆粒無收。玉米絲黑穗病主要是因為在上一年度發生該病時,病菌落入土壤中,當第二年玉米播種時,病菌會直接入侵到玉米種子內,在玉米植株生長的過程中,該病會逐漸顯現出來。通過這種循環方式,該病會不斷出現影響玉米產量,在氣候溫度較低的環境下,玉米的出苗速度較為緩慢,幼苗的抵抗力較低,為病菌提供了可乘之機。隨著病情發生的次數增加,土壤中的病菌也會逐漸增多,所以為了消滅土壤中的病菌,農戶應加大整地力度,增加整地的深度,將病菌壓在玉米種植層的下方。農戶還可以使用種衣劑,能夠起到很好的防病作用。
?。ㄗ髡邌挝唬?25300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農業信息產業辦公室)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873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