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分層回歸模型的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后期扶持參與度影響因素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為有效提高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后期扶持參與度,以促進后期扶持達到政府預期效果。選取移民種類豐富的重慶市涪陵區進行問卷調研,利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建立農村移民參與度影響因素分層回歸模型,得出5層回歸模型中農村移民參與度顯著性影響因素。根據數據結果,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提高農村移民后期幫扶參與度的措施。
  關鍵詞:農村移民;后期扶持;分層回歸模型;三峽庫區
  中圖分類號:X91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9-0188-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9.04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of rural migrant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the late stage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effect of the government, the Fuling district of Chongqing city with rich immigration types was selected for questionnaire survey. Using SPSS 21.0 software for data analysis, a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model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rural immigration participation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factors of rural immigrant participation in the 5-layer regression model were obtained. In response to the data results,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of rural migrants in the late stage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rural immigrants; late support;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20世紀以來,國家經濟發展帶動一系列重大建設項目的啟動,基礎設施建設、大型水電工程開發等涉及民生的建設項目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關注[1]。一方面,這些項目驅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重大項目特別是水利水電工程,在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給當地帶來較多民生問題[2,3]。作為世界規模前列的水電站,三峽工程在防洪、發電和航運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卻也由于開發建設帶來了諸多環境問題、移民搬遷安置問題等。
  據有關數據顯示,三峽工程開發建設造成湖北、重慶二十多個縣(區)被淹沒,毀壞房屋三千多萬平方米,由此造成流離失所、需要搬遷安置的移民百萬有余[4,5]。而移民的搬遷安置并不只是位置轉移,其造成的極大社會變遷,移民融合及適應等問題關乎社會的穩定及持續發展[6]。百萬移民,尤其農村移民,在新遷入地的生產生活、就業創業、資源分配、社會融合、公眾參與等問題也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7,8]。
  國家為解決移民在當地的生產生活問題,已投入的三峽工程移民幫扶資金占據三峽工程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通過改善當地基礎設施條件、引進多企業為移民創造較多就業崗位,后期幫扶項目一直在持續穩定進行[9,10]。然而,在后期幫扶中農村移民參與程度普遍不高,后期幫扶效果不如預期。為研究農村移民后期幫扶參與度的影響因素,對三峽庫區重慶市涪陵安置區工程移民進行調研,對所得數據進行SPSS分析,構建農村移民后期扶持參與度影響因素模型,并針對有顯著性影響的因素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1  研究區域概況
  三峽工程的啟動及完工對國家發電、蓄水、防洪及水上運輸產生了極大的積極作用,但周期較長、輻射范圍廣、影響巨大的水電工程也帶來了諸多民生問題[11]。其中最能引起學者們關注的重點是由開發建設導致的百萬移民生存問題。大量工程移民由遷出地到遷入地的生活方式、生產效益、社會融合等問題成為“后三峽”階段學界討論的熱點話題[12]。
  三峽工程建設全階段出現了大大小小的移民安置點,其中重慶市涪陵區是移民搬遷安置的重要位點,這些移民也成為三峽工程研究對象的典型[13,14]。在遷出搬入過程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以原先村落及小區整體遷入后靠,由此形成諸多搬遷安置的重點移民小區或小鎮[15]。移民在遷入地的生活狀態代表著中國廣大農村移民的經濟發展狀況。涪陵區與三峽大壩相距483 km,具體位置見圖1。
  涪陵區以2 900 km2的區位面積成為移民主要安置區之一,其容納的三峽移民總數達11萬人次,其中城鎮與農村移民各占50%,移民生活的主要形式也以后靠為主[16]。自國務院開展移民后期幫扶政策開始,3年來國家給予涪陵區16億多元的補償資金,啟動了約164個幫扶項目,不僅修復和完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還修建并補全安置地的公共服務設施,對農村移民進行產業園及生態園建設的扶持[17]。項目數多、形式多樣、涵蓋較全的后期幫扶政策也使得涪陵區成為三峽工程后期移民幫扶的代表區域,在研究上具有典型性。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在大量文獻閱讀及歸納的基礎上,針對三峽庫區后期幫扶工程移民需求影響因素設計研究問卷,并反復修改和進行問卷調試,確保問卷問題合理性后開始展開為期2周的調研。2017年,課題小組成員前往三峽庫區涪陵小區,以區位特點為分界,對農村、城鎮等不同種類移民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研,并盡可能覆蓋到多區域多類型人群。實地調研采取分組隨機取樣的形式進行數據收集,問卷問題采取Likert scale法進行打分,最終發放問卷600份,由于現場發放并填寫,問卷回收率達到100%,對數據進行處理后得到有效問卷581份,有效回收率為96.8%。此外,本研究對象為農村移民,因此從包含城鎮純居民、城鎮遷建占地移民、進城鎮安置的農村移民及破產關閉企業職工4種類型移民的581份問卷中篩選出12%的農村移民作為樣本(圖2),以研究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后期扶持參與度的影響因素。
  2.2  研究方法
  以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后期幫扶項目參與度為因變量,以農村移民個體因素、受到的外界影響、對后期幫扶項目認同程度、對遷入地適應程度以及對后期幫扶認知程度為自變量,運用分層回歸模型,根據指定順序依次進入模型,探究每層變量指標對農村移民參與度的影響,以確定自變量間是否存在相互影響和調節關系,最終確定三峽庫區后期幫扶項目中農村移民參與度的影響因素。
  分層回歸模型的本質是對所建立的兩個及兩個以上回歸模型進行分析,模型解釋的變異量越多,擬合的效果越佳,所對應的模型越好。
  3  變量設定及描述性統計分析
  3.1  變量設定
  農村移民后期幫扶參與程度不僅與農村移民自身環境因素相關,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個體因素、對后期幫扶項目的認同程度因素、對幫扶項目了解及需求方面的認知程度因素等,還與農村移民遷入地的外部環境相關,如農村移民對遷入地的適應程度、受村委會或街坊鄰里等的外界影響等。根據大量文獻歸納總結,提出了影響農村移民后期幫扶農村移民自身環境及外部環境的5大指標(表1)。
  3.1.1  個體因素  農村移民個體差異是造成其后期幫扶參與度差異的影響因素,包括農村移民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
  3.1.2  外界影響  遷入地居民、社區及村委會也會對農村移民參與度造成影響。本研究篩選了4個指標變量,即親友、鄰居、社區精英、村委會影響,并將影響程度分為“完全沒影響”“影響較低”“影響一般”“影響較高”“非常有影響”5類,依次取值1~5。
  3.1.3  認同程度  農村移民對后期幫扶項目的認同感也會影響其參與度。篩選出4個指標變量,即幫扶利于規劃設計、幫扶利于提高項目質量、幫扶利于融入當地、幫扶利于降低實施成本,影響程度及取值同“3.1.2”。
  3.1.4  適應程度  農村移民對遷入地的適應程度將影響其是否參與后期幫扶項目。將適應程度因素細化為4個指標變量,即搬遷后適應度、方言掌握度、飲食適應度、風俗適應度,并將適應度分為“非常不適應”“不適應”“一般適應”“比較適應”“非常適應”5類,取值1~5。
  3.1.5  認知程度  農村移民對后期幫扶的認知程度將影響其后期參與度,主要包括對后期幫扶項目了解程度及需求程度。以“不了解”“很少了解”“一般了解”“比較了解”“很了解”及“完全不需要”“有部分需要”“比較需要”“需要”“完全需要”進行劃分,并賦值1~5。
  3.2  描述性統計分析
  在581份問卷中通過SPSS篩選出12%的農村移民作為研究樣本,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以服務后續分層回歸分析。
  3.2.1  農村移民個體因素分析  根據所篩選出的70份農村移民數據進行SPSS統計,并繪出農村移民性別(圖3)、年齡(圖4)、受教育程度(圖5)統計情況。
  從圖3可以看出,在農村移民樣本中,男女比例相差較小,男性農村移民占51%,女性占49%。這可能是因為農村移民在遷入地就業機會相對較少,閑置勞動力較多,有較多的時間接受問卷調研。從圖4可以看出,遷入地農村移民以40~50歲為主,這部分人群將對后期幫扶參與度起決定性作用。從圖5可以看出,遷入地農村移民文化水平不高,以初中學歷為主,小學學歷人群占21.4%,因此后期幫扶需要讓農村移民更容易理解,這會影響其參與的主動性。
  3.2.2  其他變量分析  從外界影響、認同程度、適應程度、認知程度描述性統計分析情況(表2)可以看出,自變量x4~x17的偏度統計和峰度統計數值都在2以內,說明樣本數據能滿足正態分布要求,并且具有比較好的擬合優勢,以此做分層回歸分析也具有較強可信度。
  4  結果與分析
  4.1  數據檢驗
  樣本數據檢驗是保證模型結果的關鍵,統計學范圍內數據檢驗主要包括信度檢驗和效度檢驗。信度檢驗用來衡量測量結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穩定性,通常信度越高,測量結果越一致、越可靠。研究中常用Cronbach's α系數大小來檢驗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學術界所指的Cronbach's α系數介于0與1之間,一般來說,推薦使用0.70以上的值,此時數據同質性比較好。本研究中5層指標變量及總體的Cronbach's α值都在0.70以上(表3),證明數據具有較高的可靠性。
  效度是指數據結果與目標接近程度。本研究通過SPSS 21.0軟件進行KMO與Bartlett檢驗,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KMO值為0.659,屬于比較適合做分層回歸分析的范圍;Bartlett值為0.000,小于0.01,也符合條件。   4.2  分層線性模型分析
  農村移民參與度分層回歸分析結果見表5。從表5可以看出,第一層個體因素中文化程度與農村移民后期幫扶參與度呈顯著正相關,說明農村移民受教育水平越高越能理解幫扶項目作用,也越能參與其中;而年齡因素與參與度呈顯著負相關,說明農村移民后期幫扶參與度隨年齡增長而降低。第二層外界影響中,只有村委會影響與農村移民參與度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在后期幫扶過程中,村委會應該積極發揮作用,引導農村移民參與幫扶項目。第三層農村移民對幫扶項目的認同程度中,僅幫扶利于降低實施成本因素在10%水平上與參與度呈顯著負相關,說明農村移民并不認同幫扶能在降低成本方面起作用。第四層適應程度中,搬遷后的適應度與后期幫扶項目參與度呈顯著負相關,說明農村移民越適應搬遷地的生活,對幫扶的需求度越低,也越不容易參與其中;而飲食適應度與后期幫扶項目參與度在5%水平上呈顯著負相關,說明農村移民越適應搬遷地的飲食生活,對幫扶需求度也會越低,越不容易參與其中;最后方言掌握程度和風俗適應度分別在10%和5%水平上與幫扶項目參與度呈顯著正相關,這與實際情況一致,即搬遷后的農村移民在方言、風俗上與當地居民越融洽,越容易理解各種信息,也越容易參與到幫扶項目中。第五層認知程度中,農村移民對后期幫扶的了解度與參與度呈顯著正相關,說明越了解幫扶項目及其作用的移民越容易參與項目;而對幫扶的需求度指標與參與度呈顯著負相關,這也證明需求是影響農村移民參與度的關鍵因素。
  5  小結與建議
  本研究選取三峽庫區重慶市涪陵區為調研地點,選取工程移民為調研對象,從中選取農村移民群體進行后期幫扶項目參與度調查。通過分層回歸模型,建立5層回歸模型,構建三峽庫區后期幫扶農村移民參與度影響因素體系,以期甄別出參與度不高群體及其特征,為服務政府及當地后期扶持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農村移民參與度影響因素主要與個體因素、適應程度、認知程度相關。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村移民越能認識幫扶項目的作用,參與度越高;年齡越大的移民越不愿意主動參與幫扶項目。農村移民在遷入地的融合程度是影響參與度的關鍵因素,在遷入地越適應的農村移民,對幫扶項目的需求度越低,也就越不容易參與幫扶項目。農村移民對幫扶的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是否參與其中,且對幫扶需求度越高參與度越高。
  政府在對農村移民進行后期幫扶時,要注重使用簡潔易懂的方式進行宣傳,并著重加強對中老年群體的宣傳力度,提高這部分群體的參與度。此外,政府及村委會也需關注農村移民在遷入地融合程度,對不太適應遷入地的農村移民進行重點扶持。
  參考文獻:
  [1] 朱  亮,吳炳方,張  磊.三峽典型區農村居民點格局及人居環境適宜性評價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1,20(3):325-331.
  [2] 劉  琴,汪  洋,王  宏,等.三峽庫區后靠移民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3(1):48-51.
  [3] RANDELL H. The short-term impacts of development-induced displacement on w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he Brazilian Amazon[J].World development,2016,87:385-400.
  [4] SICILIANO G,URBAN F,KIM S,et al. Hydropower,social priorities and the rural-urban development divide:The case of large dams in Cambodia[J].Energy policy,2015,86:273-85.
  [5] 劉成斌,風笑天.三峽移民遷移滿意度的轉變及其根源[J].人口研究,2007(1):76-85.
  [6] 王世傅.三峽庫區產業發展與移民后期扶持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5-17.
  [7] 鐘吉鵬,劉發國,周一川,等.三峽移民可持續發展的后期扶持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0-13.
  [8] 風笑天.“落地生根”?——三峽農村移民的社會適應[J].社會學研究,2004(5):19-27.
  [9] 風笑天,王小璐.我國三峽移民研究的現狀與趨勢[J].社會科學研究,2004(1):107-111.
  [10] TAN Y,CHEN Y,HUGO G. Displacement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A case study of resettlers in Sichuan province[J].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2009,18(4):473-96.
  [11] 鄭丹丹,雷  洪.三峽移民社會適應中的主觀能動性[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51-57.
  [12] TAN Y,BRYAN B,HUGO G. Development,land-use change and rural resettlement capacity:a case study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China[J].Australian geographer,2005,36(2):201-20.
  [13] 習  涓,風笑天.三峽移民對新生活環境的適應性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1(2):20-22.
  [14] 葉嘉國,雷  洪.三峽移民對經濟發展的適應性──對三峽庫區移民的調查[J].中國人口科學,2000(6):58-64.
  [15] 雷  洪,孫  龍.三峽農村移民生產勞動的適應性[J].人口研究,2000(6):51-57.
  [16] 張青松.三峽移民的社會支持網[J].社會,2000(1):30-31.
  [17] 馬尚云.三峽工程庫區百萬移民的現狀與未來[J].社會學研究,1996(4):25-34.
  收稿日期:2018-11-1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373190)
  作者簡介:劉  晶(1994-),女,湖北荊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工程移民、政府績效,(電話)18140537613(電子信箱) m18140537613@163.com;通信作者,汪  洋(1980-),男,湖北黃石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主要從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工程社會學、區域產業發展等研究,(電子信箱)wangyang.whu@foxmail.com。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28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