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法對小學數學課堂參與度的影響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針對小學數學有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每一種教學都會存在對應的適合該教學方法的學生人群。學生與知識內容的接觸反映在課堂的參與度上,不同教學方法對于吸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都有不同的表現。本文通過對幾種現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經常出現的教學方法進行介紹,同時通過對比研究確定幾種不同教學方法對于學生參與課堂的影響情況。
關鍵詞:教學方法小學數學參與度
傳統數學課堂中教師的教育重點放在如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應教學任務,在時間充足的時候可以適當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如果教學時間緊張就優先完成制定的教學任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一直占據著主導權,在教學任務布置,教學進程編訂,教學節奏把握上都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而學生的接受情況則由考試成績評定。在這樣的模式中,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接受情況很多時候都會被教師所忽略,由于每一個學生對于教學任務的接受能力不同,這樣就導致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機會參與到完整的教學過程。在新課改的指導意見中,教師應該講學習活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密切關注學生動態,通過多種方式確定學生對于教學任務的接受情況,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通過充分考慮過學生想法后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可以讓學生對于學校參與度情況有所改變[1]。
一、參與度的意義
與其他學習階段不同,小學階段學生剛剛開始系統接觸數學,與之前的“算術”學習過程不同,小學階段的數學已經開始引導學生掌握分析能力,通過對已有情況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規律,然后借由對規律的掌握舉一反三。這一過程區別于實際生活中所擁有的實例,某些知識點在生活中難以找到類似的參照物,需要學生先與教師一道對這種思維方式進行接觸,然后再試著習慣和掌握這種模式。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前期的參與學習就顯得極為重要,不同于高年級學生已經能夠熟練掌握思考模式后可以進行自我探索,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想要順利掌握用邏輯思維能力去解決抽象問題,在一開始的接觸過程中就要緊跟教師的節奏,全程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這一階段,學生的練習對于該能力的掌握比重要小于課堂積極參與所占的比重,所以在這一階段,教師要時刻注意學生反饋的狀態。一方面是掌握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狀態,另一方面是確定未掌握知識的學生,通過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自己把沒有跟上進度的原因描述出來,幫助教師確定問題出現的原因,然后通過調整教學辦法,讓更多的學生適應教學活動,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學習過程中[2]。
二、“參與度”的概念界定
“參與度”特指有效參與,放在學習過程中就是指學生對學習過程接受并產生學習欲望,在學習欲望的推動下,主動參與到教師所組織的教學活動中,與相應的知識內容進行更加深入的接觸和掌握,具體表現就是學生能夠配合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在情感和行動上接觸學習過程,幫助教師更好的開展相關工作。也可以對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參與度定義為: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方式和行為努力程度。 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積極性,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內化率,這也是衡量教學課程效率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
三、統計結果分析
此次統計的對象是教學過程中常見的幾種教學方法,分別為:情景教學法,討論法,講授法,問答法,判定學生參與程度的標準為情感參與。最終的結果表明,參與程度由高至低分別為情景教學法,討論法,講授法,問讀法[3]。
四、對行為參與維度的討論
與情感參與不同,在行為參與的維度中,對于上述四種教學方法參與度排名有所改變,其結果為情景教學法,問答法,討論法和講授法。從兩種參與維度的對比情況,我們可以得出無論是哪一種維度,情景教學法都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以下是對之前兩種對比實驗結果的分析: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逐漸從形象階段轉化為抽象邏輯思維階段,但是日常的認知仍然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而且很多抽象思維是由形象思維為基礎而演進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場景教學法,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學主題,這符合小學生的日常喜好,所以該方法對于調動小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參與度有很好的價值。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問答法在激發學生參與程度上排名第二,但是通過深入分析該方法與情景教學法的區別,我們可以得出以下:
首先問答法雖然能夠在參與程度上與其他教學方法拉開差距,但主要是由于其特殊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必須集中精力的去獲取老師所提問的信息,而且按隨問答法教學模式而來的就是回答結果的對與錯,這對于小學生的自信和感情具有較大的影響,所以在問答法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參與度也很高。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利用這種教學方法所激發的小學生行為僅僅是淺層行為的教學參與,學生從認知和感情上并不會更多的對知識產生興趣,這對于后期希望學生能夠通過主動學習來獲取知識,讓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人,掌握學習節奏和學習方法沒有太大的幫助。簡而言之,在問答法的教學過程中,雖然學生的參與度也很高,但這并非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其實質還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通過一問一答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此時作為一種被動接受知識和思考的對象,一旦這種狀態持續過久,就會使學生感到疲勞厭倦,開始抵觸這樣的教學模式,嚴重的甚至會對學習本身產生反感[4]。
除了情景教學法和問答法,討論法排在第三,主要是由于小學生的天性使然,其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所以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如果教師疏于指導和觀察,就會有一部分學生注意力無法集中從事一些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事情。
結語
通過對比實驗可知,在目前常見的四種教學方式中,情景教學法的效果最好,希望這些對比實驗的結果能夠為教育工作者在未來的工作過程中提供一些幫助。
參考文獻
[1]陳奕樺,付倩蘭.教學方法對小學生數學課堂參與度影響的實證分析[J].數學教育學報,2017,(4):80-86.
[2]何光峰,郭立軍.義務教育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初探--基于對95節錄像課的分析[C].//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201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市教育督導與教育質量評價研究中心,2015:74-90.
[3]劉文超.基于變式教學理論的小學數學“梯形”教學設計研究[D].揚州大學,2017.
[4]孫曉慧.小學數學板書設計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