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赤松播種育苗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總結沙地赤松播種育苗技術,包括種子采集與處理、圃地準備、播種、播種苗管理、苗木調查與出圃等方面內容,以為沙地赤松的推廣和我國防沙治沙事業的大發展、快發展提供科技助力。
關鍵詞 沙地赤松;播種育苗;實用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1.2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6-0103-02
科爾沁沙地南緣的遼寧省固沙所章古臺防沙治沙試驗林地上,沙地赤松雖歷經近半個世紀的風吹沙打,卻依然綠意盎然,茁壯而康健,已贏得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也正是基于此,沙地赤松備受推崇,造林苗木供不應求。沙地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et Zucc.)已獲遼寧省級林木良種證書(良種編號為:遼S-ETS-PD-001-2014)。本文總結沙地赤松播種育苗技術,旨在通過科技助力我國防沙治沙事業的大發展和快發展,進而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智慧。
1 種子采集與處理
1.1 種源選擇
沙地赤松播種育苗應選用科爾沁沙地南緣區域內的母樹林或優良林分生產的種子,最佳采種時期為9月上旬。種子質量要求達到《林木種子質量分級》(GB 7908—1999)[1]中規定的Ⅰ、Ⅱ級種子標準。
1.2 種子調制
采集到的球果應用露天晾曬法脫粒,當有60%及以上的球果開裂時,采用人工敲打振動方式促其脫粒。若需要提高脫粒速度時,可將球果套上沙袋放入恒溫烘干箱中,在40 ℃下烘干48 h,球果即可開裂。球果正常出種率為1.5%~3.0%,再經去翅篩選可使種子純度達到85%以上,要求無病蟲害。調制好的種子在低溫儲藏前要做發芽試驗,用于選擇生活力較強的種子。
1.3 種子消毒
在種子催芽前,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種子1~2 h,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
1.4 種子催芽
采用溫水浸種催芽法進行催芽處理,即用40~50 ℃溫水浸泡消毒后的種子,種子與水的體積比約為1∶3。注意不斷攪拌,以使種子均勻受熱,待自然冷卻后浸泡24 h。播種前,撈除浸泡后漂浮在水面上的干癟種子。
2 圃地準備
2.1 圃地選擇
圃地應選交通方便、排水良好、有水源和電源、勞力充裕、具備灌溉條件的地方,土壤pH值宜在6.0~7.5之間。地勢要平坦(坡度<5°),新建圃地如果地勢不是很平整,要求逐步整平。圃地還應選在有天然防風屏障的地方,比如有房舍、圍墻或防護林帶等,以防風害,否則就應人工建立防風屏障,布設風障的材料可酌選玉米秸、圍欄桿、草簾、樹枝及普通遮陽網等,做成柵欄狀。
2.2 整地
整地作業要在育苗前2周內完成,并應符合《育苗技術規程》(GB 6001—1985)[2]中的相關規定。規模較大的圃地(面積>1.33 hm2),盡可能采用旋耕機進行機械整地,實現翻耕、耙地、平整、鎮壓一條龍作業。翻耕深度要在20 cm以上。
2.3 做床
做床前可將適量的腐熟豬糞、河泥或草炭土等均勻撒入圃地作基肥,然后再進行旋耕翻土和機械做床。遇干旱年份,要做低床,即苗床寬80~90 cm,步道寬30~40 cm,步道高于床面13~15 cm;若遇多雨年份,則應做高床,即床面寬80~90 cm,步道寬50~60 cm,步道低于床面15~20 cm。苗床的長度要視圃地具體情況確定。如果做高床,可以用拖拉機外掛鐵犁實現機械做床。土壤消毒處理可用敵克松和多菌靈拌土,每床各用0.5袋,以防地下害蟲和苗木立枯病、黑根病等。做床完成后,用與床寬近等的木板將床面推平整。
2.4 澆水提墑
播種前3~5 d灌1次透水,以提升土壤墑情。
3 播種
3.1 播種時間
在遼西北地區,沙地赤松播種的最佳時間為5月上中旬。
3.2 播種方法
播種以混沙撒播方式進行。首先,將澆透水后微干的床面稍加劃鋤,用容器將浸好的種子和沙土按體積比1∶1或1∶2混合均勻,然后撒播于床面,并用鐵磙鎮壓;也可采用機械滾筒播種機播種并鎮壓。其次,噴灑乙氧氟草醚除草劑藥液1 500 mL/hm2。最后,覆蓋經過篩、消毒處理的白沙土(腐殖質含量極低的白色沙土),厚度為0.5~1.0 cm,凈播種面積下產苗量為750萬~1 200萬株/hm2,由此計算播種量為225~300 kg/hm2。以產苗量計算播種量的公式如下[3]:
式中:X為播種量(g/m2或播種溝按g/m計);P為種子千粒重(g);10為常數;E為種子凈度(%);K為種子發芽率(%);C為損耗系數;n為計劃產苗量(株)。公式中損耗系數(C)的取值要根據種粒大小、圃地環境條件、育苗技術和經驗而定,沙地赤松的損耗系數為1.2~2.0。
3.3 覆蓋及覆蓋物的撤除
采用白色紗網覆蓋,支架可用鋼筋(8號鐵線)或竹批,紗網高度超出苗床15 cm。覆蓋網既有防風和防鳥啄食的功能,又可確保苗床的透氣性。一般沙地赤松播后15 d左右即可陸續出苗,待有70%以上的種殼拱出土后,選擇陰天或傍晚撤除覆蓋物,同時立即澆1次透水。 4 播種苗管理
4.1 排灌水
播種后立即澆1次透水。出苗期間,每天用噴灌設施噴水2次,保持苗床表面處于濕潤狀態。在幼苗期,每隔3~5 d噴水1次。撤除覆蓋物后噴水1次,之后保持每隔7 d噴水1次,噴水作業應避免在高溫炎熱的中午進行。7月,正值苗木進入速生期,此時可撤除噴灌系統,改為漫灌,每隔10 d左右澆水1次。到8月上旬前后,苗木進入速生期結束之前期,要視圃地土壤墑情適時適量澆水,做到多次少量。進入雨季,圃地有積水時,應及時挖排水溝排除積水。8月中旬,苗木漸入硬化期,高生長幾近停止,而此時恰為徑生長的高峰期,應大幅減少澆水次數,一般每隔15 d澆水1次即可。11月澆1次防凍水,稍后覆土防寒。沙地赤松播種苗的水分管理作業歷具體見表1。
4.2 施肥管理
撤除覆蓋物后,采用3次施肥法進行施肥:第1次在去除覆蓋物的1~2周內(苗木生長的速生期前期)進行,葉面噴施0.3%磷酸二氫鉀;第2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苗木生長的速生期中期)進行,撒施硫酸銨75.0~112.5 kg/hm2;第3次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苗木生長的速生期后期)進行,撒施復合肥75.0~112.5 kg/hm2。注意前期施肥時要配成水溶液施用,然后用清水洗苗,嚴禁在高溫下干施化肥。沙地赤松播種苗施肥管理作業歷具體見表2。
4.3 除草、松土與病蟲害防治
在出苗期和幼苗期,每隔7 d噴灑1次除草劑(乙氧氟草醚+烯草酮)1 500 mL/hm2,同時輔之以人工拔草措施清除雜草。撤除紗網后,還要及時拔除苗株間雜草,并進行松土。松土要本著先淺后深原則,不傷苗、不壓苗[4]。
撤除覆蓋物后,苗木生長進入速生期,在此期間要交替使用不同的殺菌劑防治立枯病,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惡霉靈1 200~1 5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10 d噴1次藥,連噴4次。面積較大的苗圃可改用遠程噴藥機噴灑農藥,以降低防治成本。砂質土壤的苗床易發生螻蛄等地下害蟲,該蟲晝伏夜出,啃食嫩莖,可采用菊酯類農藥+引誘劑進行誘殺。
4.4 應對自然災害
在播種后至出苗前約15 d內,部分覆蓋種子的沙土可能會被大風吹走,導致種子外露,降低出苗率。因此,大風過后應立即檢查,并在外露的種子上重新覆蓋沙土。若在出苗后遇冰雹天氣,要待冰雹過后迅速組織人員對苗床上的冰雹進行清理,以防凍傷幼苗。
4.5 防寒處理
當年生沙地赤松幼苗越冬前需要進行防寒處理,防寒時間在11月上旬前后。常用的防寒方式是機械埋土,即在土壤即將結凍前,先在苗床上覆蓋1層紗網(可利用已撤除的播種后覆蓋的舊紗網),然后把步道里的土用機械粉碎,均勻覆蓋在紗網上,厚度15~20 cm。
5 苗木調查與出圃
5.1 苗木調查
苗木調查在每年10—11月進行,重點調查苗木產量和質量。產量調查精度要達到90%以上,質量精度要達到95%以上。具體苗木抽樣調查方法:首先,劃分調查區,即將苗木種類、苗齡、作業方式相同,苗木質量、密度相對一致者劃為一個調查區,測量每個調查區的施業面積和凈面積,并按一定順序設置苗床(壟)編號;其次,設置樣地,即在所調查的面積內,設置15~20塊樣地,樣地要較均勻地分布在調查區內,按抽得的樣方調查樣方內的苗木;再次,調查樣地內苗木數量、質量,并計算精度,統計各樣地內的苗木株數,用系統抽樣法,抽取一定數量(60~100株)的苗木,測量其苗高、地徑、側根數,分別記入相應的表格內。
5.2 起苗與分級
播種后翌年春季起苗,按相關標準(表3)劃分苗木等級,Ⅰ級苗用于培育容器苗,其他等級的苗木要進行移植。起苗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好頂芽。
5.3 苗木運輸
苗木裝卸、運輸前,要對根系進行蘸泥漿處理。用浸濕的草簾包裹和輕拿輕放,途中注意避免顛簸和擠壓,特別注意不要傷害苗木頂芽。
5.4 檔案管理
存檔內容包括播種苗培育技術(含科學試驗和應急事件處理等內容)、苗期管理、諸項作業成本核算等。
6 參考文獻
[1]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林木種子質量分級:GB 7908-1999[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9.
[2]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育苗技術規程:GB 6001-1985[S].北京:國家林業局,1985.
[3] 王大勇,曹宇.沙地赤松播種育苗技術[J].防護林科技,2017(7):115-116.
[4] 魏文娟.樟子松播種育苗技術[J].內蒙古林業,2013(1):20-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