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南通市青皮長茄良種繁育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青皮長茄是南通地區的主栽品種。本文從種子來源、選地、育苗、定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種等方面總結其良種繁育技術,以期為規范青皮長茄的種子生產提供技術依據。
  關鍵詞    青皮長茄;制種;江蘇南通
  中圖分類號    S64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6-0038-02
  南通市地方特色青皮長茄種植歷史悠久,因其果皮油綠、果型圓直細長、果肉細膩柔嫩的特點深受消費者青睞,在本地區茄子種植品種類型中占比超過60%。近年來,隨著茄子栽培面積的迅速發展,種植戶自選自繁青皮長茄種子的現象較為普遍,由于在繁種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技術標準,加之管理粗放,品種間混雜現象日益嚴重,從而導致種性退化、產量下降、品質變劣,嚴重影響了青皮長茄產業的發展。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蔬菜課題組在提純復壯、恢復其固有優良性狀的基礎上,對良種繁育的關鍵環節進行了技術總結,以期為高產、優質種子生產提供技術依據。
  1    種子來源
  選擇經過提純復壯、具有品種典型特征特性、遺傳性狀穩定的本地青皮長茄種子。
  2    選地與隔離
  制種田應選擇排灌方便、地勢高燥、土壤肥沃疏松的地塊,至少2年未種過茄科作物。為保證種子的純度,與其他茄子品種隔離50 m以上[1]。
  3    育苗
  3.1    播種期
  南通地區6月中下旬及7月上中旬是一個持續的梅雨期,為避免雨期對種茄發育的不利影響,一般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中旬播種。
  3.2    苗床準備
  育苗期氣溫較低,苗床設在大棚內,還需要加蓋小拱棚保溫。選用至少2年內未種過茄科作物的田園土與腐熟有機肥以7∶3的比例配制營養土,并且在營養土中拌入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0 g/m3,充分混勻拍細過篩,用塑料薄膜覆蓋2 d進行消毒。將消毒后的營養土鋪入苗床,總厚度約10 cm,同時在苗床土表下4~5 cm處埋設地熱線增溫[2]。
  3.3    種子用量
  種子的千粒重在5 g左右,苗床用種量8~10 g/m2,每667 m2制種田相應的需要配比3 m2的苗床。
  3.4    種子處理
  種子用0.5‰赤霉素溶液浸泡4~5 h打破休眠,再用0.1%多菌靈溶液浸泡30 min進行消毒,然后用50~55 ℃、水量為種子量4~5倍的溫水燙種,不斷攪拌使種子受熱均勻,待水溫降至30 ℃時,停止攪動并繼續浸泡9~10 h。
  浸種處理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將充分吸脹的種子用濕布包裹,置于25~30 ℃的恒溫箱中催芽。每隔12 h檢查1次種子和包裹物的濕度,保持濕潤,每隔24 h用清水淘洗種子,去除種皮上的黏液。經6~7 d有70%種子胚根外露時即可播種[3]。
  3.5    播種
  播種前整平苗床澆透底水,將經過催芽的種子用適量細砂混勻后均勻撒播于床面,播后覆蓋約1 cm厚濕潤營養土,并用地膜覆蓋床面保濕增溫。
  3.6    苗期管理
  播種后,苗床溫度白天控制在20~25 ℃、夜間控制在15~20 ℃。6~7 d出苗達到80%左右時揭去地膜,齊苗后棚內注意通風散濕,以防濕度大導致猝倒病等病害發生。苗期保持土壤濕潤,苗床表土干時,選在中午氣溫高時澆水。幼苗期一般不施肥,如果出現葉片發黃、莖桿細弱等生長不良的癥狀,葉面噴施2‰磷酸二氫鉀溶液或尿素水。非低溫或陰雨天氣時,苗床要適時揭開薄膜進行通風透光,保證幼苗有充足的光照條件。在定植前7 d揭開薄膜進行煉苗。幼苗長出1~2片真葉時進行間苗,拔去過密以及生長不良的幼苗。當幼苗長至2~3片真葉時進行分苗,保證每株苗至少有6 cm×6 cm的生長空間[4]。
  在幼苗具有3~4片真葉時假植,栽植于裝有營養土的8 cm×8 cm塑料缽。每667m2制種田需留苗1 400~1 600株。假植前1 d在苗床內澆透水,以利起苗,起苗時注意保護根系。假植后注意保溫防寒,促其緩苗。
  4    定植
  4.1    整地、施基肥、筑畦
  結合整地施入腐熟有機肥30~45 t/hm2作基肥。筑高畦,畦寬為1.1~1.2 m,溝寬30~40 cm,畦高15 cm。起畦的同時將氮磷鉀復合肥750~900 kg/hm2、尿素300 kg/hm2、過磷酸鈣225 kg/hm2混勻施入種植溝內。畦面覆蓋黑地膜。
  4.2    定植
  定植前,對幼苗進行1次去雜去劣,重點檢查第一花序節位、葉形、葉色、莖色等特征特性,淘汰不符合品種典型性狀的幼苗。定植的壯苗要求株高20 cm左右、矮壯直立、莖粗節間短、葉片肥厚深綠、現蕾未開花。
  當大棚地溫穩定在10 ℃以上時即可定植,一般在3月上旬進行。選擇陰天或晴天下午陽光較弱時進行,每畦雙行定植,株行距為60 cm×60 cm。定植密度2.1萬~2.4萬株/hm2。定植后大棚內還應搭建小拱棚保溫。
  5    田間管理
  5.1    肥水管理
  定植緩苗后至開花前一般澆1次稀尿素水催苗。開花后視天氣和植株生長情況每隔5~7 d澆1次水,保持土壤濕潤。種茄采收前一定要控制澆水,一般收獲前5 d停止澆水,以免造成種茄后熟期間腐爛。開花結果期結合澆水追肥,施尿素150~225 kg/hm2、硫酸鉀150 kg/hm2,約10 d追肥1次。   5.2    溫濕度管理
  開花結果期棚內溫度保持白天25~30 ℃、夜間不低于12 ℃,濕度保持在70%~75%。陰雨天即使棚內溫度達不到要求,也要在中午通風1~2 h,以降低棚內濕度。
  5.3    植株調整
  門茄“瞪眼”前不整枝,以利于坐果?!暗裳邸焙笕コT茄以及下部的側枝、老葉。整枝采用二叉分枝法,四門斗坐果以后,在果實上方留3~5片葉及時摘心,非留種用的花及幼果應及時摘除,同時及時摘除老葉、病葉,減少養分消耗,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陰雨天盡量除去坐果后未能脫落的殘余花瓣,以免滋生病菌危害果實。掛果后適時搭支架防止倒伏[5]。
  5.4    除雜去劣
  開花結果期進行2~3次嚴格的去雜去劣,重點檢查初花期、分枝習性、結果期、果實外觀(包括果實色澤、形狀等)和抗病性等品種典型性狀,及時拔除不符合品種典型性狀的雜株、劣株。選擇生長健壯、具有品種特征特性的植株作種株,在種株上選留對茄和四門斗上色澤光亮、果形正的果實作種果,其余果實盡早采摘,每株留果6個。
  6    病蟲害防治
  黃萎病防治上,及時拔除病株,病穴撒石灰滅菌。發病初期,選用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液500 mL,每隔7 d左右用藥1次,連續防治2~3次。在綿疫病、褐紋病發病初期,選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等噴霧防治,每隔5~7 d噴1次,連噴2~3次。
  蚜蟲防治上,在大棚內掛黃板誘殺,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等噴霧防治。茶黃螨、紅蜘蛛防治,選用73%克螨特乳油2 000倍液、15%噠螨靈乳油2 000倍液等噴霧防治。蟲害防治每周1次,連續2~3次,重點噴施葉背面。
  7    采種
  開花后50~60 d果實充分成熟,在果皮金黃而柔軟時開始采收,盡量選擇在晴天進行,并且注意淘汰染病的和腐爛的種果,成熟一批采收一批。將收獲的種茄置于通風、干燥、陰涼處后熟5~7 d,提高種子的飽滿度和發芽率。
  后熟的種茄切去上部1/3(果柄及無種子部分),剩下的果肉切成塊,用機器搗壓使種子與果肉充分分離,放入清水中清洗,漂去浮在水面上的果皮、果肉和秕籽,將下沉的飽滿種子淘洗干凈,瀝干水分后在篩子上攤成薄層,置于弱光通風處晾干,或放入鼓風干燥箱中,控制在35 ℃左右進行干燥。避免強光下曝曬,以免影響發芽率和種子色澤。
  種子含水量降到8%時即可裝袋,放置低溫干燥處保存,注意防止發生機械混雜和蟲鼠害。
  8    參考文獻
  [1] 劉水東,姜永平.海門青皮長茄選育及其栽培技術要點[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9):62-63.
  [2] 陳華斌,盧永奮,馬春梅,等.茄子自交系種子的繁殖技術[J].長江蔬菜,2007(6):16-17.
  [3] 李植良,黎振興,孫保娟.茄子良種繁育技術規程[J].廣東農業科學,2011(1):55-57.
  [4] 王新宇,李炳華,劉艷紅,等.茄子新品種淄茄一號的選育及制種技術要點[J].長江蔬菜,2011(22):14-16.
  [5] 趙香梅,申愛民.茄子常規采種及雜交制種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1(12):161-16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67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