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扦插繁殖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桂花是我國傳統花卉,集綠化、香化、亮化及美化于一體,是觀賞與實用兼備的庭院、園林最佳綠化樹種,它不僅四季常青,而且花香四溢,全國各個地區都在栽培。本文從桂花插條選擇和處理、整地做床、扦插技巧以及苗圃地管理等方面對桂花扦插繁殖技術進行詳細闡述,以期為生產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 桂花;扦插;繁殖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85.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128-01
桂花樹是觀賞與實用兼備的優良園林樹種,適合在我國多個地方栽培。桂花的繁殖方法有實生苗繁殖、嫁接苗繁殖及扦插苗繁殖3種。桂花種子少,難于獲得,實生苗后代個體間性狀分離,無法保持品質一致,且實生苗幼苗生長期長,開花遲;無性系的嫁接苗雖然品質好、開花早,但不論樹齡大小,嫁接口處隨時都會面臨風雨刮斷、壓斷的危險;而無性系的扦插苗比實生苗開花遲、遺傳差異大,且嫁接苗成活率低。扦插目前是應用最廣泛的桂花繁殖方法,扦插繁殖簡便易行且枝源充足,桂花扦插苗能保持母樹的優良性狀,短時期內能育成大量苗木,適應性強、開花早。
1 插條選擇
1.1 母樹及枝條選擇
母樹要選擇枝葉茂盛、品種優良、樹形好看、長勢良好、開花多且香濃的樹種,因為扦插苗的質量很大部分取決于母體的遺傳特性和生長狀況,母樹齡以6~12年的壯齡樹最好,至少要4年以上。不同部位的插條成活率不同,最好選擇當年萌芽多又是外圍向陽的半木質化新生的枝條,這樣的枝條重新長芽幾率高、抽枝快、易愈合、易生根。不要選擇隔年枝條,因為完全木質的枝條生根慢、成活率低[1]。
1.2 剪取插條時間
剪取枝條的時間最好選擇早晚或陰雨天氣,當天剪當天插,最好不要隔夜,保證成活率高。
1.3 插條標準
剪取的插條最好留1~3枚葉片,以2枚最佳,多了易吸收水分和營養,葉片破損有畸形的影響成活率,不要采用;枝條數量充足的情況下最好用頂端苗,大型育苗基地也可一枝多剪多用,插條長度留9 cm左右,長度太短影響發芽,太長切口不易愈合;上端芽距上切口1 cm處最好,下端芽距下切口1 cm處以下、0.5 cm以上;同一時期育苗基地枝條長度都保持基本一致[2]。
2 插條處理
2.1 生根劑處理
枝條修剪好后扎成捆,放于容器內,基部浸泡在ABT生根粉溶液2 cm深處。木質化的硬枝以及金桂不易成活品種的插條可用稍高濃度的生根粉溶液,浸泡時間適當延長;相反,嫩枝及易生根品種的浸泡濃度可稍低,時間也可稍短。將ABT生根粉配成50~200 mg/kg的溶液,浸泡時間一般以1~12 h最好。使用ABT生根粉可以促進插條提前生根,縮短生根時間,提高扦插成活率。
2.2 藥劑處理
枝條可用2‰~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0~15 min后滅菌,以防插條扦插后基部腐爛變質,影響成活。土壤已用高錳酸鉀溶液殺菌消毒,枝條可不再使用高錳酸鉀藥劑處理。
2.3 洗脫處理
一般采用流水處理、清水處理或酒精處理等,最常用流水沖洗枝條2~3次,還可用清水長時期浸泡枝條,其間多次換水。利用這些方法不僅能降低插條內抑制物質的含量,而且能夠增加插條內水分的含量,有利于插條成活。
3 整地做床
扦插的苗圃地要選擇疏松透氣、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含腐殖質高的團粒結構的土壤,黏重土壤不易于扦插成活。
整地的作用在于增加土壤的孔隙度、透水性、通氣性,還可以促進微生物活動,加快土壤有機質分解,消滅雜草及病蟲害,為苗木生長提供所需的水、肥、氣、熱等[3]。桂花扦插上年就要進行冬耕翻土,進行凍垡、曬垡。扦插前,再對土壤進行多次翻耕整平。
苗床通常整成南北走向,畦高20 cm、寬1.5 m左右,呈龜殼狀,苗床四周要留通道及排水溝。苗床土壤要噴灑高錳酸鉀10 000倍液或者多菌靈10 000倍液消毒殺蟲,消毒1周內盡快扦插好。大型育苗地苗床消毒后還應用分割工具將苗床按標準劃好扦插線后才能開始扦插。
4 扦插
4.1 扦插時間
桂花扦插一般選擇在每年的端午節前后和秋季9月中旬皆宜。端午節前后扦插適宜大多數桂花品種,扦插要選擇葉芽飽滿的半木質化枝條,此時葉芽營養豐富;9月中旬扦插,利用插條已經停止生長,但還未進入休眠期的時段進行,此時插條營養物質豐富,不論任何季節扦插最好都選擇在 9:00之前和17:00之后進行,才能確保成活率。
4.2 扦插技巧
扦插苗按照5 cm×8 cm左右株行距插入土中(當然可根據需求選擇不同的株行距),土地富余的條件下可適當增大株行距以降低扦插苗相互影響,使其保持足夠的養分、水分及陽光照射。要輕輕插入,插入深度為枝條的2/3左右,扦插淺了苗木固定不穩,不能讓小苗有效吸收養分,扦插過深會影響小苗的呼吸和光合作用,導致生長慢、發育不良等問題,扦插后要立即澆透定根水,插前搭好高約1.5 m的黑遮蔭棚,插后立即蓋好塑料薄膜,1個月內不能透風和陽光直射。
4.3 適宜溫度 桂花繁殖扦插的最適宜生根溫度為26 ℃左右,扦插后若溫度過低,應適當增加光照提高苗木溫度;若溫度過高,就要在塑料薄膜上噴灑涼水加強遮陽降溫,1個月后也可揭起塑料薄膜一角通風降溫或直接噴霧降溫。插條成活關鍵還取決于插條先生根還是先萌芽,一般氣溫高于地溫時,插條先萌芽后生根,易消耗枝條內的養分,導致扦插成活率低;地溫高于氣溫時,插條先生根后萌芽,有利于提高苗木成活率。為了使插穗先生根后發芽,常采用的方法:施有機肥和馬糞(不易有)等釀熱物,它們在腐爛分解過程中,放出熱量,有利于提高地溫;大型育苗基地常在插床中埋入地熱線,或埋設暖氣管道等提高地溫,促進生根,但成本高[4]。
5 苗圃地管理
5.1 澆水、松土、除草、施肥
苗木扦插1個月后可以適時澆水,每次澆水不宜過多,否則容易腐爛,澆水前最好在上面鋪一層碎草,可防止泥漿沾污葉片,也能防止土壤開裂板結。有條件的要進行人工松土、除草,以保持土壤通透性,防止插條缺氧而腐爛。插條生根后每隔15 d噴水時,可噴些磷酸二氫鉀或0.2%尿素溶液,促進插條須根和新梢生長,讓苗木長得更強壯、旺盛。
5.2 病蟲害防治
有時噴水和噴藥可結合進行,噴水時每隔10 d噴適量多菌靈2 000倍液,以防止插條感染病菌而造成表皮腐爛。在扦插后的管理中應注意病蟲害防治,定期檢查插條有無感染病蟲害,發現有病蟲害的枝條要立即清除,并且觀察四周植株有無感染,一旦有傳染全部清除。
5.3 苗木生長和移植
扦插后1個月內必須遮蔭,不能透風進陽光,否則很難成活。一般插后1個月即生出根瘤,2個月后即有相當數量的新根產生,新根生成后早晚保持少量光照,此后逐漸加長陽光照射,深秋后拆去遮蔭棚,讓其完全在陽光下照射,促使發根。端午節前后扦插的苗木,夏季最初黑蔭棚要厚,保持土壤和空氣濕潤。無論何時扦插的苗木,冬季都要進行防寒,冬季干旱時,澆水最好在10:00左右進行,防止結冰,第2年3—4月所有扦插苗即可拆除防寒物。扦插苗去除遮蔭、防寒大棚之后,保留苗木在田間自然生長15~20 d,這樣可以增強其抵抗能力,促進生長。端午節前后扦插的苗木即可移植,9月中旬扦插的苗木大多還處于半木質化,可不立即移栽,以第3年春季移栽最好。
6 參考文獻
[1] 馮小兵,徐生貴,楊倩,等.桂花嫩枝扦插繁育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7):209.
[2] 陳秀梅.桂花扦插育苗技術[J].安徽林業科技,2013,39(4):70.
[3] 周守海.桂花夏季嫩枝扦插技術[J].安徽林業科技,2014(4):74.
[4] 王廷放.桂花的繁殖與管理[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6):179-180.
作者簡介 王亞(1975-),女,安徽壽縣人,林業工程師,從事林業相關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2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