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松果材兼用林苗木培育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本文簡要總結了紅松果材兼用林苗木培育技術,具體內容包括苗圃建立、作業設計、土壤管理、施肥、作業方式、播種育苗、移植育苗、容器育苗、嫁接育苗、苗期管理、災害防治、苗木調查和出圃,以期能為相關林農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紅松;果材兼用林;苗木培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1.2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9-0153-04
紅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果材兼用林現已成為遼東北地區廣大林農實現精準脫貧和政府部門推進精準扶貧的關鍵,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其中,以苗木培育技術最為關鍵[1-2]。本文總結了紅松果材兼用林苗木培育技術,以期為林農脫貧和政府扶貧提供一定參考。
1 苗圃建立
1.1 苗圃地選擇
1.1.1 平地苗圃立地選擇。苗圃地要選在交通方便、有水源和電源、勞動力充足的地方,具體面積大小可根據生產需要來確定。平地苗圃要選擇建立在坡度<5°的平坦農耕地段,要求排水良好、地下水位≤1.5 m,土壤質地為壤土、砂壤土或輕黏壤土,土層厚度>50 cm,土壤pH值6.0~7.5,無嚴重病蟲害感染。
1.1.2 山地苗圃立地選擇。山地苗圃要選擇建立在坡度<15°的山坡的中、下腹地段,要求是土壤比較肥厚的陰坡或半陰坡,局部地勢較為平緩,盡可能避開主風口的采伐跡地、生荒地或林間空地,土層厚度>20 cm,每小塊面積≤0.2 hm2,苗圃總面積不超過1 hm2。
1.2 苗圃區劃
1.2.1 平地苗圃區劃。要根據育苗規劃進行布局,注意節約用地。要對圃地、道路、排灌設施、輸電和基本建設等進行統一區劃,以利于生產和機械作業。圃容、圃貌要規整,四周建設防護林帶。要根據作業方式進行合理區劃,諸如播種區、嫁接區、移植區等,各區之間由主、副道路和固定渠道間隔。主道寬5~6 m,副道寬2~3 m。排灌系統要互聯互通,既能排,也能灌。
1.2.2 山地苗圃區劃。山地苗圃是設置在林間的臨時苗圃,只能育2茬苗。山地苗圃要順山做壟或床,每排壟或床間(約20 m)設有1~2 m寬的保護帶并割除灌草。育苗地內有溝岔時,要在溝岔邊緣栽設3~5 m寬的保護帶,同時伐除可能影響苗木生長的灌叢(草)。
2 作業設計
2.1 設計內容
年度作業設計要在育苗前完成,具體內容包括作業區劃圖、育苗面積、技術措施、育苗方法、苗木產量和質量、生資定額(物、肥、藥、料、種子、穗材等)、生產定額以及苗木成本預估等[3]。
2.2 設計上報
作業設計由苗圃業務負責人簽字后報上級(林業)主管部門備案。
3 土壤管理
3.1 整地
3.1.1 育苗前整地。育苗前要細致整地,包括翻耕、平整、鎮壓、細碎土塊等,清除草根、石塊,切實做到深耕細整。
3.1.2 起苗后整地。起苗后要及時翻耕土地,春季翻耕深度>20 cm,秋季翻耕深度>25 cm,要求耕耙結合或隨耕隨耙,及時細碎整平。需注意的是,春季起苗作業完成后,要禁止大型機械進入育苗地輾壓,以防止破壞土壤結構。
3.1.3 新墾山地苗圃整地。要在上一年的秋季至上凍前整地。首先割(伐)除各種樹木灌草,然后清除尚未腐爛的枯枝落葉,揀出石塊、草根和樹根等,整地深度20 cm。
3.2 輪作
為保持和提高圃地土壤肥力,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程度,做到用養結合,根據土壤肥力情況和苗木特性實施輪作。具體輪作方法可參照相關地標《林木育苗技術規程》執行。
3.3 土壤消毒
在翻地前用50%辛硫磷乳油或甲拌磷粉劑噴(撒)施,防治地下害蟲。播種前用敵克松、五氯硝基苯或硫酸亞鐵進行床面土壤消毒,以防治立枯病等土傳病原菌。具體方法及用量可參照相關國標執行。
4 施肥
4.1 施肥方法
施肥要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原則,施足基肥、適當追肥,掌握氮、磷、鉀的配合比例。條件允許時,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農家肥一定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
4.2 施肥量
4.2.1 基肥?;室猿浞指斓挠袡C肥(農家肥)為主,用量>100 t/hm2。為調節各種養分的恰當比例,也可根據土壤養分狀況施用少量氮肥和無機磷、鉀肥。移植苗的施肥量同上,同時在做壟時增施磷酸二銨300~375 kg/hm2。
4.2.2 追肥。對一年至三年生紅松苗木追肥,應以氮肥為主,兼顧磷、鉀肥。通常每年追施3次,第1次在5月末,第2次在第1次追肥后的15~20 d,第3次在7月末之前,追施硫酸銨150~225 kg/hm2。留床苗追肥,可將肥料均勻撒施于苗床,追肥后結合澆水洗苗。移植苗要開溝追肥,追肥后要用土蓋嚴并及時澆透水。 5 作業方式
5.1 床作
播種苗宜采用床作方式,苗床取南北向為佳,床長10 m、床寬在1.0~1.2 m范圍內,床面需要高出地面20 cm,步道寬40 cm。
5.2 壟作
移植苗采用壟作方式,壟面寬30 cm,壟底寬60 cm,壟高120 cm左右。
6 播種育苗
6.1 種子準備
6.1.1 種子來源。紅松果材兼用林育苗所用種子,要全部采用母樹林或種子園生產的良種。
6.1.2 種子采收。要在9月20日后采收種子,采收晾干后脫粒,采用水選法對種子進行分級,再經晾干后裝袋存放于陰涼處。
6.1.3 選種。紅松果材兼用林育苗用種必須選用Ⅰ級種子,凈度要求>98%,生活力≥90%。具體分級方法可參照相關地標執行。
6.2 種子處理
6.2.1 種子消毒。種子處理前要進行消毒處理,具體方法有2種。一是高錳酸鉀溶液浸種。用濃度為0.3%~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1 h,然后用清水沖洗。二是敵克松粉劑拌種。用藥量為種子重的0.2%~0.5%。
6.2.2 種子貯藏及催芽處理。①混沙埋藏。混沙埋藏的時間在播種前一年的10月中旬至10月末之間。選擇地勢高、排水好的背陰處挖種子窖,窖上口寬1 m、下底寬0.7~0.8 m、窖深1.2~1.4 m,窖的長度視種子量而定。選擇干凈的鮮細河沙,種、沙比例(體積)為1∶3。混合前用清水浸泡種子2~3 d,讓種子吸足水分,調整沙子含水量至飽和含水量的60%。窖底放入20 cm厚的純沙子,接著放種沙混合物,至距離地面20 cm時覆蓋10 cm厚的純沙子,再填土并堆成丘狀。窖內每隔2~4 m豎直放1束直徑約15 cm的玉米秸桿(捆),以便通氣。在播種前1~2 d取出種沙混合物,篩出沙子,置于背陰處,待到30%種子裂嘴時即可播種。②混冰沙埋藏。當育苗任務下達較晚時,可采用混冰沙埋藏法處理種子。先用清水浸泡種子5 d,中間換水1次,讓種子充分吸水然后撈出,種子窖的選擇及規格同上。準備好冰塊、鮮細河沙,將冰塊處理成5~10 cm大小的小冰塊。種子、冰塊、沙子的比例(體積)為1∶2∶2,充分混勻后放入種子窖內,距離地面20 cm時放一層大冰塊,其上再放10 cm厚的沙子。在-10 ℃以下的溫度下放置7 d,促其冷凍,7 d過后再覆沙20 cm,并用玉米秸桿蓋嚴,以盡可能延長冷凍時間。播種前10~15 d取出,在室內或室外暖棚內催芽,催芽過程中每天要翻拌1次,保持合宜的濕潤狀態,溫度保持在20~25 ℃之間,待到30%種子裂嘴后即可播種。
6.3 播種量和播種期
6.3.1 播種量。要根據苗木培育不同的目的來確定最佳播種量:培育紅松一年生苗播種量為6 500 kg/hm2;培育紅松二年生苗播種量為3 250 kg/hm2;培育紅松三年生苗播種量為2 250 kg/hm2。
6.3.2 播種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進行播種,要做到適時播種,可根據土壤5 cm深處的平均地溫來確定,達到10 ℃時即可播種。
6.4 播種方法
播種方法為撒播。播種要盡可能均勻,土壤干燥時要在播種的前幾天灌足底水,待土壤干濕適度時播種,雨天或雨后地面泥濘時不宜播種。播種要按流程進行:隨播種—隨鎮壓—隨覆土—再鎮壓。平地播種時,先把整平的床面耬出麻面,根據播種量分攤每床應播的種子量。撒種時,開始要少撒,以防不夠,一床撒到頭,把剩下的種子在該床繼續撒,直到種子撒完為止。撒完種后,立即用鐵磙子鎮壓,把種子壓入表土中,然后在床面上均勻撒上1 cm厚的新鮮鋸末子,接著再覆細沙,厚度以不顯露鋸末子為宜,再次用鐵磙鎮壓。山地播種覆蓋方法是先用鐵鍬把步道里的土鏟松,并打碎土塊,然后將其均勻撒在床面上,厚度2.0~2.5 cm,其他做法同平地播種。
7 移植育苗
7.1 移植時間
移植作業要在春季4月中下旬、土壤解凍后頂漿進行。
7.2 移植方法
采用壟寬為60 cm的大壟雙行移植,株行距要控制在6 cm×10 cm,Ⅰ、Ⅱ級苗要分開(別)移植,移植苗量約為45萬株/hm2。也可培養苗齡為3-1的苗木,株行距同上。要注意做好苗木根系保濕工作,做到隨起苗、隨選苗、隨分級、隨栽植,最好在移栽前將根系蘸上泥漿。栽植時采用鐵鍬撬縫插入苗木的栽植法,要求深淺適度(不要過深)、不露根、不窩根、栽得正、踩得實,栽后及時澆透水[1]。
7.3 移植苗規格(質量)要求
一般用二年生留床苗移植,移植前要先對苗木進行分級。Ⅰ級苗的苗高≥10 cm、地徑≥0.4 cm、主根長≥12 cm、側根(>5 cm長的Ⅰ級側根)數≥10條;Ⅱ級苗的苗高8~10 cm、地徑0.3~0.4 cm、主根長10~12 cm、側根(>5 cm長的Ⅰ級側根)數8~10條。若用三年生留床苗進行移植時,移植前同樣需要進行苗木分級。Ⅰ級苗的苗高≥12 cm、地徑≥0.5 cm、主根長≥14 cm、側根(>5 cm長Ⅰ級側根)數≥12條;Ⅱ級苗的苗高10~12 cm、地徑0.4~0.5 cm、主根長12~14 cm、側根(>5 cm長的Ⅰ級側根)數10~12條。 8 容器育苗
8.1 容器規格
用容器杯培育移植苗,主要用于生長季節或冬季凍土坨造林。容器杯徑8~12 cm、杯高12~13 cm。
8.2 營養土(基質)的配制
營養土的配制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選用腐殖質土或松林土,加入適量黃土、充分腐熟的農家肥以及化肥和農藥等,配制成透氣、持水、排水性能較好且營養豐富的基質,并用濃度為30%的硫酸亞鐵或0.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噴灑在基質中,混拌均勻以進行消毒。具體配制方法可參照相關地方標準執行。
8.3 容器苗規格(質量)要求
選擇二年生的Ⅰ、Ⅱ級留床苗。
8.4 栽植方法
把容器育苗地整平并進行土壤消毒后,做成寬約1m的平床或畦,將栽完苗的營養杯整齊擺放在床上或畦中,杯間要填土擠實,四周用土圍攔。栽植要求深淺適度(不要過深)、不露根、不窩根、栽得正、按得實,栽后及時澆透水。
9 嫁接育苗
9.1 接穗來源
選擇林齡在三十年生以上、優良林分內的優良母樹或優良種源的種子園、子代林中采集接穗。
9.2 接穗采集
要在春季樹液流動前采集接穗,通常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之間采集。在母樹樹冠中上部的外圍,采集頂芽飽滿的側枝,每株母樹采集10~15個含2輪小枝的大枝,將其捆成捆。
9.3 接穗貯藏
接穗采集后及時放入貯藏窖,保存方法是在窖底鋪1層30 cm厚的碎冰塊,將采回來的接穗整齊的平鋪1層,再在其上面鋪1層10 cm厚的冰塊,依法平鋪接穗3~4層后,再在其上面平鋪1層20 cm厚的冰塊。窖內溫度控制在-5 ℃左右,濕度保持在80%~90%之間,讓接穗持續處于休眠狀態。窖口用塑料布或門簾封好,注意保持接穗水分,防止接穗被風干。
9.4 砧木選擇
選用紅松作為砧木。在苗圃地嫁接時,選二至三年生優質大苗進行移植,四至五年生時進行嫁接。異砧嫁接時,可選用樟子松或油松大苗作為砧木。
9.5 嫁接方法
具體的嫁接方法可參照相關地標《紅松嫁接技術規程》執行。
9.6 嫁接苗管理
翌春苗木開始生長前解除綁帶,水肥管理措施同實生苗木培育。
10 苗期管理
10.1 遮陽處理
平地苗圃播種后用透光度為70%的遮陽網遮陽。山地苗圃可在床邊一側按株距50~60 cm種植玉米、向日葵等高桿農作物遮陽。
10.2 灌溉和排水
10.2.1 灌溉。要根據苗木大小、干旱程度和土壤情況做到適時、適量灌溉。種子發芽和保苗階段,灌溉要以少量多次為原則,保持土壤濕潤,以防出現地表板結現象。苗木生長發育旺盛階段,要本著多量少次的原則,即減少灌溉次數,每次灌溉皆做到澆透、澆勻。生長后期,在不干旱情況下,盡量不澆水或少澆水,以提高苗木木質化程度。平地苗圃要建好排灌設施或微噴設施。為提高水溫,抽井水灌溉時可采用水池貯水曬水。不同作業區采用不同的噴灌方式,無論采用哪種灌溉方法,均需澆透澆勻,確保無地表徑流,防止沖刷幼苗。
10.2.2 排水。要注意雨季排澇,建好排水溝,做到外水不侵、內水不積。
10.3 除草和松土
10.3.1 除草。以除早、除小、除了為原則,及時清除圃地雜草。播后苗前期可噴灑23.5%乙氧氟草醚乳油(中名“割地草”)1.5 L/hm2,兌水600 kg/hm2,同時輔之以必要的人工除草。人工除草應與清理病死苗和松土結合進行。
10.3.2 松土。對于比較黏重的土壤,為防止土壤板結,在每次降雨或灌溉后要適時松土。松土要做到不壓苗、不傷苗,全面松到,逐漸加深,不留生格。松土后步道和壟間要及時中耕培土。
10.4 截根處理
截根既要求刃具要鋒利,又不能損傷苗木。截根后要及時進行鎮壓和澆灌,留床苗截根作業在第3年春土壤解凍至15 cm深時進行,截根深度12 cm。
11 災害防治
11.1 病蟲害
苗圃管理者要掌握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規律,及時做好預測預報和綜合防治工作,把握防治的主動權,即提前預防可能發生的病蟲危害,及時除治已經發生的病蟲害,防止其蔓延成災。同時要注意苗圃周邊環境衛生,做到圃地零雜草,加強水肥管理,促進苗木健康成長,增強其抗逆性。
根據害蟲的危害特點、發生規律和“種性”,利用人工、毒餌等辦法捕殺(誘)殺,必要時實施藥物防治。要根據病蟲害類型、苗木年齡和環境條件三者間的相互關系,正確選用農藥種類和劑型,確定恰當準確的使用濃度、用法和用量,做到既能充分發揮藥效,又不產生藥害,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周邊環境的污染。防治立枯病用多菌靈80%可濕性粉劑1.2~1.5 kg/hm2,兌水225~300 kg/hm2噴霧。發病時噴灑,連噴2~3次。防治立枯病用5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在傍晚或多云的天氣進行噴霧,每10~15 d噴灑1次,連噴2~3次。防治苗圃地下害蟲用50%辛硫磷乳油7.5 kg/hm2,加6倍水后拌土,用藥土230~300 kg/hm2施入土中15 cm以下。在藥劑的選擇上,盡可能選用諸如印楝素、蘭迪多邦等植物源殺蟲(菌)劑以及其他微生物制劑,用法可參照其說明書執行。 11.2 鼠害與鳥害
為防止鳥害發生,紅松播種苗在幼苗出土時要設專人看管。遇有鼠、兔危害發生時,也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捕(誘)殺。
11.3 低溫凍害
一年生留床苗要在上凍前覆土或覆稻草防寒,秋季干旱時要在入冬前灌足封凍水。覆土防寒成本較高,故多在留床苗木數量較少時采用。做法是在土壤結凍前3~5 d,將苗床溝里的土用鐵鍬挖起并搗碎,然后取碎土向床面單一方向覆蓋,使苗梢向一邊倒伏,覆土要均勻,將苗木蓋嚴實,厚度8~10 cm,以不露苗梢為宜。防寒土在早春氣溫回升后分2次撤除,當留床苗數量大時可通過覆稻草防寒。做法是將稻草沿苗床寬平鋪,并在苗床的兩端分別釘上2個木樁,將2根草繩的兩頭分別綁固在苗床兩端的木樁上,目的是讓草繩平行置于苗床上以壓住稻草,撤除時只需將稻草揭下即可。大苗防寒可通過設置防風障的方式來解決。
12 苗木調查和出圃
12.1 苗木調查
12.1.1 調查時間。時間在每年的9—10月,亦即在苗木地上部分停止生長后進行相關調查。
12.1.2 調查項目。按育苗方法、作業方式、苗齡分別調查苗高、地徑、根長和苗木產量。調查嫁接苗時,除常規內容外,尚需調查接穗高生長量和嫁接成活率。調查的目的是為制定苗木產銷計劃提供依據。
12.1.3 調查方法。采用機械抽樣方法調查,抽調的樣方要均勻分布在對角線上。一年生留床苗,按作業面積的1%抽樣,1個樣方面積為1 m2;移植苗和嫁接苗按延長米進行調查,按作業面積的2%進行抽樣,1個樣方大小為5延長米。苗高、地徑和根長以厘米(cm)為測量單位,苗高與根長的讀數精確到1 cm,地徑精確到0.05 cm。
12.2 苗木出圃
12.2.1 作業內容。苗木出圃包括起苗、分級、檢疫、假植、包裝和運輸等。
12.2.2 起苗。起苗時間要與造林密接,一般在春季起苗,要做到隨起、隨選、隨假植,設法防止風吹日曬。土壤干燥時,起苗前要灌1次透水。最好采用機械起苗,深度要比根長深2~3 cm。要做到不傷根、防止碰折苗干和頂芽。剔除廢苗,按苗木質量標準分級,計算各級苗木產量。
12.2.3 苗木分級標準。苗齡2-2(四年生移植苗,移植后培育2年或移植1年且嫁接1年):Ⅰ級苗高22 cm、地徑>0.6 cm、主根長20 cm、側根(>5 cm長Ⅰ級側根)數16條;Ⅱ級苗高18~22 cm、地徑0.5~0.6 cm、主根長18 cm、側根(>5 cm長Ⅰ級側根)數12條。苗齡3-2(五年生移植苗,移植后培育2年或移植1年嫁接1年),Ⅰ級苗高28 cm、地徑>0.7 cm以上、主根長25 cm、側根(>5 cm長Ⅰ級側根)數18條;Ⅱ級苗高22~28 cm、地徑0.6~0.7 cm、主根長23 cm、側根(>5 cm長Ⅰ級側根)數14條。
12.2.4 假植。遇有分級后不能馬上移植或包裝外運的情況時,要立即做好臨時假植工作。需要留圃越冬假植的苗木要在土壤封凍前,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假植。越冬假植要做到泥漿蘸根、稀擺、深埋、培碎土、埋嚴踏實、灌透水。假植后要勤檢查,防止出現風干、霉爛和遭受鼠、兔危害等現象。
12.2.5 包裝和運輸。準備出圃的苗木,運輸時要有包裝,根據運輸距離、苗木大小和種類、樹種珍稀程度等采取不同的包裝方法。包裝前苗根要蘸上泥漿,以防止苗根失水。每包株數通常為500~1 000株,亦依苗木大小而不同,同時附上種子標簽,注明樹種、產地、苗齡和株數。起運前要苫好苫布,以防風吹日曬,遠距離運輸時,還要在途中灑水,防止苗木發熱、風干。
12.2.6 苗木出圃和檢疫。只有達到Ⅰ、Ⅱ級標準的苗木方可出圃造林,否則不允許出圃。苗木出圃時,供苗者要提供苗木合格證,購苗者有異議時可進行復檢,同時附有森防檢疫站出具的調運檢疫證。
13 檔案與管理
13.1 作業檔案
逐日記載各項生產活動和機械工具、勞務用工、物肥藥料等的使用情況以及苗木生產成本統計表等。
13.2 技術管理檔案
以樹種為單位詳細記錄苗木生產過程中的技術管理事項,如種子、插條、接穗等繁殖材料的處理和栽培管理,直到起苗、假植、貯藏、包裝、出圃、售賣等整個育苗過程所涉及到的技術操作內容,皆應記載全面。
13.3 科學試驗檔案
以科學試驗項目為單元,詳盡記載項目來源、試驗目的、試驗設計和方法、試驗結果與分析、總結和鑒定報告、發表論文、項目獲獎和學術交流等[4]。
13.4 檔案管理
苗圃檔案要責成專人管理,日清月結,年終做系統整理,最后交由苗圃主任審查存檔,長期保存,完善借閱使用制度,檔案室還要做好防潮、防鼠、防蟲、防火、防盜等工作。同時,基本情況的檔案與管理亦應重視,如苗圃面積、所處位置、自然條件、經營條件、各種圖表(地形圖、土壤分布圖、苗圃區劃圖,相關報表)、固定資產、儀器設備、車輛、機具、生產工具以及人員變動、組織機構等。
14 參考文獻
[1] 夏冬梅.紅松樹種的嫁接育苗技術[J].現代園藝,2014(2):54.
[2] 肖銳,馬盈,李艷霞,等.紅松果材兼用林培育優樹選擇指標的研究[J].林業勘查設計,2014(1):32-34.
[3] 姚秀仕.紅松果材兼用林培育技術[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7(12):6-7.
[4] 龐永輝,周勝.紅松果材兼用林栽植與培育技術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6):201.
收稿日期 2019-01-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