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杏鮑菇菌渣與玉米芯栽培草菇配方篩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為促進菌渣循環利用,實現草菇高效生產,本試驗以工廠化杏鮑菇菌渣和玉米芯為主要原料設計不同的配比處理,測定并分析不同配方的基質碳氮比和含水量、草菇的發菌情況、農藝性狀和產量,以篩選出最佳的草菇栽培配方。結果表明,杏鮑菇菌渣中添加30%~40%的玉米芯有利于調節原料的碳氮比,并增加原料的持水量,可顯著提高草菇產量;配方1(杏鮑菇菌渣55%、玉米芯40%、碳酸鈣5%)和配方2(杏鮑菇菌渣65%、玉米芯30%、碳酸鈣5%)處理下的草菇菌絲生長旺盛,產量較高,分別達到6.28kg/m2和6.37kg/m2。
關鍵詞:草菇;杏鮑菇菌渣;玉米芯;配方篩選
中圖分類號:S604+.7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9)05-0056-03
草菇(Volvariellavolvacea)是一種高溫型腐生性食用真菌,自然狀態下主要生長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1],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能消食祛熱、補脾益氣,且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腫瘤、抗氧化等作用,是一種優良的食藥兼用型的營養保健食品,也是具有保健作用的高檔蔬菜[2-4]。草菇栽培于200多年前起源于廣東南華寺[5],之前主要在南方栽培,近幾年北方各省也逐步在夏季進行栽培[6]。我國歷來是草菇主產區之一,故草菇素有“中國蘑菇”之稱[7]。傳統的草菇栽培原料主要以稻草、麥草或廢棉為主[8],但稻草、麥草發酵過程所耗費的勞動強度較大,而廢棉價格逐年上漲,因此尋求經濟高效的栽培基質成為草菇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近幾年我國工廠化食用菌發展迅速,截至2017年,工廠化生產的食用菌已占食用菌總產量的25%~30%[9],產生出大量菌渣。研究表明工廠化菌渣中仍含有大量營養物質[10],是進一步栽培食用菌的非常好的替代基質?,F已有工廠化菌渣栽培二次種菇的研究報道[11,12]。為促進工廠化菌渣的循環利用、提高草菇產量和效益,本研究以工廠化杏鮑菇菌渣和玉米芯為主要原料設計不同的配方試驗,以期篩選出草菇高產配方并為草菇的高效生產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草菇品種為草菇1295,福建農林大學提供。
供試杏鮑菇菌渣,購自山東效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玉米芯,當地購買,粒徑約5~8cm;均為新鮮、無霉變原料。
1.2試驗方法
1.2.1配方設計利用筐栽法進行試驗。栽培筐長寬高分別為0.5、0.36、0.2m,面積為0.18m2,裝料(干)7.0kg。按常規栽培技術進行栽培。試驗配方設計見表1。每處理12筐,重復3次,隨機布置。
1.2.2原料處理玉米芯提前浸泡10~12h,菌渣脫袋粉碎后與浸泡好的玉米芯及碳酸鈣按照表1比例分別混勻,再加入適量水,以手握不滴水為準。原料拌勻后建成高0.5m、寬1~1.2m的條形堆進行一次發酵:料溫達到60℃保持24h,翻堆,待溫度再升到60℃保持24h,進行二次翻堆、補水,待堆溫第3次升到60℃保持12h,翻勻,趁熱裝筐。轉入出菇房進行二次發酵:室內自然發酵5~10h,料溫升至50℃左右,再通過外源加熱使室溫升至70℃保持20h,再降溫至55℃保持3d,緩慢通入新風,待料溫降溫至38℃時接種。
1.2.3播種采用撒播播種,即菌種均勻覆蓋在培養料表面。
1.2.4發菌管理控制菇房溫度30~32℃、CO2濃度2000mL/m3左右,暗光培養,觀察記錄菌絲生長情況。
1.2.5出菇管理菌絲發滿料后,在料面上噴灑清水(出菇水),加大通風量,控制CO2濃度2000mL/m3以下、菇房溫度30~32℃、濕度85%~95%。記錄出菇情況,測定頭潮菇和二潮菇產量,計算生物學效率。
1.3數據處理與分析
采用MicrosoftExcel2007進行數據處理,利用軟件DPS7.05對試驗數據進行差異分析(LSD法)。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配方發酵前后的碳氮比和含水量變化
由表2可知,發酵后各處理C/N均有所降低,這可能是由發酵過程中微生物呼吸釋放的CO2造成。發酵前后各處理的含水量均存在差異,并且玉米芯添加量大的普遍含水量略高。
2.2不同配方處理發菌情況比較
由表3可以看出,處理1、2、3草菇菌絲生長旺盛,可能是添加了一定量的玉米芯后,原料的透氣性好,且碳氮比比較合適,有利于發菌;處理4和5菌絲長勢稍弱,可能是因為菌渣用量比較多,發酵后粘度大、營養豐富、透氣性差,不利于菌絲生長。各處理的開始出菇時間相差不大,處理1、4開始出菇時間略早。
2.3不同配方處理草菇子實體農藝性狀比較
處理1、2出菇多且分布均勻,子實體大小適中,單菇重約13~14g;處理3、4出菇較多,局部出菇密集,子實體略小;處理5出菇稍顯稀疏,子實體較大,但出菇少,影響產量(表4)。
2.4不同配方處理對草菇產量的影響分析
由表5可知,處理1、2產量比較高,分別為6.28、6.37kg/m2,生物學效率達到16.14%和16.38%,處理3、4產量略低一些,處理5產量最低,為4.75kg/m2。處理1和2之間的產量無顯著差異,但均極顯著高于處理3、4和處理5。
3討論與結論
傳統的草菇栽培主要使用麥秸、稻草等秸稈原料,發酵和鋪料的勞動強度大,而且出菇時普遍需要覆土出菇,環節繁瑣,費工費時。近幾年隨著工廠化食用菌的發展,營養豐富的食用菌菌渣逐漸成為草菇栽培的一種新原料。
本研究以杏鮑菇菌渣為主要原料,分別添加40%、30%、20%、10%、0的玉米芯后進行發酵栽培草菇,發現發酵前各處理碳氮比范圍為33.04∶1~22.73∶1,發酵后碳氮比范圍變化為23.69∶1~20.41∶1,發酵后各處理原料含水量范圍為66.2%~73.2%,并且玉米芯添加量大則含水量高。 對草菇栽培結果統計發現,試驗處理的各配方發菌和出菇時間相差不到1d,但玉米芯添加量為30%和40%時,草菇菌絲生長比較旺盛,子實體厚實、飽滿,出菇均勻,產量比較高;玉米芯添加量20%,草菇產量略低,子實體性狀也比較好;而玉米芯添加量10%和0時,草菇出菇性狀和產量都略差。因此利用杏鮑菇菌渣栽培草菇時,添加30%~40%的玉米芯可提高產量和品質。
通過分析還發現,添加一定量的玉米芯,有利于調節原料的碳氮比、增加原料透氣性,同時還有利于增加原料的持水量、保持原料濕度,使原料更適于草菇發菌和出菇,所以草菇出菇性狀較好、產量較高。因此,在以后的菌渣栽培草菇生產中,也可以考慮添加其它透氣性好、持水性高的原料。
參考文獻:
[1]ChangST.BiologyandcultivationtechnologyofVolvariellavolvacea[M].HongKong: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1993.
[2]黃年來,林志彬,陳國良,等.中國食藥用菌學[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602.
[3]朱曉瓊,弓志青,賈鳳娟,等.草菇的保健功能及產品開發研究進展[J].農產品加工,2018(4):66-68.
[4]秦惠娟,陳屏,王琦,等.草菇的化學成分、生物活性及栽培現狀[J].食品工業,2017,38(3):203-206.
[5]張浩,張煥仕,王猛,等.我國食用菌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北方園藝,2014(5):175-179.
[6]任海霞,楊鵬,曲玲,等.草菇液體菌種培養條件優化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14,46(1):58-60.
[7]鄧優錦,朱堅,謝寶貴,等.圖說草菇栽培關鍵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8]黃春燕,宮志遠,任海霞,等.不同菌渣栽培草菇比較試驗[J].食用菌,2018,40(2):40-42.
[9]楊勇萍.從企業角度看2017年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現狀[J].食藥用菌,2018,26(1):13-14.
[10]楊和川,譚一羅,蘇文英,等.杏鮑菇菌渣綜合利用研究進展[J].食藥用菌,2018,26(3):166-168.
[11]張亭,韓建東,李瑾,等.食用菌菌渣綜合利用與研究現狀[J].山東農業科學,2016,48(7):146-150.
[12]李輝平,曲紹軒,馬林,等.菌渣二次栽培草菇過程中基質內碳氮元素變化規律研究[J].中國食用菌,2018,37(1):42-4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6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