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本溪市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市中生態環境保護的路徑與舉措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年來本溪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各項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總體上看,本溪市生態文明建設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該文結合本溪市生態環境的基本情況,提出本溪市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市中生態環境保護的路徑和舉措。
  關鍵詞:生態文明  生態環境保護  路徑  舉措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4(a)-0073-0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Benxi, breakthroughs had been made in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But on the whol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till lags behi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Benxi. Based o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Benxi Cit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paper proposes the path and measures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monstration city in Benxi.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path; Initiative
  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對于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新期待、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文結合本溪市生態環境的基本情況,提出本溪市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市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的路徑與舉措。
  1  嚴格紅線管控,優化空間布局
  1.1 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
  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將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遺跡保護區、濕地公園、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洪水調蓄區、重要水源涵養區、重要濕地、清水通道維護區和生態公益林等劃為紅線區。同時采取管控措施,制定生態紅線管理辦法,實行分類管理。
  1.2 優化空間布局
  結合本溪市的生態環境戰略定位,設計并執行相應生態保護空間調控對策。妥善規劃生態安全戰略空間格局和城區布局。
  2  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發展五大產業
  本溪市要著力發展大生態、大旅游、大健康、大數據和大材料五大現代產業,特別是大生態產業。
  2.1 不斷深化資源循環利用
  推進本鋼燃氣發電、燒結機余熱利用和工業廢水回用等循環利用工程,推進本鋼深度的體內循環。推進本鋼市區洗浴熱水集中配送等工程,水泥廠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推進傳統產業深度的體外循環,實現對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的服務功能。
  2.2 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
  以本溪縣、桓仁縣優質的空氣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為依托,發展天然氧吧、水吧,建設有機、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力發展旅游、健康等新興產業,實現產業發展與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
  2.3 積極培育環保產業
  依托本溪市大氣、水和土壤治理、環評等工作基礎,發展環保裝備制造業,培養環保工程、運行、咨詢和監測服務隊伍的發展。
  2.4 夯實生態保護工作基礎
  開展生態功能區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區。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調查。為推進大生態產業建設,夯實生態環境基礎,繼續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戰役。
  3  加強污染防治,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3.1 深入實施藍天工程,改善大氣環境
  強化工業廢氣治理;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實行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加強城市揚塵污染防治;深入防治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油煙污染。
  3.2 實施碧水工程,改善水環境質量
  繼續完善污水截流管網建設;完成碧水工程項目,合理處置污水處理廠污泥;施行排污許可證制度;解決企業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和循環工藝改革;嚴格落實水源保護區劃分的各項要求,避免工業點源、農業面源和畜禽養殖廢水及生活污水對水源地的威脅,加強對飲用水源地水質的監測監管;開展河流綜合整治和生態治理工程,通過排污溝改造和河流清淤等工程措施,加快太子河、細河的水質改善和生態功能恢復,增大水環境容量,提高水生生態系統承載力,形成良好的水域環境;建設和改造河流景觀帶。
  3.3 噪聲污染控制
  繼續推進“靜安小區”建設;促進敏感路段降噪措施和達標示范路建設;加強噪聲源監管工作;對區域環境噪聲、交通噪聲、社會生活噪聲、建筑施工噪聲、工業噪聲,采取綜合整治污染控制。
  3.4 固廢污染防治
  加強危險廢棄物的監督管理;促進工業固廢減量化和綜合利用;推行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加強對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的處置及監管;加強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   3.5 土壤污染治理
  開展土壤污染現狀調查和質量等級劃分;對耕地土壤區域實施保護;對受污染土壤的進行修復;污泥要安全處置和綜合利用。
  4  著力綠色建設,改善生態人居環境
  4.1 加強生態基礎設施建設
  構建有序城鎮體系,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加強城市綠化,構建城市道路通行景觀廊道;控制人口適度發展,增強生態環境承載力;加強農村環保行動,改善農村人居模式。
  4.2 倡導綠色節約生活方式
  推行機關綠色辦公;倡導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強化垃圾分類,并進行無害化處理;提倡綠色出行;推廣綠色建筑,鼓勵低碳居住消費模式。
  5  建設本溪特色的生態文化
  努力建設現代文明生態文化,強化生態文明宣傳和教育,增強生態意識和生態道德;倡導科學的思維、生產和生活方式;推進城市生態文化建設的共同參與;挖掘生態城市內涵,營造生態文化氛圍。強化生態文明認識,提高全民生態意識;推行生態生產模式,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加強綠色創建工作,拓展公眾參與機制;挖掘生態文化內涵,創新生態文化氛圍;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6  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6.1 建立法律保障機制
  立足本溪實際情況,通過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促進綠色發展、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堅持依法行政,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監督和處罰力度。
  6.2 建立綠色考評機制
  提升科學決策水平;建立綠色考評體系;完善環境責任追究制度。
  6.3 建立環境經濟調節機制
  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利用市場機制,支持民間資本廣泛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建立生態補償制度,擴大生態補償的內涵和范圍。
  6.4 建立綠色科技支撐機制
  加快綠色科技研究開發;推廣應用綠色科技成果;營造綠色科技創新環境。
  7  組織和資金保障
  7.1 強化組織領導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加強人大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監督指導,發揮政協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助推作用,動員全社會力量為生態文明建設獻計出力,形成市、區、鎮街聯動、各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
  7.2 保障資金投入
  加大對城鄉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支持力度,在財政預算中足額安排生態環境保護資金,并保持逐年增長的趨勢。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生態環保行政執法經費保障工作。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融資渠道,籌集社會資金,積極探索市場化多元投入機制。
  對大氣、水、土壤、農村環境、生態保護、環境污染防控、固廢等生態污染治理工程,能力建設以及環保產業的發展的投入,作為重點投資方向。
  8  結語
  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積極把握發展機遇,在“新常態”下向政策、向市場要機遇的同時,向生態環境要機遇,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與生態文化,探索出一條北方老工業基地及重工業城市全面振興和可持續發展的新道路,真正實現本溪市綠色崛起,才能實現美麗本溪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1] 劉天澤.讓“看不見的城市”變成“看不夠的生態文明城”[J].環境保護,2016(20):73-74.
  [2] 劉鳳芹.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路徑探析——以山西為例[J].科技傳播,2014(14):144-145.
  [3] 王小娟,李鴻雁.提升廊坊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路徑探析[J].綠吉林農業,2014(11):20-21
  .①作者簡介:鄭淑玲(1982—),女,漢族,遼寧本溪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環境監測。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0063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