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英語課程改革與實踐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本研究基于行業英語課程開發理念以及現代職業教育理論,探討行業英語課程改革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從課程開發設計、校本教材開發、師資隊伍培養、實訓基地建設、評價方式改革等方面探索可采取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 行業英語 課程改革 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6.041
Research on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nglish Course for Industry
HOU Liying, XU Jingjing
?。═ongren Polytechnic College, Tongren, Guizhou 5543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dustry Englis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theory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form of industry English curriculum,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to be adopted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design, school-based textbook development, teacher training,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reform.
Keywords industry English; course reform; practice research
1 行業英語課程改革背景
進入新時期,我國高職教育已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建設?,F代職業教育教學試圖打破學科藩籬,與行業企業合作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設計,以真實的工作任務或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靈活采用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職業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目標、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模式和行動導向的教學組織與實施是職業教育教學的三大基本規律,也是現代職業教育教學創新的具體體現。[1]課程作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手段和保證,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同時,課程作為教學組織與實施的載體,要求與實際工作過程及具體課堂實施相融合。
“行業英語”是與我國高職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緊密聯系的特色“新概念”,是ESP教學應用于高職外語教學領域而催生的特色“新變體”。[2]根據高職高專學生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高專的英語課程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職場背景下的英語交際和運用能力。行業英語課程服務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人文素養的提升和職業素質的提高,體現高度的職業性、操作性、實用性和開放性。
作為第一批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和貴州省級優質高職院校建設單位,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共有13個二級學院,開設有41個專業。目前已在護理學院、醫學院開設有醫護英語課程,在工學院相關專業開設有水利水電英語課程、汽修英語課程,在信息工程學院開設有計算機英語課程,在人文學院開設有高鐵乘務英語、民航英語課程等。該系列行業英語均基于學生所讀專業開設,旨在培養學生行業情景中的涉外職業能力。
基于上述行業英語課程開發理念以及現代職業教育理論,本人以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行業英語課程為例,探討行業英語課程改革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從課程開發設計、校本教材開發、師資隊伍培養、實訓基地建設、評價方式改革等方面探索可采取的應對策略。
2 行業英語課程現狀及問題
2.1 行業英語課程的角色定位
行業英語課程相對應的是基礎英語?;A英語即通用英語,通常教授學生英語語言知識,包括詞匯、句法、文法等,培養學生英語語言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語言基本能力,注重日常生活溝通會話能力,為公共必修基礎課程。而行業英語是專業性較強的職業英語,強調特定職業工作場景中的語言運用能力,旨在培養既精通業務技能又有較強英語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行業英語和基礎英語的課程開設也并無固定模式。以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根據不同專業的不同人才培養目標需要,僅有部分專業開設了行業英語課程。行業英語開設的時間從一個學期到兩年不等。由此可見,行業英語和基礎英語的各自定位、相互關系和銜接值得思考。
就授課教師而言,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行業英語授課教師大部分來自英語教研室,且大多不具備行業專業知識背景,通常是通過教學中實踐及自學來積累行業知識和教學經驗,對教學中涉及的行業知識技能缺乏足夠了解。少部分為英語較好的專業課教師,如信息工程學院、農學院安排計算機專業、農學專業出生且英語較好的教師,來承擔行業英語授課,這類師資的優勢是精通專業知識,缺點是英語語言能力有所欠缺。兩類老師均較難完全滿足行業英語教學的需要。
2.2 行業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上,行業英語課程存在缺少適合的教材及優質教學資源等困難。以筆者所在院校為例,對于未開設行業英語的專業,行業英語的教學多通過基礎英語教學時教師自行加入行業相關內容來實現,內容的相關性、專業性和系統性都難以得到保障。對于開設行業英語的專業,選用的教學材料在內容、難度、體例編排等方面也多有不科學之處。比如水利水電專業英語選用的《水利水電專業教程》一書,內容按筑壩材料分為土石壩、砌石壩、混泥土壩等章節,每章為一篇2000-3000詞左右純英文介紹文章,用詞專業,句型復雜,學術性較強,課后練習僅為數個基于文章的概述題。而就其他行業英語課程而言,也大多存在教材與實際崗位內容無法良好對接的情況。 2.3 行業英語課程教學模式
根據筆者了解,行業英語授課教師由于自身行業知識或英語能力的欠缺、教材難度較大、學生基礎薄弱等原因,在教學模式上通常傾向傳統的講解為主。課堂以講解專業術語詞匯和語法知識為主,容易出現學生英語會話能力和英文資料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所學知識脫節的情況,學生能學會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缺乏系統性的內容,其行業英語應用水平依然滿足不了真實職場工作場景對跨文化交際和涉外事務處理的要求。
2.4 評價體系
行業英語課程同基礎英語課程一樣多為考查課性質,考試組織方式由任課教師自行組織,教師多通過隨堂測試、布置作業、口語問答、學生合作進行小組展示等方式來驗收,形式較為自由且來源單一,學生學業壓力較小,容易出現學習投入不足的情況從而影響教學效果,而最終評價也容易流于形式。而對于閉卷考試的形式,試題也多集中測試學生對專業詞匯的掌握,對一些重要職業用語的記憶,缺少考查學生職業背景下英語運用能力的較為綜合、多元的評價體系。
3 行業英語改革方向與策略
行業英語教學的宗旨是位培養學生在職場環境下使用英語從事職場交際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工作適應性并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3]基于此,行業英語課程改革應重點思考如何培養學生職場英語交際能力,實現課堂與職場的對接,使學生素質能力與行業企業要求有效契合。
3.1 課程開發設計
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進行課程開發。深入行業企業調研,通過訪談、問卷、調查表等多種形式向企業負責人、行業專家、一線從業者、行業教師等了解市場對人才英語能力的需求,梳理分析職業崗位、工作流程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養,構建并完善課程標準。基于工作過程,將工作過程進行分解,以真實的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教、學、做結合,理實一體。做到課程開發與行業深入融合與銜接,體現職業性、操作性、開放性。在教學設計上,注重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充分利用實用高效的信息化教學平臺,把情景模擬法、問題導向法、項目教學法、小組合作法、任務教學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入行業英語課堂,并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及實訓和競賽,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
3.2 校本教材開發
在教材開發中,要基于崗位能力要求、典型工作任務、基本工作流程來進行體例編排,充分聽取行業專家建議和學習者需求。
在難度上,與高職高專學生現有英語水平銜接,避免中職化或本科化,讓學生學得會,感興趣,保護學生自信,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欲望。內容上,與學生未來工作銜接,畢業用得上,體現實用性,在形式上,采取靈活多樣的體例,根據所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用合理的授課形式,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和實訓模擬,構建立體化、系統化的行業英語教材,通過教材開發利用助力實現課程模式的革新。
目前,適合高職高專的行業英語教材并不豐富,而能切合區域行業需求、貼近學生實際的校本教材更是缺乏。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行業英語校本教材開發,從前期調研、資料收集、撰寫編輯,審校調整等一系列過程中對行業概況及基本業內知識、崗位運作流程、典型工作任務、常見工作情景等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提升課程質量。
3.3 師資隊伍培養
針對英語教師不能很好勝任行業英語教學的情況,高職高專院校應著力于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促進產學研融合。雙師型行業英語教師,除了具備教師基本素質和英語教學能力外,還應具備與講授專業相應的行業職業素質,一定程度上把行業規律和經濟常識融入教學過程,并具備行業從業人員的交往、溝通、協調、創新能力,培養教育與行業間的“兩棲跨界”能力,實現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統一。
高校應為英語教師要加強行業學習與培訓創造條件和予以鼓勵,制定教師雙師素質培養規劃,與行業企業積極建立合作,幫助教師培養崗位能力及獲取行業英語教學的第一手資料。英語教師應積極學習所教授專業的基本知識技能,進入行業企業掛職鍛煉培訓,掌握必備的行業專業知識,同時不斷夯實英語基礎,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培養“雙師”素質,以達到行業英語授課要求,最終加深對該行業英語課程的理解,優化課程設計理念,提高課程設計能力。
3.4 實訓基地建設
實訓教學基地是行業英語課程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課堂教學的語言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盡量接近真實場景的學習氛圍,而實訓基地則為學生進入仿真情境及真實工作情景提供了實踐空間。行業英語教學應充分利用校園條件,建設校內實訓基地,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與對口企業單位共同開發建設實訓基地,為學生在真實職業場景中運用所學行業英語提供真實體驗和鍛煉機會,積累崗位經驗。
3.5 評價方式改革
行業英語課程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動態評價方式。評價來源包括教師、學生本人、同學、學習軟件、網絡平臺、行業企業、實習實訓基地、用人單位等,根據學習目標及標準對學生學習過程及學習效果進行追蹤,更全面客觀多元地評估課程教學目標完成情況。由學生、教師本人和教師同行對課程、授課教師、甚至每一堂課的教學效果進行滿意度測評或給出評價建議。通過評價,在生生、師生及教師之間形成良性互動互助。
除了對學生、教師、教學效果形成評價,考評最終是為了服務學生學習,提升教學質量,根據評價結果,形成建設性反饋,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以評促改,不斷推動課程改革螺旋式上升。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39-245.
[2] 楊修平.高職行業英語課程開發的概念界定及理論依據[J].職業技術教育,2014(11):32-37.
[3] 安曉燦,閔閱.創新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內容體系——行業英語教學研究[J].中國外語,2013.3.10(2)(總第52期):79-8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23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