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研究進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農村勞動力轉移是伴隨中國城市化發展而生的必然現象,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近年來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普遍關注。本文將現有研究劃分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特點與存在問題、勞動力轉移的驅動因素、勞動力轉移的效應、轉移勞動力的管理等4個方面,通過總結已有研究的重點、難點與不足,了解與把握勞動力轉移相關研究的現狀與進展,進而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為日后開展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剩余勞動力;轉移;驅動因素;影響效應;進展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 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9.01.015
Abstract: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s a phenomenon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key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issues" as well. Thus it has drawn a wide range of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wa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including studi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surplus rural labor transfer, studies on the driving factors of labor transfer,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labor transfer and studies on the management of labor transfer. Then the focus, difficulties and inadequacies of the documentation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prospect of future research was proposed. The review would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help the researchers to explore further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surplus labor force; transfer; driving factors; influence effect; progress
農村轉移勞動力是指鄉外就業6個月以上的農村勞動力,或者雖然未發生地域性轉移,但在本鄉內到非農產業就業6個月以上的勞動力[1]。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已經成為普遍現象,而這與“三農”問題有著密切的關聯,也因此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研究人員對此展開了大量的研究[2-4]。根據研究側重點,現有研究主要可分為4個方面: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特點與存在問題、勞動力轉移的驅動因素、勞動力轉移的效應、轉移勞動力的管理等。這些研究使得研究人員得以理解與把握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般規律[5],探討轉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對勞動力轉移的趨勢與數量加以預測,從而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有效管理提供對策建議。本文從上述四個方面對現有文獻加以梳理,總結已有研究的重點、難點與不足,進而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從而有助于研究人員了解與把握勞動力轉移相關研究的現狀與進展,為開展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礎。
1 研究概述
1.1 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特點與存在問題
在農村轉移勞動力研究中,對勞動力轉移的現狀研究較為常見,學者們通過回顧勞動力的轉移現狀與發展歷程,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特征、勞動力轉移隨時間的變化規律以及區域轉移模式進行了研究與總結。梁永郭和徐儷[6]從產業、文化水平、轉移范圍、身份4個角度入手,總結出浙江省農村剩余勞動力呈現由農業轉移到非農業、處于較低的文化水平、以本省轉移為主和亦工亦農兼業比重大的特點;張蕾等[7]以杭州市蕭山區孫家村村民為研究對象,認為目前農村勞動力存在向發達城市轉移,眼界狹窄,男性比女性轉移意愿更強等特點。勞動力轉移在不同階段分別具有不同的特點,程名望和潘烜[8]指出1949—2004年勞動力轉移整體表現出周期性、轉移形式多樣性、兼業性、短期性、地域性和產業性等特征,他們根據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征進一步將研究時段劃分為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和改革開放至2004年2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相當乏力,勞動力轉移和城鎮化建設均遠遠落后于工業化進程;在第二個階段,勞動力轉移進展良好,就業結構變動和產出結構的變動基本同步,且城鎮化水平的發展快于就業結構的演進。朱敏和黃洪琳[9]重點研究了農村勞動力產業轉移和地域轉移兩方面的變化,將浙江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細分為5個階段,分別呈現出加速—停滯—擴大—減緩—加速曲折上升的趨勢。張向群和王朝暉[1]按照區域經濟水平的差異將研究區域劃分為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指出因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勞動力轉移會具備不同的特點,其中不發達地區的外出勞動力比例高于發達地區,發達地區勞動力轉移首選就地就近從事非農產業,而不發達地區勞動力傾向選擇跨區域流動。周麗萍[10]進一步指出,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傳統型轉移仍然是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就業的主體,而回流型轉移、創業型轉移、培訓型轉移將不斷增加。研究人員立足于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特點,進一步總結了轉移模式,如孫峰華[11]將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劃分為蘇南、溫州、阜陽等七種模式;李斌[12]基于典型地區的調研,根據勞動力轉移的理性程度總結其模式;李玉江和吳玉麟[13]從區域經濟差異的角度出發,分析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的地域分布。 在較短的時期內,我國農村勞動力持續大規模地轉移,因此造成了涉及社會經濟環境、政府管理以及勞動力群體等諸多方面問題。社會經濟環境方面,產業結構不合理[6]、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14]、農民工就業環境惡化[15]、流動成本偏高、資金短缺[16]阻礙了勞動力從農村到城市的轉移;此外,在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受低成本工業化和高成本城鎮化的雙重制約,農民工身份轉換通常滯后于職業轉換,農民家庭遷移往往滯后于農村勞動力轉移[17],農業人口“真正市民化”較難[18],導致回流人口數量逐漸增多。政府管理方面,農民制度保障體系的欠缺和政策扶持力度的不足[19]導致高額的房租和子女教育費用,給轉移的勞動力帶來了沉重的重擔。勞動力群體的問題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勞動力自身的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農村勞動力結構的老齡化程度日趨嚴重[20];農村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和較低的勞動力素質[14],嚴重地限制了勞動力就業的空間;與此同時,勞動力大規模自發而盲目地涌入城市[1],給城市管理帶來負擔,也容易影響當地的社會治安。二是勞動力產生的影響問題,農村勞動力兼業比重較大、轉移范圍受限的特性既不利于轉出地土地的經營流轉,更不利于轉入地經驗和技術的長遠發展[6]。
1.2 勞動力轉移的驅動力因素
在勞動力轉移的驅動因素研究中,國外有不少較為成熟的經典模型,如劉易斯的二元經濟論、拉尼斯-費景漢模式、喬根森模式以及托達羅人口流動模型,這些模型對推進發展中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機制進行了闡釋,其中推拉模型的應用最為廣泛。英國學者雷文斯坦(Ravenstein E G)最早對人口遷移開展研究;赫伯爾(Iterberle R)在1938年指出人口遷移是由一系列“力”引起的,一部分為推力,另一部分為拉力;首先將之概括為理論的是博格巴格內(Bagne),他認為人口流動取決于生活條件是否能得以改善;1966年美國學者Lee[21]提出了系統的推拉理論,他認為推力是消極因素,促使移民離開原居住地,而拉力是積極因素,吸引移民遷入新的居住地。
國內研究往往以這些模型為基礎,立足于我國國情,對勞動力轉移的驅動力進行探討。不少研究人員都從推拉模型著手來研究勞動力轉移的驅動力因素,一些學者將輸出地特征視為推力,輸入地特征視為拉力。輸出地特征包括地理環境、交通和通訊等的發達程度、當地非農工作機會的多少等;輸入地特征包括移民網絡、工作機會的獲得、失業狀況以及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能力等[22]。除了按照地區來劃分推拉力因素之外,學者們還從社會經濟、政府管理和勞動力群體自身等方面進行因素的分析,如王蘭[23]提出轉移的推力主要包括轉移收入差異激勵、資源短缺和環境壓力三個方面;而拉力主要包括產業政策導向和社會政策導向兩個方面,產業政策鼓勵引導農業勞動力向城市工業轉移,以滿足勞動密集企業更大的發展規模,而社會政策考量如何縮小即有不斷擴大的城鄉收入差距。景普秋和陳甬軍[24]不僅分析了我國勞動力轉移的拉力與推力,還在分析框架中添加了轉移過程中的摩擦力,他們認為摩擦力包含個體因素和總體因素,其中個體因素偏向微觀,包括轉移成本、心理成本等;總體因素偏向宏觀,包括農業、農村剩余勞動力供求總量、供求結構的失衡,以及在轉移過程中遭遇到的制度性、政策性、觀念、地域性等摩擦力。李浩[25]的分析視角則有所不同,他從勞動力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兩個方面進行探究,指出外在動力來自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移,內在動力來自農民工群體自身的分化。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研究人員[9,26-27]會采用數據模型來進一步分析這些驅動因素對勞動力轉移的定量影響。
1.3 勞動力轉移的效應
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會對經濟社會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這也是研究人員關注的重點,其效應包括為正向和負向兩個方面。農村轉移勞動力對社會經濟的正向效應,可以從移入地和移出地兩個方面加以探討。轉移勞動力對移入地的積極影響表現為向城市提供廉價勞動力、刺激城市商業活動、推動城市第三產業發展以及加速城市化建設進程等諸多方面;對移出地的積極影響表現為推動農村經濟的增長、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率和生產效率、縮小城鄉收入差異、創造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素質和整合農村資源等方面。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國民經濟的助推作用得到了國內眾多學者的一致認同,胡兵等[28]指出改革開放后,包含農業勞動力轉移在內的城鄉二元結構轉換實現了資源再配置,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17.26%。張廣婷等[29]認為1997—2008年中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對勞動生產率提高和GDP增長的貢獻分別達到了16.33%和1.72%。而張勇[30]提出,農業勞動力轉移是城市經濟增長、社會繁榮和就業率提高的重要源泉。譚婷婷[31]從勞動力再配置的角度著手,指出隨著勞動力在部門間的轉移,對生產要素進行了重新配置,從而提高要素利用率;與此同時,勞動力的流動能實現產出的規模經濟,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劉秀梅和田維明[32]和蒲艷萍和吳永球[33]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加以論證,指出勞動力在部門間的流動能改善農村勞動力邊際生產率,縮小產業間的勞動收入差異,從而縮小城鄉收入差異,促進經濟增長。萬曉萌[34]從空間溢出的視角開展研究,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能直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還可以通過空間溢出效應間接影響“相鄰”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對于改善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具有顯著作用。武國定等[35]綜合分析了勞動力轉移的配置效應、節本效應、聚集效應和提升效應,判斷現階段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不僅會促進農民收入提高,為農業發展和農民消費提供資金,促進耕地資源合理配置,還會較大幅度地降低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生產成本,創造就業機會,促進GDP增長,加速城市化進程。劉甲朋等[16]指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促進了農村地區農民的觀念變革,甚至引發了農村地區基層領導結構的變化。
農村轉移勞動力對社會經濟的負向效應,也可以分為移入地和移出地2個方面。對移入地的影響體現在加重中國及地區經濟發展負擔、嚴重加劇城市基礎設施的壓力、造成城市環境污染、破壞社會治安、對城市管理體系形成沖擊等多方面;對移出地的影響體現在產生負反饋效應、農業勞動力整體素質下降影響農村基層組織的發育以及激發農村養老問題等方面。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勞動力轉移拉動經濟增長模式下過速、過量的勞動力轉移致使農業發展受損,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產生負擔[36],如我國大規模勞動力轉移使經濟收斂性質呈現先發散后收斂的變化[37]。易瑩瑩和凌迎兵[38]以重慶市為研究區域,指出勞動力流動對重慶經濟增長的效應只存在“弱正效應”,物質資本、本地勞動力和流出勞動力在促進重慶經濟增長的同時,勞動力的流入卻對重慶經濟發展產生顯著的負面作用。陳浩[39]指出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帶來了工商、稅務、勞動就業和計劃生育等多方面的問題。當農村勞動力轉移造成流出地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短缺、勞動力流出地的農地荒廢,抬升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成本,使農村勞動力投入產出效率下降時,稱為勞動力轉移的負反饋效應[40]。張以順和崔成富[41]重點研究了農業勞動力轉移趨勢下的農村養老問題,他們認為勞動力的大量轉出會打破傳統的家庭結構、削弱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導致贍養老人的家庭觀念逐漸淡漠。 1.4 勞動力轉移的管理
針對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研究人員也提出了一系列對策。立足于政府管理職能的舉措包括修訂和建立各類相關政策以及從城鄉統籌發展角度來規劃國家發展戰略。在產業政策方面,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二、三產業[6],提高第三產業的就業容量[42];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43],破解所需資金瓶頸問題[5],鼓勵農民自主創業[6]。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建立統一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戶籍制度,調整住房制度[15],提高保障水平[5]。在統籌規劃方面,重點改善城鎮化城鄉統籌質量[44],并優化就業環境;加強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互動[1],從以往通過發展工業化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轉變為重點推進城鎮化解決農村人口市民化,以此為國家發展戰略的調整創造條件[17]。最后在制度創新方面,要與時俱進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制度改革。從農民的個人視角出發,在自發性方面,要轉變其落后的就業觀念,提高自身的就業積極性[19]。就能動性而言,第一要加強自身的勞動力素質,掌握專業技能[6];第二要提高組織化程度,減少盲目自發的行為,最大限度發揮勞動力集聚所帶來的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1]。
為了對勞動力轉移進行更好的管理,學者們對未來勞動力轉移的規模與趨勢做出了預測,但是他們的觀點存在分歧。有的學者認為勞動力轉移很快將呈現遞減趨勢,出現勞動力短缺問題。如徐曉華等[43]預測勞動力轉移規模將在2015年達到峰值,之后將逐年遞減,并于2018年出現“劉易斯拐點”,即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供給的不足。有的學者指出勞動力轉移仍將保持一定規模并持續一段時間。如何建新[45]指出2010—2020年,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仍將保持逐年增長的趨勢,至2020年將達到26 707.26萬,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有的學者提出近期未來將出現勞動力轉移資源配置的契機,如王國霞[46]用城鄉人口比重預測法推斷出2000—2020年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將大致保持每年1 800萬左右的水平,2010—2020年將成為農村勞動力作為稀缺資源進行公平配置的最佳時期??偟膩碚f,中國未來的勞動力轉移形勢嚴峻,政府及各部門可采取調整農業內部的就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增加鄉鎮企業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建立面向全國的統一勞動力市場,重視農業勞動力轉移中的非正規就業以及大力開拓國際勞務市場、拓展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新空間等措施來積極推進農業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與科學配置[47]。
2 研究特點
2.1 研究尺度與數據來源
總體而言,國內關于勞動力轉移的研究以全國及省域尺度居多,如李迅雷等[36]以全國為研究對象得出中國勞動力轉移正趨于均衡,發達地區勞動力比重大、欠發達地區勞動力比重小,勞動力從欠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的結論。發達地區的研究多以浙江省為研究區域,如高慧和王桂新[48]研究了浙江省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發展的關聯,譚亭亭[31]探究了浙江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再配置效應,顧益康等[49]對浙江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前景做出了預測;而欠發達地區的研究大多以河南省為研究區域來開展實證分析,如楊鈞[50]分析了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途徑,熊軍紅[51]研究了河南省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及出路。
研究所用數據一般可分為兩類:統計數據和問卷/訪談數據。其中統計數據使用較多,一般直接采用來自歷年統計年鑒、數據公報、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的官方數據,如李菁和向玲[52]利用統計數據研究了我國財政農業支出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動態效應。而在問卷/訪談數據方面,學者們往往會采用問卷調查或問卷訪談兩者結合的方式,如張蕾等[7]對杭州市蕭山區孫家弄村村民發放問卷,以研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決策及影響因素,全村共有17個村民小組,共836戶家庭,人口累計2 768人,該地區的剩余勞動力所占比例較高,近三成的勞動力屬于剩余勞動力;又如左晶和黃璐璐[53]運用問卷和訪談兩者結合的方式對河南項莊村80余戶村民的勞動力流動狀況進行了調研,調查發現,約400人中有常住人口240多人,其中近200人是留守婦女、兒童及老人,近80%勞動力流動到其他地區,從而以此為基礎分析了當地勞動力流動的特點、原因和勞動力流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2 研究方法
勞動力轉移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兩類。在驅動力研究和效應研究中,定量方法較為常見,如唐美麗等[26]以福建省為研究對象建立了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模型來分析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素,張廣婷測算了中國勞動力轉移對GDP的貢獻。此外,基于管理目的的預測研究中,定量方法的應用也較為普遍,如齊國友等[47]預測了2004—2020年中國農村農業剩余勞動力數量。
在驅動力研究和效應研究中,最常用的定量方法是多元回歸分析,如王國剛等[27]利用第二三產業產值、城鎮私營和個體從業人員數、非農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工業企業數、城鎮職工平均工資等5個因子建立了勞動力轉移數量和勞動力轉移強度兩個回歸模型。依據因子的進入方式,回歸分析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因子直接進入模型,如賴作蓮和王征兵[54]選取非農就業比重、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和城鎮化率三個指標代入多元回歸模型分析城鎮化對勞動力產業轉移效應,采用城鎮就業比重與城鎮化率兩個因子就城鎮化對勞動力空間轉移效應進行回歸分析,選用人口城鎮化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非農業生產收入三個指標因子進行城鎮化發展對已轉移勞動力的收入效應分析,宋淑麗和齊偉娜[55]的研究也與之類似。另一類是先因素后因子進入模型,如朱敏和黃洪琳[9]首先進行主成分分析,將影響勞動力轉移的因素分為農業排斥力因素、非農化和城市的吸納力因素以及轉移過程中的摩擦力因素三類,再根據指標在不同主成分線性組合中的系數以及不同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再將指標因子代入回歸模型進行運算分析。 總體而言,研究人員在建立多元回歸模型時,最常用的是非農就業比重和人口城鎮化率兩個因子,如朱敏和黃洪琳[9]將其作為非農化和城市的吸納力因素下的自變量指標,賴作蓮和王征兵[54]選取兩者進行了城鎮化對勞動力產業轉移的效應分析。除此之外,學者們還普遍考慮了摩擦力因素,如彭榮勝和覃成林[42]認為影響農村勞動力和人口轉移的因素就包括制度因素,制度因素以市場化分配資源比重、市場化指數、非國有化率和勞動力自由流動度作為測定指標進入模型;朱敏和黃洪琳[9]將轉移過程的摩擦力因素作為建立模型的自變量之一,包含轉移成本、心理成本、從業人員素質等屬于微觀層面的個體因素,以及制度、政策、觀念等總體因素。
3 研究難點
轉移勞動力人口的數量測算是勞動力轉移管理研究的基礎,也是研究的難點。研究人員往往會采用多種方法來進行估算,這些方法包括基于定義的方法、生產函數法、農業技術需求法、綜合法等?;诙x的方法是指研究人員從轉移勞動力的定義與內涵出發來構建公式,如陸學藝[56]將農村勞動力轉移總量估算為地域轉移與職業轉移的總和,其中由農村進入城市的轉移勞動力為城鎮從業人數與城鎮職工人數之差,農村中非農勞動力數量為鄉村從業人員數與農業就業人數之差。生產函數法,如王紅玲[57]從C-D生產函數著手,分析農業生產總量達到最大時,各生產要素(僅指勞動力與耕地)按最優配置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從而推算出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農業技術法是根據中國22種農業生產活動中的技術和成本參數估計了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然后再用統計年鑒中的勞動力數量,從而推算出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如蔣江林[58]就借鑒此方法通過土地對勞動力的實際需求減去理論需求而測算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徐曉華等[43]也對農業人均勞動生產率與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進行比較,當農業人均勞動生產率低于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時,就認為存在農業剩余勞動力,之后假設農業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乘以社會勞動力數量為實際產生效益的勞動力數量,將農業從業人員數量減去實際產生效益的勞動力數量即為農業剩余勞動力數量。有些研究學者綜合運用多種勞動力轉移人口估算方法,以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如胡景北[59]統籌考量了不同研究人員提出的方法[33,56,60-62],對1953—2012年中國農業勞動力轉移數據進行了標準化研究;李迅雷等[36]也采用了這一思路[45,56,63-64],分析并測算了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存量。其他方法如城鄉預期收入差異法[65]、國際標準模型法[66]、耕地勞動比例法[67]和有效工時法[68]也都被國內學者采納運用。
4 不足與展望
4.1 已有文獻的研究尺度和研究區域都有所偏重
大量文獻的研究尺度主要集中在國家及省域層面,市域及以下中小尺度的研究較少,研究結論側重宏觀視角,影響了它們在中觀與微觀層面的指導性;實證研究中發達地區如浙江省、欠發達地區如河南省是重點研究區域,研究開展得較為充分,雖然浙江與河南兩省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面都具有典型代表性,但其他地區的實證研究也很重要,研究區域的單一化會影響研究結論的外推性。
4.2 研究內容方面存在薄弱環節
其一是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工業化的關聯研究不夠深入。研究人員從理論和實證方面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之間的關聯開展了大量研究,如賴作蓮和王征兵[54]、李秀霞和溫欣欣[69],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作為相伴而生的過程,現有文獻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工業化的關聯研究往往較為淺顯,對于工業化的分析通常僅局限于三產結構的調整,更缺乏對二者互動關系的深入思考。其二是在勞動力轉移的驅動因素和效應研究中較少涉及循環機制研究,以勞動力轉移的驅動因素研究為例,城市化水平通常被視為勞動力轉移的主要驅動力,但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也會對城市化水平產生影響,進一步推動城市化水平的發展。雖然轉移勞動力與其驅動因素、轉移勞動力及其效應之間的循環因果關系在理論上已有充分論證,實證研究仍然注重二者的單向作用,對雙向作用關注不足。
4.3 已有研究的現勢性不足,對宏觀和中觀層面社會經濟變動的敏感性較低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目前我國社會特征已經由鄉村中國轉變為城市中國,卻很少有研究人員對與之相應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變遷特點和地域分布開展研究。此外,近年來為了推動城鎮體系的良性發展,一些特大城市開始控制人口的增長,而二三線城市則以各種優惠政策吸引人才,由此產生的政策變化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亦應引起研究人員的關注。
因此,基于上述不足,本文對未來勞動力轉移的相關研究提出以下三點展望:一是拓展研究區域,除了傳統的研究區域之外,對其他地區也應進一步開展實證研究,增強研究結論的普適性和外推性;二是在研究內容方面,需要重視工業化與勞動力轉移的互動關系和轉移勞動力驅動因素與效應的雙向作用,此外農村勞動力留守人員問題、勞動力回流現象也值得關注;三是增強研究的時效性,研究人員開展研究時要貼近當前的政策形勢,對于政策的變化要具備敏感性,有預見性地分析這些變化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更好地為勞動力轉移管理服務。
參考文獻:
[1]張向群,王朝暉.浙江農村勞動力轉移特點及啟示[J].工業技術經濟,2006,25(10):5-8.
[2]蓋慶恩,朱喜,史清華.勞動力轉移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J].經濟學(季刊),2014,13(3):1147-1170.
[3]李亦楠,邱紅.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研究[J].人口學刊,2014,36(6):75-80.
[4]李娟,葛慧珍.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業展望,2014,10(8):26-31.
[5]呂文靜.論我國新型城鎮化、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民工市民化的困境與政策保障[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35(1):57-61. [6]梁永郭,徐儷.浙江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分析[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0,24(3):100-102.
[7]張蕾,遠方,王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決策及影響因素研究——以杭州市蕭山區孫家弄村為例[J].人力資源管理,2017(12):103-105.
[8]程名望,潘烜.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歷史回顧與特點分析[J].社會科學戰線,2008(3):88-94.
[9]朱敏,黃洪琳.浙江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流量、存量及動力機制實證[J].統計科學與實踐,2009(3):26-28.
[10]周麗萍.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征與趨勢[J].江蘇社會科學,2013(1):43-49.
[11]孫峰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J].地理科學進展,1999,18(2):111-117.
[12]李斌.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3):89-92.
[13]李玉江,吳玉麟.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動力及區域類型研究[J].人口研究,1999(4):65-72.
[14]李堃.遼寧省戶籍制度改革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J].納稅,2018(3):253.
[15]賈美琴.穆村鎮勞動力轉移的原因和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4):140-141.
[16]劉甲朋,尹興寬,楊兵杰.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討論綜述[J].人口與經濟,2004(1):32-36.
[17]“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課題組,張紅宇.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戰略抉擇和政策思路[J].中國農村經濟,2011(6):4-14.
[18]李麗華,唐增.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及其影響的研究綜述[J].草業學報,2013,22(2):300-306.
[19]張玉鵬.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問題探析[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8(1):34-37.
[20]楊祥祿,侍慧宇,李華.農村人口結構特點與推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研究——以四川省為例[J].農村經濟,2012(4):99-103.
[21]LEE E S. A theory of migration[J]. Demography,1966,3(1):47-57.
[22]胡楓.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研究:一個文獻綜述[J].浙江社會科學,2007(1):207-212.
[23]王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動力機制分析及其優化[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4):8-12.
[24]景普秋,陳甬軍.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機制研究[J].東南學術,2004(4):37-44.
[25]李浩.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就業的趨勢、動力機制及其內生化路徑[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8(6):97-100.
[26]唐美麗,李圣林,陳秋華,等.福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影響因素及轉移趨勢——基于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模型[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2,42(18):63-68.
[27]王國剛,劉彥隨,劉玉.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響應機理與調控——以東部沿海地區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3(1):1-9.
[28]胡兵,賴景生,胡寶娣.二元結構、勞動力轉移與經濟增長[J].財經問題研究,2005(7):9-13.
[29]張廣婷,江靜,陳勇.中國勞動力轉移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10):15-23.
[30]張勇.農業勞動力轉移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J].經濟評論,2009(1):42-47.
[31]譚亭亭.浙江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再配置效應[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1):20-27.
[32]劉秀梅,田維明.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J].管理世界,2005(1):91-95.
[33]蒲艷萍,吳永球.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與勞動力轉移[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22(9):19-29.
[34]萬曉萌.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空間計量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38(3):22-31.
[35]武國定,方齊云,李思杰.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效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6(4):63-70.
[36]李迅雷,周洪榮,朱蕾.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效應及潛力測算[J].財經研究,2014,40(6):121-131.
[37]沈坤榮,唐文健.大規模勞動力轉移條件下的經濟收斂性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6(5):46-57.
[38]易瑩瑩,凌迎兵.勞動力流動對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效應的影響——以重慶市為例[J].經濟問題探索,2015(8):61-67.
[39]陳浩.中國農村勞動力外流與農村發展[J].人口研究,1996,20(4):1-11.
[40]周宇飛.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負反饋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0(1):11-12.
[41]張以順,崔成富.農村勞動力流動對養老問題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5(3):87-90.
[42]彭榮勝,覃成林.發展中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第三產業發展與城市化關系分析——以河南省為例[J].人文地理,2007,22(3):42-46. [43]徐曉華,朱振,蘇偉峰.2014—2030年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趨勢預測與管理[J].管理評論,2018(1):221-229.
[44]游和遠.城鎮化特征對農地轉出戶非農就業的影響與路徑選擇[C]//呼和浩特:中國土地科學論壇,2014.
[45]何建新.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測算及未來趨勢預測[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版),2013,41(4):19-22.
[46]王國霞.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估算與轉移規模預測[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0(4):19-24.
[47]齊國友,周愛萍,曾賽星.2004—2020年中國農村農業剩余勞動力預測及對策[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5,36(5):675-680.
[48]高慧,王桂新.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發展研究——以浙江省柯橋、柳市兩鎮為例[J].西北人口,2005(1):40-43.
[49]顧益康,黃祖輝,林堅,等.浙江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前景預測和戰略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1994(3):8-13.
[50]楊鈞.擴大內需背景下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途徑分析[J].農業經濟,2013(2):39-41.
[51]熊軍紅.河南省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及出路[J].決策探索,2006(12):19-20.
[52]李菁,向玲.財政農業支出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動態效應研究:1978—2011年[J].經濟問題探索,2013(2):32-37.
[53]左晶,黃璐璐.農村勞動力流動狀況調研——基于河南省周口市川匯區許灣鄉項莊村勞動力流動情況的調研[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7,25(7):32-35.
[54]賴作蓮,王征兵.陜西城鎮化發展對勞動力轉移的效應分析[J].商業研究,2008(8):44-46.
[55]宋淑麗,齊偉娜.基于多元線性回歸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4(4):104-110.
[56]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13.
[57]王紅玲.關于農業剩余勞動力數量的估計方法與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1998(4):52-55.
[58]蔣江林.基于產業升級的浙江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研究[J].現代商業,2016(7):182-185.
[59]胡景北.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定量指標與標準數據計算方法[J].經濟評論,2015(2):41-51.
[60]韓明希,張忠任,王榮.論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合理度[J].當代經濟研究,1996(2):7-18.
[61]李勛來,李國平.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型及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05,31(6):78-85.
[62]黎德福.二元經濟條件下中國的菲利普斯曲線和奧肯法則[J].世界經濟,2005(8):51-59.
[63]武治國.轉軌中的中國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業勞動力轉移關系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
[64]黃國華.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鄉收入差距的因應——來自全國29個省市的經驗數據[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2):71-77.
[65]劉煥喜,郭猶煥.農村勞動力流動投資的成本分析——兼與農業投資比較[J].中國農村觀察,1998(2):34-38.
[66]H·錢納里.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
[67]胡鞍鋼.中國就業狀況分析[J].管理世界,1997(3):36-54.
[68]何景熙.不充分就業及其社會影響——成都平原及周邊地區農村勞動力利用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1999(2):34-50.
[69]李秀霞,溫欣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協調發展實證研究[J].人口學刊,2010(1):57-61.
收稿日期:2018-06-13
基金項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16YJAZH067)
作者簡介:徐夢潔(1973—),女,江西宜春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316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