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尋訪“詩圣”的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本刊編輯部

  成都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輝煌的古蜀文明和影響深遠的地域文化。成都不僅在古蜀文化時期擁有高度發達的文明形態,它的文化發展也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水平。唐代的成都還是當時的詩歌文化重心。唐代最有名的兩個詩人都跟成都有關,一個是從蜀地出走的詩人李白,一個是從河南入川的詩人杜甫。一個出去,一個進來,把成都文化的魅力表現得淋漓盡致。杜甫在成都一共寫過240多首詩歌,其中大部分是贊揚成都的和諧與美好,比如“兩個黃鸝鳴翠柳”、“花重錦官城”等,都是真情流露、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
  
  精彩摘錄:
  杜甫草堂:與詩圣面對面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鞏縣(今鞏義市)。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坑H友的幫助,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草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在這里,詩人先后居住了將近4年,所作詩歌流傳至今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遠離戰亂頻繁的中原,草堂又地處郊野,因此詩人的生活比較安定,心緒也較為寧靜,這就使他在草堂的詩歌創作大都具有田園風味,如《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戰亂的時局把他卷入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使他真實而深刻地接觸和認識了當時的種種社會景象。他憂國憂民,揮毫賦詩,直抒情懷。流傳至今的1450多首詩歌,思想與藝術造詣極高,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后世譽為“詩史”。
  成都杜甫草堂現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圣地。杜甫離開成都后,草堂便傾毀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至宋代又重建,并繪杜甫像于壁間,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屢興屢廢,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年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布局。1952年,杜甫草堂又經全面整修,正式對外開放,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
  草堂總面積有240多畝,其建筑為清代風格,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回廊與其他附屬建筑,期間有流水縈回,小橋相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這座草堂已成為成都市的著名景觀。1997年2月,政府撥出???,借鑒川西民居的特點,重建了杜甫的茅屋。茅屋位于碑亭北面,占地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40平方米,主體建筑5開間,4座配房,竹條夾墻,裹以黃泥,屋頂系茅草遮苫,再輔以竹籬、菜園、藥圃,使整個建筑古樸中透露出濃濃的文化色彩。游人漫步其中,既可發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悅目清心的樂趣。
  草堂博物館工部祠中杜甫塑像兩側,是陸游和黃庭堅的塑像,很典型地體現了杜甫對中國詩壇的深遠影響。陸、黃都是宋代著名詩人,他們陪襯于此,有兩個共同因素:都像杜甫一樣在蜀中流徙較長時間;在弘揚杜甫詩學精神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如今,當年“背郭堂成蔭白茅”的草堂一改“籠竹和煙滴露梢”的清雅,也看不到“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的情趣。但是,作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草堂博物館,人們敬重“詩圣”的情懷在這里凝聚起來,形成中國儒家文化中獨具風格的一處亮點。人們來此顯然不是為了欣賞“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的場景,而是為了緬懷和紀念這位大師,感受他的精神力量。
  
  責編/鄺平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0740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