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中對職業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宮海燕
職業道德,是人們在職業活動中所遵守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伴隨人類分工的深化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高度社會化的角色道德。職業道德不僅是整個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一個最具代表性和起關鍵作用的社會道德層面。因此,職業道德教育是現代社會整體道德建設的突破口。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更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結合學校的職業指導和就業推薦工作,本文試對高等職業學校職業道德教育談一些自己的思考。
職業教育 職業道德 思考
一、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高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要求實施職業道德教育
教學的一切措施,都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體現了國家和時代的要求,決定了教學的方向、內容、手段和方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高等職業學校的教學培養目標是根據學生的專業選擇,以職業資格為導向,對學生進行職業定向培養,使學生成為能直接從事某一職業的人才。高等職業學校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發展學生的職業能力。為了達到這一育人目標,各職業學校都要把以“樂業、勤業、敬業”為中心的職業道德教育作為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門主課。通過教育使學生自覺提高職業意識,遵守職業規范。
2.高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現狀特征要求必須對他們進行職業道德教育
首先,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社會氛圍等眾所周知的原因,學生從小被嬌生慣養,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缺乏關心、體貼,吃不起苦,經不起挫折。相當一部分學生有著一些不良習慣和各種各樣的行為缺欠,這些都給學校教育工作帶來不少負面影響和困難。所以,職業學校更需要德育、思政掛帥,學校不但要教給學生理論知識和動手能力,讓他們有一技之長,更要對他們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人生價值觀教育,讓學生學會怎樣做人,使他們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其次,高職學生生源有兩類,一類是高中畢業生,他們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自己高考失利而沮喪,帶著一些盲目和幾分無奈填報了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選了專業,但基本上不是本人志愿,而是家長的意愿。另一類是三校生,盡管他們是中職學生中的佼佼者,但由于原來學習基礎較差,又缺乏自信,在高職的學習中較為艱難。這些學生普遍不了解自己就讀的專業要學些什么,甚至也不太關心畢業以后出去做什么工作,從小到大,他們都在較優裕的環境中成長,還沒有考慮到就業和生存這些問題。對學生的這些特征,學校必須從學生入校之初就開展針對性的教育,讓他們盡快地了解學校,了解專業,認識職業,進行職業理想與職業道德教育。
二、對如何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課程的教學,有其自身的特殊規律。以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為依據,職業道德教育的操作過程應該有三個層面:職業道德的認知教育;職業道德行為的訓練與實踐的落實;職業道德情操的陶冶。體驗、實踐、熏陶,是職業道德教育的要旨。
1.認知與體驗相結合:課堂教學要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體驗
目前,高等職業學校都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知識》課程。其中第六章節對職業道德教育進行了闡述。作為認知教育,對學生采用課堂灌輸是必要的,它能使學生比較迅速有效地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較多的信息,了解職業道德的基本知識。但是,單憑一本書一個章節,采取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為中心的職業道德灌輸,是難以提高學生職業道德水平的。亞里士多德說過,青年人學習道德和善的課程之所以效果不佳,是由于“他們對生活尚無實踐經驗,而道德卻是來自生活經驗并說明生活經驗”?;趯Α绑w驗是道德教育本體”命題的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不能一味地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育方法,應該盡可能地讓學生通過實例感受和體驗。
2.行為訓練與實踐:實訓實習課是職業道德教育的主陣地
職業教育應與行業要求緊密結合,強化實訓,實習,所以,高等職業學校都有很多實訓實習課程。一般而言,學科教學包括實訓實習課教學,都應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但本人認為實訓實習課不應該僅僅是“滲透”,而應該是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因為,道德行為不在“知”而貴在“行”,職業道德教育也唯有經過實踐才能產生其價值與效益。學生參加實訓實習,不僅是將學到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綜合運用的過程,更是將職業道德認知轉化為職業道德行為和職業道德習慣的內化過程。在實訓實習基地,學生要遵守的不僅僅是學校的紀律,更多的是實際崗位的規章制度。
2.情操熏陶:挖掘和開發職業道德隱性教育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品德的形成同其他心理品質的形成一樣,決不能被老師像牛奶一樣倒進學生的腦袋里。品行的形成更是無意識的,是內隱習慣的形成過程。品德的基本心理結構實際上是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為這四種因素所構成,所以,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僅體現在“知”上,更體現在“情、意、行”上,要增加職業道德教育的時效性,除了要對學生進行認知教育、行為訓練外,還必須注重陶冶學生的情操,挖掘和開發利用學校隱性教育資源。
隱性教育除師德育人,還有一個重要領域是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學校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包括物質文化(校園布局、教學設施、環境綠化等)、制度文化(規章制度、規范條例等)和精神文化(課余活動、校內輿論、人際關系等)。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只要我們有意識地去挖掘和開發利用校園文化這一隱性教育資源,終將會對學生產生內隱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雖不是立竿見影,但卻是穩定漸進的。我們要相信,優化的校園文化必然會結出人才碩果。
4.社會實踐:職業道德教育要走出學校
職業道德原則和規范都是從實踐中來,在實踐中完善的。實踐出真知,實踐更能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職業道德教育要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要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讓他們在社會這個真正的大課堂經受鍛煉。
對高職學生來說,由于學校生活相對單一,缺乏社會實踐往往造成他們走上工作崗位的不適應,所以,學校要為學生多創造接觸社會、接觸企業的機會,多讓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或到企業實習,讓學生了解企業文化、服務宗旨、企業理念,使學生近距離體驗企業的運作,看看社會上的人是怎樣溝通的。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學生逐漸懂得在職業活動中應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學習處理好職業活動的各種關系,順利完成由“學校人”向“職業人”的角色轉換,縮短適應期。
社會實踐的內容是很廣泛的,例如,高職學生的暑期產學合作,既有專業針對性強的直接去專業對口的企業實習,也有非專業性的公益勞動、社區服務、校內勤工儉學,等等。通過這些實踐來開闊學生的眼界,鍛煉他們的才干,使學生親身體驗、感悟職業道德的要求及其重要性。經驗證明,堅持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學、做”統一,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提高對職業道德的認同,增強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
總之,職業道德教育要以學生為本,突出專業;在教育方法上,要以實踐活動為主,最大限度地體現實踐性;要讓學生在體驗中接受熏陶,從內心深處接受教育。對于高等職業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一定要作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勞動者。
參考文獻:
[1]劉鑒.關于道德的思考[J].寶雞社會科學, 2001,(03).
[2]西南科技大學課題組,費文曉.人的全面發展與道德建設[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3,(03).
[3]李玉冰.青少年道德教育要從“人格化培養”抓起[J].寶雞社會科學,2002,(01) .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08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