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覃海逢 何衛東
[摘要] 目前廣西的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但仍面臨著各種困擾,存在不少缺陷和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就對廣西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就促進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等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 發展現狀 問題與對策
一、廣西高等職業教育現狀
“十一五”時期是廣西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廣西經濟總量不斷壯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0%左右,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國水平。廣西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廣西高等職業教育跨越式的發展,事業規模已成為廣西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1.高職院校數量增多
廣西共有高校72所,其中高職院校39所(民辦9所);高職高專專業已經達到1300多個,重點發展了一批基礎較好、發展潛力大、社會急需的學科專業。
2.招生數量和在校生數量增長迅速
2006~2008年廣西高職教育發展迅速,招生規模由2006年的7.7萬人發展到2008的近10萬人。在校生從2006年的20萬人增長到2008年的268367人,占全區高等學校在校生的55.4%。
這三年來,廣西高職畢業生人數和就業率在逐年提高,尤其是2007統計的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75%,比2002年同期增長35%,略高于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有一定理論基礎、又有較強動手能力的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巨大。
二、廣西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經歷了不斷的充實和發展之后,廣西高等職業教育已有了一定的成果。盡管如此,高職教育在廣西發展的歷史還不長,從整體教育發展格局看,當前高職教育在發展中還面臨一些問題。
1.部分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不夠清晰,目標定位不夠準確
不能正確處理好外延擴展與內涵建設,擺正規模、質量、效益關系缺乏力度。不能真正以教學為中心,堅持以質量為核心,未能使高職院校真正成為創造先進生產力的重要動力源。
2.高職院校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和方法不能滿足社會需要
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專業和課程設置不合理,缺乏職業性特色;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缺乏實訓基地,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足夠的動手能力,與社會需求脫節。
3.師資力量不足,缺乏適合高職高專教育特點的“雙師型”教師
廣西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總體上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教師培養乏力,雙師型欠缺,未形成專兼職實力隊伍,嚴重影響高職教學質量的提高。
4.目前高職院校實施的一些制度嚴重制約著高職高專的發展
如現行的招生考試制度,不利于高職生源質量的提高;教師人才入聘制度,造成特定專業教師入編難等。
5.不完善的經費投入保障體制制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
高職教育的資金投入渠道單一,政府政策和教育投入往往偏向于普通教育,沒有給高職教育足夠的重視,從而造成高職院校辦學經費嚴重短缺,直接影響了職業教育質量。
6.校企關系松散
學校與企業的關系松散,致使畢業生實習效果欠佳,嚴重影響職業教育本質與畢業生就業。
三、廣西高職教育健康發展的策略
1.加大宣傳力度
學校要使社會能逐步摒棄鄙視職業教育,端正人們對高職教育的態度。在全社會營造重視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引導青少年正確選擇就學、就業志向。
2.繼續完善有關政策法規,給予高職發展獨特的政策支持
有關部門不要對高職院校統得過多、管得過死,擴大高職院校辦學自主權,增強學校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活力。高職教育在廣西是一種新型的起步較晚的高等教育類型,困難多,阻力大,它需要社會各界廣泛的了解、關心和幫助,更需要政府給予大力的扶持,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強對高等職業學校辦學的指導、監督和服務。
3.加大對高職院校的經費投入
穩定的經費投入是學校正常、良性發展的基本保障。政府應采取傾斜政策,依法增加對高等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投入,建立多渠道籌措高職教育經費的投入機制。合理地把資金用于教學設備、實訓實習基地的改善和建設以及圖書資料的購置,保證高職教育的規模、效益、質量。
4.突出抓好重點學校建設,發揮典型示范作用
重點建設好一所或幾所綜合性或行業性的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師資培養、教材建設、實訓基地建設、教育研究等各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5.調整專業結構,增設特色專業
高職院校專業的設置一要瞄準跟蹤和緊緊抓住廣西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環北部灣經濟圈、發展東盟國際貿易的目標,根據各行各業人才市場需要,調整設置與當地優勢特色產業緊密結合的專業。
6.改革高職教育教學,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和較強的技術實踐能力與實際操作或管理能力的高級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的教學內容應以行業為指導,以實踐性、應用性內容為主,以滿足高新技術產業開展需求為基點,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
7.加強高職師資隊伍,特別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采取引進、培養、培訓等措施不斷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對現有教師進行培訓,組織教師深入一線親身體會,安排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鼓勵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到職業院校專兼職任教。同時對專項教師應該給予優厚待遇,改進和完善職業院校教師職稱制度,建立職業院校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系列和評審制度。
8.加強校內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學校可采取更新教學儀器設備,拓展校際之間、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實行設備自備和借用相結合、學校間資源共享等多種渠道和方法,合理配置、優化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改善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設施的條件,拓展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從而產生綜合教育優勢,體現辦學的綜合性、先進性和靈活性。
9.適應地區經濟發展,加強校企合作
教育部門要與人事、勞動等有關部門協調,引導企業走出不辦教育的誤區,讓企業充分認識到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是一種投資,而不是一種消費,使企業主動地參與產學合作教育,擔負起培養人的責任。高職院校也必須加強內涵建設,通過開展扎實有效的教學改革、教科研工作。逐步提升學校為企業服務的能力。與企業實現“零距離接觸”,造就產學合作的“市場”,將企業的“熱點”與高職院校的“熱點”進行對接,從而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黃孫慶.高校綜合實力影響因素剖析[J].高教論壇,2008,(2).
[2]周國富.弘揚辦學經驗 加快學校發展[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9,(1).
[3]羅克文,黃馨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問題與超越[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07,(10).
[4]劉占文,溫景文.我國高職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7,(35).
基金項目:本文是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廣西高等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協調發展研究》(2010C232)的研究成果之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09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