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實驗教學對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44頁例3是學生“認識平均分”第二課時的教學。這部分內容意在引導學生根據平均分成幾份的要求,學習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方法。教材是讓學生感受把8個桃一個一個地依次分給2個小朋友,每次都分給2個小朋友1個桃,像這樣分4次正好分完,通過這種最基本的平均分的方法,使學生體會到平均分本質與內涵。
以教師的角度來看,“一個一個依次分”對于已有一定“分”的經驗的二年級小朋友來說是不難的。但在讓學動手操作,展示分的方法時卻出乎意料地產生了問題,教師預設出現的多種分法并未被學生說出,筆者有些措手不及,還好及時出示生活中的案例引導學生回歸到本節課的重點。這節課的教學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下面我們先一起來回顧一下這一教學片段。
【教學片段】
師:下面老師請一位同學上來,在黑板上展示一下分的過程。
學生從手中的8個圓中直接拿出4個放在畫的第一個圈中,再將剩下的四個放在另外一個圈中。
師:你為什么這樣分?是怎么想的?
生:因為8可以分成4和4,這樣就是平均分了。
師:這種分法很棒!用到了以前學過的“分與合”的知識,還有沒有同學分的過程是和他不一樣的?
此時教室里鴉雀無聲……
師:同學們,我們一定和小伙伴們一起分享過果糖吧,那么在不知道一袋糖果一共有多少顆時,你是怎么和好朋友平均分的呢?是你抓一把,我抓一把嗎?
生:是一顆一顆的分的。
師:對,是一顆一顆的分的,那有沒有同學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分一分8個圓圈?
學生在黑板上分圓,左邊一個,右邊一個……直到把8個圓全部分完。
師:非常好!同學們我們剛剛看到了兩種分桃的方法,請大家比較一下他們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他們分的過程不一樣,第一種是一下拿出四個分給第一個小朋友,再拿出四個給第二個小朋友。第二種是一個一個分完的。
師:說得很好,他們的過程不一樣。一位同學是知道結果后直接分的,還有一位同學是在不知道結果的情況下進行平均分的。
生2:但是最后他們每個人拿到的桃子是一樣多的。
接著讓學生再次動手操作感受第二種分發。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第二種分發是在對分的結果不做任何假設的前提下,也能確保得到正確的結果。
【教學反思】
1.讓教學預設為教學添光增彩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2份,由于一年級已經學習過了分與合,所以學生會直接想到8可以分成4和4,即將四個圓片放在左邊,四個圓片放在右邊。這種方法對于學生來說簡單并且直接,教師不能否定這種分的方法和結果。但本節課是希望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體會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即一個一個的平均分。但是由于前面所學知識形成了負遷移,所以學生反而會忽略最基本的方法,筆者稍做思考后從生活中“分糖果”這一學生都熟悉的事情引入,明確當無法知道糖果的具體數量時,我們必須按照一人分一顆的方法進行平均分,從而再引導學生說出最基本的分法。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也應該多加關注這些基礎方法的預設,有難度的知識確實需要教師關注,但有時簡單知識的生成也需要教師多加注意,反而越是簡單的方法,越容易被學生忽略。其實很多數學知識的本質是從簡單操作出發的,所以教師在對新知進行教學前必須做好充分的預設,為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準備。只有高質量而充分的預設,才能靈活的調控和捕捉“生成”。只有全面的了解教材才能在遇到問題時產生“教育機智”。靈活的選擇、整合預設的方案,將預設方案變成一個動態的過程,這種動態的生成不僅不會偏離教學的重點,還會為教學預設添光增彩。教師根據學生的反應,動態調控,搞活課堂氛圍,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一、讓基本操作抓住知識的本質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關注一些基礎方法的引導教學,隨著學生所學數學知識的增加,學生會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來簡化操作的過程,甚至可以直接說出答案,對于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反而是學生比較容易忽略的。數學教學還是需要學生通過最基本的方法來感受數學知識的本質內涵,比如上面的“平均分”。對于學生來說可以脫口而出平均分的結果,但是只有通過感受“一個一個”的平均分才能讓學生感受平均分的本質,從而對平均分有更深刻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抓住數學知識的本質才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教學變得更有益。古語有云“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可奪矣?!睆闹形覀兛梢钥闯?,數學知識的本質是重要而不可忽略的教學問題。作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只有抓住知識的本質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讓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愿望
新課標指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數學基礎比較薄弱,數學生活經驗較少,所以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引導。通過實驗教學可以將知識更加具象化,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其感受知識的本質,體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比如上述平均分的過程,如果教師直接將規范的分法講給學生聽,學生只是機械的記憶方法,很難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這時教師可以巧用學生愛動手的天性通過日常生活的實例引入,先讓學生體會在無法確定結果的情況下規范的操作方法,由學生自己說出這種操作過程并讓其自己動手感受,學生很容易理解這種方法的規范性,也便于對知識進行形象的記憶。為適應教育的發展,教師要致力于培養學生學習的愿望,為學生課堂學習留白,讓學生參與學習中去。所以教師可以以實驗教學為基礎進行教學,但不能用實驗教學束縛學生,只有通過師生的長期配合,實驗教學才能顯著的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無論數學教學中遇到什么樣的難題,我想只要教師回歸到知識的本質,做好充分的課前預設,引導學生自行感悟簡單的操作方法,那么教學一定會變成一個可調控的動態過程,課堂會變成一個高效的課堂。
【作者單位:蘇州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天和小學 江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