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行走”科學課堂的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走”科學課堂,突破學習的空間、突破學習的關系、突破學習的角色,廣泛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推動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有機結合的載體,讓孩子在廣袤的大自然和社會中進行科學學習。“行走”科學課堂的落地存在諸多問題,如參考案例缺乏、落地實踐不足等等。針對以上問題,筆者通過一學年的教學實踐與反思,以具體課例來分析如何進行“行走”科學課堂的教學。
  當然,面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設計也就不可能相同。按照目標的要求,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師如何把握行走中的學生學習活動?如何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筆者將結合蘇教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常見巖石》一課的教學,對“行走”科學課堂模式進行反思。
  一、行走前,做好準備
  【片段一】
  師:這一單元我們要研究“巖石”,孩子們,你知道下面哪些是巖石?哪些不是?
 ?。ǔ鍪窘滩闹袔追N石頭的圖片)
  生:這個水泥塊不是巖石。
  師:你對巖石還有哪些了解?
  生:巖石是天然形成的,不是人工制作的。
  師:你對巖石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巖石和石頭有什么區別?
  生:巖石是怎么形成的?
  生:巖石和礦石有什么區別?
  【反思】
  (一)帶著問題再行走
  導入環節,我們從“哪些是巖石?哪些不是”的問題入手,初步了解研究對象——巖石。隨后孩子們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在河邊、山上、工地等地方見到的巖石,再結合書本和網絡的資料調查,豐富了對巖石的感知。為了避免孩子們的科學探究被我牽著走,這時設問:“你對巖石有什么疑問?”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行走課堂走出去的第一步。帶著問題的行走,才是真實的行走,才能免于熱鬧一番沒有收獲。
 ?。ǘ┟鞔_任務再行動
  考慮到小學階段的孩子年齡比較小,對于開放性空間內的學習容易注意力分散,容易有些盲目,為此我們要有目的地設計任務,引導學生行走探究。比如《認識常見的巖石》這一課,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在出行前明確本次出行的任務:
  1.搜集巖石標本,標記采集地點、時間、采集人等信息;
  2.描述巖石的特征,對比巖石的異同,按照一定依據進行簡單分類;
  3.查閱資料,了解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的形成過程。
  同時,低年段孩子的任務執行,需要提出具體可操作的任務要求,避免讓孩子們難以理解,不便實施。
  二、行走中,做好指導
  【片段二】
  師:請各組同學注意保護公園景點設施,采集巖石標本,請注意登記清楚。孩子們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老師,請問我們怎么分辨它是不是巖石呢?
  師:問得好,看得出你們在真的思考。誰來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問題?
  生:巖石都是天然形成的,可以通過有沒有人工加工的痕跡判斷。
  生:石頭城公園里主要是石灰巖巖石。
  師:老師還想提醒大家,采集回家后,需要先用軟毛刷清理,并用流水清洗,最后擺干。
  【反思】
 ?。ㄒ唬┨峁┻^程記錄表格,對比分析
  “行走”科學課堂是開放而又嚴謹的。說開放則是活動的形式靈活、面向著全體的孩子,需要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去親身的動手實驗、觀察,最后來驗證結果,正是因為這種開放性吸引著每個孩子的參與,也給了每個孩子親自動手的機會。說是嚴謹則是需要老師對一些科學現象的正確的闡述,而活動中需要孩子根據實驗來記錄的表格更是應該嚴謹,既要考慮到孩子的認知水平,又要考慮到活動內容的特點。
  比如《認識常見的巖石》這一課,探究過程持續多日,從石頭城公園、猿人洞采集的標本繁多,記錄表格設計需要使人思路清晰、條理清楚,科學又方便地記錄探索的足跡,提供交流的依據。
 ?。ǘ┰O計細節性的問題,深入探索
  通過第一階段的采集工作,我們要開始細化地描述巖石的特征,對比巖石的異同,按照一定依據進行簡單分類。這時我們設計的問題要細化,問題形式可以多樣。例如:鬼臉的形態近幾年有變化嗎?為什么有這些變化?猿人洞的鐘乳石和石筍有什么異同?洞中到處滴落的液體是什么等。所設計的問題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有空間的層次性。比如:第一個問題,在第一個采集地點可以找到答案,第二、三個問題可以在下一個采集地點找到答案?;卮鹨粋€問題,激發一些興趣,類似闖關游戲一樣,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探索,一步步前進。
  2.要有難度的層次性。能體現由淺及深,由易到難的學習法則,注意分層設計問題,讓所有的孩子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也就是說,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深層次的問題。當然,我們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可能對一些太有深度的問題難以理解,所以我們要適當給學生解釋問題。
  (三)指導管理小組合作,集思廣益
  最常見按照座位分組的合作學習形式,雖然開展小組活動簡便易行,但人員搭配不合理,不利于孩子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相互促進。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我們覺得科學小組的合作學習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并且室外學習注意力容易分散,小組人數不宜過多。于是按照孩子的科學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動手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將班級孩子兩兩一組,給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在合作過程中也需要家長、教師一起適時指導,讓孩子們展現集體的智慧。
  三、行走后,做好“兩會”
 ?。ㄒ唬╅_展“交流成果會”
  結合翔實的科學記錄,各個小組整理過程性資料,最后有條理地敘述研究成果。這樣信息整理的過程,可以促使孩子們更細致地回顧思考,使他們將零散的知識經驗系統化,從而在一次次的記錄與實驗的對比中調整自己的認識,為最終形成科學的概念奠定基礎。
 ?。ǘ╅_展“問題討論會”
  在經歷行走課堂的學習后,我們可以設置“問題討論會”,解決相關的生活實際問題,感受科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比如:《認識常見的巖石》這一課中,結合不同巖石的硬度不同這一知識點,我們設置實際問題“下列哪種巖石適合做建筑材料,為什么?”科學學習源于生活,最后孩子們討論實際問題,歸于生活。
  “行走”中悟,實踐中學,學以致用,科學的種子撒在了行走的路上,更撒在了孩子們的心田!
  【作者單位:南京市陶行知小學江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37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