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堂四聲”中的批判性思維培養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國家剛發布不久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到,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其各個要素中,科學精神占了很大比例,且明確規定了科學精神的內涵,包含理性思維、批判質疑與勇于探究。我校多年來一直非常注重“課堂四聲”(掌聲、笑聲、質疑聲、辯論聲)的培養,其中的辯論聲與質疑聲的踐行直接關乎學生的科學精神的培養,尤其是批判性思維。本案例將以《食物鏈與食物網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在四聲中落實批判性思維培養。
在整套教材中,《生物與環境》安排在五年級上冊,學生在三年級認識了常見的動植物及其結構特征、基本需求,了解了植物的生長變化和動物的生命周期;四年級開始認識人類的身體,知道繁殖對物種延續的重要,在過去兩年里,學生分別單獨學習了植物、動物以及人的一些生命特征;到五年級,開始綜合學習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在知道植物、動物都要依賴一定的非生物因素存活后,再認識到生物間也是彼此互為生存條件的。有了以上的積淀,繼而為六年級“生物多樣性”“微生物”的學習奠定基礎。在本節課站在中小銜接的角度,為核心概念建構搭建臺階,在食物鏈“被吃”與“吃”的表象下,強調生物間的能量流動并滲透“生態位”的內容,對學生理解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本質、對建構生態系統的核心概念很有必要。以下將結合兩個教學片段試做分析。
片段1——在角色扮演中互駁,辯論擲地有聲
說起“食物鏈”,學生總是在討論“誰吃誰”的關系上,很難想到食物鏈中的箭頭代表了一種能量傳遞的過程。本片段展示了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在辯論與質疑中互駁,牽引出“能量傳遞”,引發學生對食物鏈的更深入的認識。
師:如果我是一棵榆樹,外界的土壤、水和陽光給了我能量和生命,那我憑什么讓小甲蟲吃掉?如果你是榆樹,你愿意被甲蟲吃掉嗎?
生:不愿意。
師:如果你是甲蟲,你愿意被麻雀吃掉嗎?
生:不愿意。
師:我們一起做個角色申辯,你能不能把前邊這個人說服?前邊的人也可以反駁他。
生:我是麻雀,我吃了甲蟲我的營養也就多了一點。甲蟲給我提供了營養和能量。
生: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作為甲蟲,我好不容易長大,憑什么被你吃掉?
生:我認同你的想法,但也有一些質疑,如果我不吃掉你,我就不會生存,如果沒人吃掉你們,你們也會越來越多,你們也會因為沒有食物最后被餓死,所以我必須吃掉你們。而且我們也得被蛇吃掉了。
師:作為蛇,你愿意被老鷹吃掉嗎?
生:我也不愿意被吃掉。
生:我同意你的想法,我要補充,我是老鷹,如果我不吃你,你們就會越來越多,你們就會吃麻雀,麻雀就會越來越少,甲蟲就會越來越多。到后來你們也會餓死,甲蟲就會把榆樹吃光。這是一連串的危害。
全場掌聲響起。
生:我還有補充,我們從榆樹說起,榆樹給了甲蟲能量,吃了榆樹甲蟲能量就會增加,麻雀吃了甲蟲,有了能量就會更大更壯,然后再給蛇能量。
案例分析:“角色申辯” 引發質疑,開啟了一場辯論。在辯駁中間,學生逐漸發現食物鏈的本質在于能量的傳遞與交換。至此,食物鏈概念基本形成,模型也初步建立。
在學生的辯論中,引發的深度思考迎來了全場的掌聲,這個掌聲不僅是贊許,更是思維的碰撞后達成的共識。課堂需要掌聲??释膭詈唾潛P是每個人都渴求的,更何況孩子呢?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掌聲,是對他們最好的獎勵和認可。這個掌聲代表了孩子心里普適的價值認可,代表了孩子本真的善性,代表了他們對課堂的尊重。
片段2——將“共識”推翻,質疑推進思維發展
在全班學生都對食物鏈有了比較全面的理解與認識后,通過“生態位”思想的滲透,引發學生再一次質疑,將原有“共識”推翻并重建,形成對食物鏈的更深層次的認識。
師:我們已經對食物鏈達成了一個共識,接下來觀察第三組卡片,擺畫食物鏈。
師:很多小組好像都擺成了這樣三條食物鏈,有沒有不同的?
生:沒有(所有學生都一致認為如此)
師:你們確定準確無誤?
師:閱讀以下資料,看看這些生物獨特的飲食特點。
學生閱讀資料。
生:我質疑,剛剛擺的不對!
生:我也質疑剛剛黑板上的擺拼,花椒鳳蝶只吃花椒科的植物。而剛開始講的甲蟲也不是普通甲蟲,它是榆藍葉甲,更喜歡吃榆樹的葉子。
師:那怎么修正一下?
學生上前修正。
師:大自然中,小動物們可聰明了,蝴蝶和蛾子一個在白天出現,一個在晚上出現,它們有共同的飲食愛好。想想這是為什么?
生:老師,我補充,這些小動物好像很有組織性,互不干擾彼此的進食時間。
師:那對這張紊亂的食物網來說有什么意義呢?
生:我不同意您的觀點,我認為食物網好像沒那么簡單。
師:怎么不簡單了?
生:請大家聽我說,黑板上看著有些亂的一張網,其實里面很有規律,不同的小動物會分地點進食。
師:說得好,還有嗎?
生:我同意他的想法,我補充,有的小動物還會分時間段進食。
師:發現得好。那食物網是不是還是那么散亂?
生:不是,我改變了我的想法,食物網是很有規律和順序的,這些生物們太神奇了!
場下報以熱烈掌聲。
案例分析:教學片段中,附小獨有的“四聲”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激烈的辯論聲讓學生的認識無限接近真知。由最初的老師引導到學生的自我總結、推翻、再總結……是“四聲”讓課堂有著更嚴謹的思辨模式。從共識的達成到推翻,不斷更替,“四聲”讓學生逐漸成為課堂的“主人”。在一點點推翻與重建過程中,學生由此形成了更高、更深、更廣的共識。信息爆炸時代,學生早已對一些科學現象形成了一套自我認知體系,在先前形成的科學概念基礎上,課堂中的質疑聲不僅深入了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更可貴的是,讓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到了有效發展。
我的思考
?。ㄒ唬八穆暋弊尶茖W推理變得有理有據?!罢n堂四聲”能讓科學推理變得更加有理有據,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更好地認知發展。學生對于科學現象的感知不再是隨性而想,所有的質疑、辯論過程都是建立在尊重事實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ǘ八穆暋弊尶茖W課多了一種自由與尊重??茖W中的質疑聲,應該是敢于提出不同觀點,更要有理有據地去為自己的觀點申辯,但同時是在認真傾聽了他人合理闡述后,愿意改變自己原有想法,尊重并接受他人意見。在這樣一節課的嘗試中,能夠看到課堂四聲帶給學生思維的巨大轉變,讓原本樸實的一節課生動鮮活起來,批判思維、理性思不僅局限于單一的課堂,對于學生的發展更有莫大幫助。總之,在教學中落實課堂四聲,尤其是質疑聲與辯論聲,能夠幫助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與發展,也更能夠讓科學課回歸科學的本質。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北京】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