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批判性閱讀思維“四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批判性閱讀,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特別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這樣既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又有助于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一、引導解疑釋惑,培養批判性思維
在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一些“疑點”進行解疑釋惑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尋隱者不遇》教學片段:
師:如果基于整體的視角展開分析,“隱者”是否真的存在?是一個真實的人嗎?有沒有其他的含義呢?
生:如果沒有“隱者”的存在,為什么詩人還會“問童子”?而童子也不會言“采藥去”。因為具備人物以及真實的對話,能夠驗證隱者是真實存在的一個人。
師:在這首古詩中,“隱者”實際上并未真正出現,那么大家能否根據古詩中的內容猜測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一定是一個世外高人,就像當初的諸葛亮一樣,在未出山之前始終過著閑情愜意的生活。
師:你能否基于詩中的內容以及詩中所出現的人和物進行推斷呢?
生:首先體現在優雅且極具情趣的生活環境上,周圍具有青翠的松柏,也有潔白的云朵,還有可愛的童子,這些都能夠用于反襯“隱者”的身份及形象。
對于這首古詩而言,語言簡單,內容淺顯,而且不存在過多的生僻詞語,僅僅是描繪詩人和童子之間的對話。那么對于如此簡單的古詩而言,為什么沒有將其編排于中低學段,而將其置于高年級的教材中呢,很顯然,這首古詩并非我們想象得那么簡單。其次,當詩人尋訪未果之時,為何選擇用“云”“山”“松”“藥”等景物推動情節發展呢?其后是否還具有更深層面的意境呢?于是,我引導學生走入文本,走入詩歌意境,透過文字表象展開更深層面的思考,并融入批判精神,既能夠實現對詩歌的多元解讀,又能夠從中獲得個性化感悟,教學效果顯著。
二、引導質疑閱讀,培養批判性思維
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這也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有力途徑。所謂質疑應當是有疑而問,而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生字生詞會質疑,不能理解句子的含義也會質疑,顯然這種形式的質疑并不存在較高的價值。由此可見,教師提供恰當有效的引導必不可少,既要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又要能夠立足于文本主題、人物形象和情感以及情節結構等諸多層面展開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樣才有助于提升思維的價值。問題是極為寶貴的教學資源,也是開展更深層面教學的有效突破口,能夠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最佳的契機。
在開始質疑閱讀之前,教師應當準確把握學生的思維基礎,以避免出現偏差。如,在教學《鄭和遠航》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并根據要求展開質疑學習:“鄭和是一個偉大的傳奇人物,他曾經先后經歷七次遠航,為促進我國與世界之間的交流與聯系做出了極為顯著的貢獻。通讀課文之后,請同學們立足于鄭和的人物形象、航海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等諸多層面展開思考并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匯總,提煉出最具有研討價值的問題。如此,立刻激發了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問題也源源不斷地匯集于教師手中,教師也從中提煉出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研討價值的問題。
(1)為什么把鄭和遠航的大船稱為“寶船”?
?。?)在遠航的過程中,鄭和與哪些國家進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鄭和遠航時遭遇過哪些困難,又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
?。?)鄭和前后經歷了七次遠航,為什么文中只重點寫了其中的一次?
?。?)鄭和遠航具有怎樣重要的意義?
完成對這些問題的梳理以及整合之后,教師以此為基礎展開多元的自主釋疑活動,其中既包括小組討論,又包括課堂辯論,直至將這些問題圓滿解決。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學生的質疑熱情高漲,由此也充分說明,教師所實施的教學舉措非常成功。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很多,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問題都具有思考價值。質疑并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需要基于質疑的過程幫助學生深化認知,這才是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需求。
三、引導探究閱讀,培養批判性思維
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可以促進學生實現自主架構知識體系的能力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但要準確把握文本,而且應當結合學生的興趣,為學生創設各種和文本內容相契合的生活情境,一方面可以強化學生的批判意識,另一方面也能夠確保探究活動的縱深拓展。
如,在教學《漁夫的故事》一課時,教師為學生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具有典型的交往互動性,目的是為了促進生生之間的有效交流。教師首先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兩組情景圖,引導學生對此進行仔細觀察,之后結合以下要求讓學生自主完成故事講述。
1.當漁夫降伏魔鬼之后,拖著漁網以及疲憊的身體,空手歸家。他的妻子忙著織漁網,但同時又渴望了解其中的原因,請你為漁夫作出簡短精練的敘述。
2.傍晚時分,漁夫將其他村民聚集在一起,繪聲繪色地向他們講述自己遭遇的故事,那么,如果你是漁夫,你又會怎樣講述這個魔鬼的故事呢?
學生經過簡短的思考之后開始了交流:“今天出海撈魚時,撈出了一個瓶子,打開這個瓶子,沒想到放出了一個魔鬼,當它想吃掉我時我又把他騙回到了瓶子中,最后把瓶子扔回大海!”“今天捕魚的時候,我遭遇了一件極為危險的事,拉出漁網的那一刻,我突然發現了一個黃銅膽瓶,這個奇怪的瓶子上還用錫封住了口,我清晰地記得上面有一枚所羅門的印章。原來這只瓶子里面裝的是魔鬼,因為我相信了他的話,把他放了出來,他還差點要了我的命,幸好我足夠聰明想出一個好辦法,又把他騙回瓶子中,然后趕忙將其再扔回大?!蓖ㄟ^交往互動,學生能夠立足于漁夫的視角設身處地地展開合理想象,這是對批判性思維的有效深化,同時也能夠更真切地體會到漁夫的智慧。
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教師應充分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真實的交往情境,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學會爭論,能夠在爭論的過程中萌發批判性思維意識,產生批判性思維。
四、引導創新閱讀,培養批判性思維
教材中所選擇的文本大多文質兼美,為精品佳作,所以以此作為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范例最合適不過,但是必須要“吃透”,更要“消化”。同時還不可一味地仰視它,這樣的姿態才利于實現師生、文本以及編者之間的有效對話。即使是美好的事物,也可引導學生嘗試思考:為什么基于個人的理解或者修改,反而會使其成為傷美的敗筆?對于文本語言的表達而言,也應當如此,如果更換表達方式,就會發現原有文本表達所獨有的效果,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深化對表達形式的理解與感悟。
如,在教學《明天,我們畢業》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基于文本的表達方式對省略的內容進行補充。學生的表達豐富多彩:“是您,在我考試失意的時候給予我安慰和鼓勵;是您在我獲得成功時,告訴我應當戒驕戒躁;是您,讓我們從懵懂的孩童成長為充滿智慧的少年?!比绱素S富的表達,為什么作者在文本中沒有繼續列舉實例呢?鑒于此,教師引導學生感知詳略得當的表達手法。其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在我們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樹,您是海洋!”教師可以以此啟發學生,怎樣才能夠將這句話寫得更完整、更充實?能否借一個比喻對此進行續寫?學生的回答異彩紛呈:“您是大樹,為我們遮擋風雨;您是海洋,托起的是我們滿載希望的生命之舟!”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表達組織學生展開探討,為什么在文本中僅使用了三個簡單的詞匯就組成了特殊的句式?我們修改之后的句子,是否存在不足?通過對語言實踐的親身參與,學生必然可以極為深刻地體會到文本語言表達之精妙。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和提升,是當前教育教學的重點所在,既給予學生充足的批判性思維空間,也要為其搭建批判性思維的平臺,更要指引促進批判性思維發展的有效路徑,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真正實現思維的有效碰撞,才能夠自由地徜徉于語文學習的海洋中,才能從中體會到快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個性以及創新精神。
?。ㄗ髡邌挝唬航K興化市安豐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9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