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語文開放性課堂閱讀教學的批判性思維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老子曾說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教育不是一件簡單的是,是培養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關鍵在方法,而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面對學生學習能力,教師應該調整教學方法,特別是培養學生課內閱讀的批判性思維。
關鍵詞 課內閱讀;批判性思維;批判質疑;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1-0121-01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總體目標與內容中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因此,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精神在語文的教學中顯得十分重要了。但是當前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很多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主導學生,學生接受教師教授的內容,鮮少能去推翻教師甚至是書本中的內容,這樣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同時課堂教學處于教師教授,學生接受的傳統形式。因此,希望學生不唯師,不唯書,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對于自己質疑的問題能夠有自己的思考,敢于對老師,對教材提出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
一、矛盾相生,質疑批判
文章中想要知道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文章的句子之外,還可以抓住看似矛盾的地方,讓進行辨析,從而透過看似矛盾卻又不矛盾之處體會。如五年級下冊《橋》一文中,體會老漢是個怎樣的人?文中有這樣兩句話:(1)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2)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彼昧Π研』镒油粕狭四緲颉?
這樣句話沒有什么不對之處,但是經過認真的討論,學生發現老漢兩次的“吼”含義不同;同時學生提出了這個小伙子是老漢的兒子,而面對兒子,老漢卻有兩次不同的動作“楸”“推”動作是相反的,借此機會引導學生批判質疑:父親到底是愛兒子還是不愛兒子?
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表達自己的觀點,到底是同意還是不同意,同時要講明理由。學生更多的會傾向于愛兒子,此時精彩之處是有一位學生再次質疑,既然老漢愛兒子,那么他可以讓兒子排在群眾的后面,黨員的前面,不至于讓兒子在最后排在最后一個。通過一次的引導,學生能夠提出自己的思考,提出看似簡單卻值得別人認真思考,甚至是需要討論一番才能得出結論。這就是批判質疑中“文章看似矛盾處”卻不矛盾,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同時學會自己也提出新的批判性問題。教會學生方法,在其他課文中也能舉一反三。
二、疑惑互擾,更顯輪廓
文章想要有清晰的輪廓,學生必須明確文章語言中文字背后要表達的意思,此時如果能給學生方法——通過改寫質疑,文章語言文字背后要表達的意思,學生就能感受得真真切切。如五年級下冊《將相和》中,廉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體會此段話時,讓學生進行了改寫,改后是:秦王我都不怕,更不會怕廉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趙國,就是因為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我和他如果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趙國。我之所以避著廉頗,為的就是趙國呀!
將學生改寫的語言與原文對比,學生可以體會,改寫對比后,人物情感表達有三方面不同:a.反問句的使用可以讓意思表達更加委婉;b.使用尊稱可以讓體現自己對對方的尊敬;c.此處的教學如果用課文中人物原文進行對比這樣學生就會對廉頗這一人物形象的輪廓有了清晰的認識,在以后的文章中學生學會遷移,抓住人物語言,感受形象。
三、正繆迷亂,欲加精彩
文章故事情節看似都對,但如果深究其根源,似乎發人深思。如五年級下冊《橋》一課的結尾告訴讀者:五天以后,洪水退去,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里祭奠。她祭奠的是——她丈夫和她兒子。看似老漢和小伙子都是偉大,但是結合實際考慮,作為妻子,老太太又會說些什么?此時有之前的批判質疑,學生已經主動進行批判思考,對于老漢的做法,她的妻子會不會支持?其實這是批判質疑中“對人物的不同評價”,有學生表達不同意,因為生活中失去自己的親人是很痛苦的,況且還是至親的兩個人——她丈夫和兒子。有學生甚至以人的三大不幸:幼年喪父、中年喪夫、老年喪子,老太太真的是很不幸,結合了生活體會人物的情感;與之相反的,有學生反駁老太太支持老漢的做法,因為老漢犧牲是關榮的,讓人自豪、驕傲的,借用漢代司馬遷的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趣異也?!崩蠞h雖然犧牲了,但是他精神卻永綻光芒。這樣的質疑讓學生對于整個故事情節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升華了文章的精神高度,也得出了老漢和小伙子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更是偉大的,正應了那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而其中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批判思維的就是讓學生在語文的課堂中培養批判質疑的精神,并在語文的課內閱讀中落實、培養,讓學生意識到不是書中講的或是老師講的都是正確的,應該要有自己的思考,去質疑,去挑戰,最終才是符合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78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