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育中的科學思維及其培養策略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科學注重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旨在培養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科學創新能力,學好科學,對小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謎團大有幫助。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個人的實際情況,合理的運用正確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使學生同時兼備文化素養與科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育 科學思維 培養策略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而科學教育也沒逐步融入教育體系當中。作為小學生,從小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了解和掌握簡單的科學原理,對孩子的未來成長大有幫助。小學科學作為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涵蓋了化學、生物、物理、數學等多個基礎學科的知識,因此,精通科學知識也為學好其它學科奠定了堅實保障。
一、科學教育對小學生的重要性
為適應《新課改》需要,小學科學已在各個學校得到普及,并已逐步受到老師、家長和學生的重視。
1.探索未知世界的奧秘,拓寬學生的個人視野
小學生對新鮮的、未知的事物好奇心重,在掌握一些基礎學科的同時,也慢慢將視線轉移到小學科學的課程當中,對于教材中奇怪的自然現象、生活常識興趣大增。[1]
比如在小學科學中關于水的三態變化的解釋,小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水蒸汽、固態冰和流動的水,卻很少有人去用心研究為什么會出現這三種狀態,通過科學教材中的解釋,學生弄清了問題的本質,原來,水在不同溫度下所表現出來的狀態也各不相同,水到冰的溫度交界點是零攝氏度,而水到水蒸汽的溫度交界點是100攝氏度,如果沒有科學課程的介入,小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時間也將被延后。
2.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學科素養
由于科學涉及到的知識面廣,與現實生活關系密切,因此,大多數學生都喜歡學習科學,并且通過科學,慢慢的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進行正確合理的科學解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力與想象力。[2]
此外,許多小學生的夢想都是長大以后當一名偉大的科學家,在夢想的促使下,學生恨不得將所有的科學知識在一朝一夕間就全部學會,以夢想為契合點,學習科學的興趣點大增,進而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切實提高。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如何提高學生主動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是當前,所有任課教師普遍關心的焦點話題。
1.手腦并用的教學方法
小學科學注重實踐性,生活中的一些科學現象僅僅依靠機械式的灌輸無法收到理想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學會手腦并用,實踐出真知,親自動手才能驗證現象的真偽,進而解開未知的科學之謎。[3]
比如在講到磁鐵知識時,小學生可以拿兩塊相同的磁鐵,親自進行實驗,將極別相同的兩面對吸,然后再將極別不同的兩面對吸,學生們就會發現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科學原理。此時,教師就可以學生們手腦并用得出的理論進行講解,在黑板上畫出磁鐵的兩極,分別予以解釋,這種手腦并用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某些科學知識點也不攻自破。[4]
2.學生是課堂主體,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忽略了學生們的感受,教師只是一味的傳授教材知識,使學生們被動的接收,這樣一來,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長此以往,嚴重影響了和諧的師生關系。
基于此,教師在課堂上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小學生的視角作為突破口,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科學殿堂,感受神奇的科學世界。在教學中,也可以采取師生互動環節,以學生參與為主,教師作為輔助,對互動環節中的知識點進行適時補充與講解,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增進了師生間的交流,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高。[5]
3.將學生帶入真實情境
小學科學大多和自然科學相同,教材涉及到的自然現象較多,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教導學生養成觀察生活、觀察自然現象的好習慣,通過一些常見的自然現象,引入科學理論予以解釋。比如自然界中的風、雨、雷、電,它們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國家的哪些區域容易下雨、哪些區域容易刮風、哪些區域雷電頻繁等等,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們會結合相關的資料進行查找,找出正確的答案。
此外,教師在課堂上應引入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一些神奇的自然現象。比如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教學的方法,將風、雨、雷、電的自然現象以三維立體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有助于將學生代入真實的場景當中,感受大自然神奇的鬼斧神工。
4.利用科學知識開展創新活動
教師在傳授科學知識時,應引用一些偉大的科學家典范作為教學依據,通過講述他們的發明創造,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與創新靈感,進而使學生們認識到學好科學的重要性,同時,學生會以科學家作為榜樣的力量,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比如教師可以引用科學家愛迪生的故事,通過展現愛迪生神奇的一生和一些發明創造,給學生以正確引導。
此外,教師結合教材實際,不定期舉辦一些發明創造的活動,激發學生們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在活動中,學生們根據教師設計的科學主題,發明一些實用的生活用品,然后將這些發明創造公開予以展示,并對作品進行綜合評比,選出創意好、實用性強的作品,對學生予以適當的物質與精神獎勵。
比如根據教材中的內容,開展神奇教學工具——黑板擦的制作活動,學生們看到這個主題就會聯想起,教師平時在擦黑板時,粉筆灰滿天飛的場景,如何才能設計出一個不跑灰的黑板擦,為教師教學提供方便,是大多數學生的創意,雖然不一定制作出這樣的作品,但是,學生的發散思維與想象能力得到拓展。
結語
隨著《新課改》全面實行,小學科學在所有學科當中占據的位置日漸提升,小學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新時代、新形勢下全新的科學觀、價值觀、新型教學觀,注重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社會綜合適應能力、正確的個人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作為理論依據,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有效結合實際生活與小學科學知識,使課堂教學質量實現新的飛躍,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體制下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毛澤兵.小學科學教育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31):51.
[2]潘曰勇.小學科學教育不同范式比較[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3(9):81-82.
[3]邱狄,周華杰.小學科學教育現狀分析[J].教育,2018(17):9.
[4]吳雙雙.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小學科學教育中的策略分析[J].速讀(下旬),2018(11):48.
[5]薛冰.小學科學教育中有效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文存閱刊,2018(10):1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6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