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科學是小學階段開設的一門自然綜合學科,以實驗探究學習為主,旨在通過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科學思維能力,在實驗探究中感受科學的魅力,喜歡上科學學習。
【關鍵詞】 小學科學;探究;科學思維能力
科學思維就是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思維,它是科學方法在個體思維過程中的具體反映。反過來我們可將科學本身看作是一種思維方式,科學探究過程就是通過科學的思維方法去獲取知識的一個過程。那么,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呢?
一、在動手探究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開展探究活動前教師應先讓學生思考,然后再動手操作。要重視動手前的動腦,讓學生“想好了再動手”,這是培養小學生科學態度與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比如,在四年級上冊教科版《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一課中,筆者提出問題:“假如你來設計這個實驗應該怎么做?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什么?”通過這樣引導,學生認為需要的實驗材料包括燒杯、鹽、水、勺子、玻璃棒等。隨后,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實驗步驟以及實驗中的一些小細節,重點引導怎樣取鹽,學生想了很多辦法,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最后,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實驗步驟寫下來,然后再動手操作??茖W探究必須參照一定的程序,先做哪些,后做哪些,不能含糊。在探究過程中強調思維的體驗,因此,教師必須在實踐前指導學生好好動腦,做好實驗設計與安排。動腦的過程其實就是師生間的研討,通過層層推進,嚴謹而周密的研討讓學生明白實驗的流程與注意事項。
二、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探究活動中,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真正調動學生思維,并促使他們形成對科學的正確情感態度,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比如,六年級上冊《研究電磁鐵的磁力》,筆者準備了不少鐵釘、漆包線、電池、大頭針等材料,分發給各組。要求每組制作一個電磁鐵,各組參照之前研討的方案開展探究合作。但是在一陣興奮后,不少學生都感覺到了不同。有的小組吸起的大頭針數量多,有的小組吸起的大頭針數量少。原來筆者發給每組的漆包線長短是不同的。面對學生驚奇的面孔,筆者問道:“同學們,電磁鐵的磁力大小是不一樣,你覺得跟什么因素有關?”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產生了質疑,又有了新的發現,極大調動了他們的探究熱情,推動了思維的發展。
三、重視課下延伸保持科學思維的穩定性
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科學思維能力,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換而言之就是要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教室,帶著新問題走出教室。單純依靠有限的課堂時間開展科學探究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將科學探究活動延伸到課下,讓他們的思維在課堂之外也能動起來,不能將上下課的鈴聲作為科學思維的起點與終點。以六年級下冊《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一課為例,通過實驗學生發現當淀粉遇到碘酒就會變成藍色。在快下課時筆者要求學生利用本堂課的知識“制作神秘信件”,讓他們在課后去完成。這樣將教學從課堂中延伸出來,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促使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志剛. 加強小學科學探究教學 訓練學生思維能力[J]. 科技創新導報,2015(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