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中學生探究思維的培養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新課改的推進下,科學教學方法和形式都要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助力學生探究思維的形成。大部分教師已然意識到探究性教學的重要性,并在施教時不斷踐行,但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探究教學的價值沒有得到凸顯,學生沒有形成學習能力。教師要調整教學方式,以探究教學為手段,以培養學生探究思維為終極目標,設計教學活動。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形塑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8-0079-01
科學是小學階段的一門核心課程。小學科學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這是由學科特點決定的,同時也是現代教學理念的必然追求。
一、趣味導入,引發探究熱情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課堂教學的初始階段,它對小學科學課程教學非常關鍵。導入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學生自然被吸引,注意力更加集中,學習效果自然也就更好一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強化導入環節的設計。
例如,學習教科版五年級科學《陽光下的影子》時,教師由伊索寓言《狗和影子》的故事導入。教師講述道:“從前有一只狗,它從屠戶那里偷來一大塊肉,想著回家享用美食,途經一條小河,它看到河水中有一條跟它長得一模一樣的小狗,也叼著一塊肉,它就想把另一塊肉也叼到嘴里,于是汪汪大叫起來,結果嘴里的那塊肉掉進了水里,再也撈不上來了?!睂W生哈哈大笑,笑話這只小狗的無知。這時教師順勢引導學生思考:“小狗在河中看到的到底是什么呢?”小學生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能夠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紛紛舉手回答。教師借助趣味化的故事,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學生聽得格外認真。
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多樣的,導入形式也必須多樣,這樣才能迎合學生興趣愛好,滿足學生學習需要。教師可以采用趣味化的導入手段,如故事講述、媒體展示、示范操作等形式??紤]到單一導入形式的弊端,教師亦可以將多種導入形式相融合,最大限度挖掘課堂趣味因子,促使學生主動探究。
二、有效追問,簡約探究過程
追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連續提出問題,或者以一個問題為主線,不斷對學生提出與之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教師的追問必須是簡短的、有效的,這樣才能切實為學生探究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例如,教學《熱是怎樣傳遞的》時,教師借助一個實驗操作導入:學生拿著一根小銅棒,將銅棒的右端握在手里,左端放在酒精燈上烤,一段時間后,讓學生談談手掌感受到的變化。學生熱情高漲,探究興趣被激活。接著教師拋出兩個思考問題:酒精燈烤的是銅棒的左端,可是為什么銅棒的右端會發熱?銅棒左右兩端的溫度是一樣的嗎?學生閱讀文本,得出相應答案。借助問題呈現,學生思維得到激發,能夠主動進行探究。在自主學習知識,探索實驗過程中,學生掌握了“從中心向四周擴散”的科學知識,教學活動呈現出一個高潮。
教師在追問時,可以從追問對象、追問內容、追問方式等方面著手。當小學生思維因難度而不得不停止時,教師就要給出具體指導,設計一些有意義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將學生認知進行升華,拓展學生視野。
三、實踐操作,升華探究體驗
操作性強是小學科學學科的一大特性,學習相關理論時,推進起來比較困難,學生往往不上心,甚至存在畏懼心理。但學生對實驗操作卻充滿期待,教師要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從學生興趣認知出發,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實驗探究。
例如,教學《做一頂帽子》后,教師展示任務:“帽子的類型非常多,制作時可使用的材料也是極其豐富的,請大家搜集相關材料,準備一頂你最喜歡的帽子。”帽子的類型非常多,有貝雷帽、鴨舌帽、八角帽、虎頭帽等。學生首先明確自己要做的帽子是什么樣的,然后根據制作需要搜集相關材料。有的學生使用的材料是各種彩色紙,有的學生使用的是各色花布。學生還準備了膠水、剪刀、針線等材料。準備活動結束后,學生按照制作步驟操作。班級內學習氛圍濃郁,學生制作帽子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習活動是吸收的過程,實踐操作是傾吐的過程。學生在實踐中,知識得到夯實,探究體驗得到升華。
小學科學教材中,有一些教學內容比較適合實驗操作。這時教師就要抓住教學內容的特點,讓學生自主操作,自主探究。小學階段,學生學習能力很強,但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弱,教師在充分放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同時,也要發揮主導作用,適時給出具體化的指導。尤其是當學生操作出現失誤時,教師必須及時準確地指出來,矯正學生錯誤認知。
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最重要方式。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把探究性學習作為開展教學的主要方式,從趣味導入、有效追問、實踐操作等方面著手,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在親身體驗中,逐漸生成科學素質修養,以獲得最佳學習效果。
?。ㄘ熅?韋淑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3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