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為引,因“古”動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傳承著我們中國文化的精髓。學生學習文言文,是對中華文化最直接的傳承,而《司馬光》是小學語文階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短,但也難,它的起步學習,將直接影響到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針對改版前的文言文教學狀況,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該緊扣“趣”這個字,通過以“熟”激趣,勤“讀”生趣,憑“借”益趣,以“仿”延趣,這幾個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策略;司馬光
文言文是中國語言的活化石,它文字凝練、論述精辟,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學生學習文言文,是對中華文化最直接的傳承。但作為傳承者的學生卻對文言文興致缺缺,談之色變,這也反映了改版前小學文言文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首先文言文教學一般放在小學高段,學生起步較晚,容易錯失學習語言的敏感期和記憶經典的黃金期;其次教學目標不當,多數教師將學習文言文的核心放在字詞句的理解上,力求逐字逐句分析,而學生則以聽、記為主,缺乏趣味,文言文課堂也失去了“古”的韻味。
而今,三年級部編本教材中加入了《司馬光》這篇文言文,將文言文的啟蒙教學提前了,不少教師擔心,以三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能否接受文言文。其實將文言文提前放入三年級課堂還是有不少優勢的。比如:文言文也是一種語言。語言學習的最大特點是越早接觸越容易接受,而且它是我們母語的根基,孩子們已經有了現代漢語的基礎,學習文言文水到渠成;其二隨著經典誦讀的深入,小學課堂從一年級開始就接觸了不少古詩,有的孩子甚至能背誦《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蒙學讀物,因此學生對古文已經有了懵懂的意識,學習起來也會比較輕松;最大的一點優勢就是三年級孩子年齡小,接受能力強,好奇心旺盛,初遇文言文,興趣較濃,并且選入教材的這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且富有故事情節,相應地也降低了學習難度。
因此,教師就要抓住這個“契機”,讓孩子們與古文“趣”相遇,喜相逢。這是孩子們第一次遇見文言文。在教學時,教師不要過度拔高要求,不要往“難”處教,要為三年級孩子而教。怎么教?筆者認為應該緊扣“趣”這個字,通過以“熟”激趣,勤“讀”生趣,憑“借”益趣,仿“古”延趣,這幾個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下文,筆者就以自己的課堂教學情況為例,對這篇文言文的啟蒙教學與大家進行探討和分析。
一、以“熟”激趣,熟能生巧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如果教學中,我們能讓孩子對文言文充滿興趣,那教師也就完成了大部分的教學任務。三年級的學生初遇古文,充滿了新鮮感和陌生感,此時教師應該珍視孩子的初體驗,不要一開始就讓孩子直面古文,應該借用孩子們熟知的經典、音樂、故事等,喚醒孩子們的閱讀期待,這樣可以有效降低陌生感,消除畏難情緒。
?。ㄒ唬┱b經典,拉近距離
孩子們以前接觸到國學經典也是文言文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些經典韻律強,節奏明快,孩子們讀起來瑯瑯上口,雖然他們不能理解文章大意,卻能熟讀成誦。因此,在教學文言文前,我讓全班孩子們起立誦讀了《三字經》,誦讀時,我讓他們模仿古人,一手卷起書本,一手放在背后,跟著音樂,搖頭晃腦地進行誦讀。孩子們的興致一下子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活躍,完全有別于古言課堂。通過孩子們熟悉的《三字經》入手,告訴他們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種,孩子們心里也有底了,原來自己早就開始接觸古代文化了,畏難之心一下就消除了。
?。ǘ┞爟焊?,巧比文體
《司馬光》是一篇文言文,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的文體,需要通過和他們熟知的白話文進行對比才能更好理解“古”的文體。但如果直接出示司馬光的白話文,就顯得枯燥無味。于是我便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了《司馬光砸缸》這首兒歌,歌曲一播放,歡快的節奏,動人的故事便引起了學生的關注。我便以此為切入點,出示本篇文言文以及司馬光砸缸的歌詞,讓孩子們對比,說出歌詞和文言文的區別,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有的說:“文言文的句子比較短?!庇械恼f:“文言文里的詞語不好理解。”有的說:“白話文一看就知道寫什么,文言文有點兒難?!边€有的說:“文言文里的詞語很多是一個字的,需要看注釋。”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出了自己的感受與認識,我一一肯定,以保護孩子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上課前的對比,孩子們說得比較粗淺,可是他們每個人只要有發現一點不一樣的東西,就積極地表達出來,這是讓人欣喜的,與文言文的初相遇,孩子們確實有了喜相逢的感受。
二、勤“讀”生趣,讀中悟情
?。ㄒ唬┒嗾b讀,讀出韻味
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因此,對于學生比較陌生的文言文教學,我還是遵循多讀的原則,但本課是學生初次學習,對朗讀的要求絕對不能過高,形式要有趣多樣。
下面是本文的停頓方式。
在上課時,我先進行了范讀,在語速、停頓、重音和語調方面給學生初步的感知;接著讓學生小聲跟著教師讀,最后同桌自由練讀,感受讀文言文的停頓層次。這樣的多次反復,學生難免覺得枯燥,這時候教師可以借助音樂來幫助學生進行誦讀,課上我利用白板上的一個教學軟件,在學生進行朗讀需要停頓時,便用音樂軟件彈奏出一個音符,學生根據音樂節奏敲打節拍,活潑可愛的形式,讓學生興趣滿滿,讀起來也頗有韻味。接著采取師生承接讀,如:師:群兒。生:戲于庭。你問我答讀,如:師讀:群兒在干什么?生誦:群兒/戲于庭,師讀:一兒在干什么?生誦:一兒/登甕。此外,我還設置了誦讀關卡讓孩子進行挑戰,第一關:讀對停頓,讀出節奏;第二關:合作誦讀,一人打節拍,一人朗讀;第三關:學著古人讀,帶上動作。這樣的挑戰,有層次,后進生、優生都能針對性地選擇關卡,課堂上的的誦讀充滿生機活力,文言文的教學也充滿了“古”的韻味。
?。ǘ┳x群文,遷移學法
文言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而學生是否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要看他是否能運用已學過方法去閱讀課外文言文。對此在拓展遷移環節,教師可以借助群文閱讀的方式,尋找一些帶有故事性的,文字較少容易讀懂的名人傳記,比如說孩子們熟悉的《曹沖稱象》,或者語言風格相似的《文彥博灌穴取球》《貓補魚》,這三篇文言文同樣短小精悍,充滿了故事色彩,而且貼近學生生活,容易引起學生共鳴。課堂上我讓學生自由分組,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通過自己在課堂上掌握的文言文學法去討論應該如何閱讀這幾篇文章。組內的成員思考與討論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將這幾篇文言文與《司馬光》這一課看為一個整體,對此展開探討。我發現學生都非常熱烈地參與其中,并能根據自己對詞語的大致理解,大概猜測所發生的故事,如此一來群文閱讀的目的達到了,也實現了文章的課外拓展。當然,除了這些以外,我還在班級上放置了《笑林》、《百喻經》這兩本書,供學生課后自由閱讀,在學習完《司馬光》這一課之后,不少學生對這兩本書都挺感興趣,紛紛翻閱起來。 三、憑“借”益趣,借出精彩
?。ㄒ唬┙璨鍒D,理解大意
學生之前已經有學習古詩的經驗,因此他們懂得利用課后注釋理解詞句的意思,這時候他們往往忽略了課文中很重要的一項要素:插圖。教師就可以指導孩子們巧妙地觀察插圖來理解詞義。比如在教學“甕”時,學生從注釋中了解到了它是一種肚大口小的容器,那跟我們平時的缸有啥區別呢,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出示課文插圖,學生通過觀察,大致知道了甕是收口的,而缸是敞口的。關于“迸”,也可讓學生觀察插圖,說說水流出來的樣子,讓學生體會,甕被砸破后,水一下子涌出來,這就是“迸”。學習完課文,教師出示四幅插圖,讓學生為圖填上古文中的對應句子,嘗試背誦,這樣借助插圖,學生對古文大意也就輕松掌握了。
記得在上課時,有些孩子不理解,文中小兒是怎么掉入甕中的,這時候我讓細心的孩子繼續觀察插圖,他們馬上就理解了,插圖旁邊有一座假山,調皮的小朋友就是登山爬上水甕才掉下去的。這樣有圖有理,孩子們眼見為實,就了解了故事的起因。
?。ǘ┙鑼ёx,感悟品質
《司馬光》是部編本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單元導讀是:美好的品質,猶如溫暖的陽光,帶給我們希望和力量。簡單地來說就是感受人物美好品質。因此學完課文之后,教師可以順勢讓學生通讀導語,讓孩子明白,這篇文章雖然短小,卻也蘊含著一定的道理。這時候教師出示可以閱讀單讓學生完成。
閱讀單上的題目對孩子來說并不難,主人公是司馬光,他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學生的答案無非是:樂于助人,聰明機智,沉著冷靜等等,通過這幾個詞,孩子們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司馬光的美好品質。
而本單元導讀中提到一個重要的語文要素:學寫一件簡單的事。古人又是怎么寫事的?這時候再出示一張閱讀單,讓學生完成,這樣就對故事的發展一目了然了。
這個閱讀單上的人物的反應,一定要讓學生抓住眾孩子和司馬光面對小兒掉入甕中的不同表現來對比,其他孩子驚慌失措,四處奔走相告,而司馬光是持石擊甕,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不僅了解了寫事的時候可以加入旁人的反應,而且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司馬光沉著冷靜的美好品質。
四、以“仿”延趣,延來魅力
?。ㄒ唬┭莨适?,體驗樂趣
小學階段的文言文言簡意賅,寥寥數筆便寫出一個故事,一個字可能就蘊含著豐富的場景。文言文不可追求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更多的是孩子們自己的體會感悟。怎樣讓孩子更好地掌握故事內涵,這時候就可以讓孩子親臨其境,去故事現場體驗。
孩子們是天生的表演藝術家,對表演充滿了興致。在演的過程中,他們細細地琢磨了眾位孩子驚慌失措的心理,在危險發生的那一刻,他們尖叫,四處奔走相告,一下子就融入了故事情節中,而我們的“司馬光”同學光臨危不懼,當機立斷拿起石頭用力砸向水缸……
通過表演,孩子們對司馬光的沉著冷靜有了更深的體會,對古文的表達方式也更加感興趣。
?。ǘ┊敼湃?,傳承表達
孩子是天生的詩人,他們內心充滿了挑戰的欲望。于是,我讓孩子們也來當古人,用古文說話,但是教師要有一顆寬容心,允許孩子們“半文半白”,說出大概即可。課上,我和孩子一起總結了一些古文小技巧,如“說”在古文中用的是“曰”;“皆”是“全”;姓名一般用單字;現代文中的詞語在古文中經常變成獨字等等,教師也可尋找幾句容易轉換成文言文的白話句子,讓孩子進行現場轉換,這樣一來,降低了學生說話難度,學生當起古人也有模有樣。如:上課鈴聲響了,學生們都安靜地坐在椅子上。班級里的小古人搖頭晃腦地說道:“鈴響,生皆安靜,坐在椅子上。”另一個小古人搶著回答:“安靜可以只說靜,椅子也要說單字,變成:鈴響,生皆靜,坐于椅上?!焙⒆觽兣d致勃勃,你說我改,竟也說得“文采飛揚”。由此可見,學生想當一名古人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難,只要老師肯下功夫,并加以適當引導,人人皆可出口成章。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地與古文相識,輕松地與其相知,獲得最純正的文言啟蒙。而教師的基本任務就是要采取各種方式激發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讓他們與古文“趣”相遇,喜相逢。
【參考文獻】
[1] 林志芳. 小學文言課程提前起步的可能與可為——基于結構主義的啟示[J]. 小學教學研究,2017(4).
[2] 何婕. 在統編教材中初遇古文,怎么教[J]. 教學月刊·小學版,2018(7).
[3] 徐忠生. 小學文言文教學芻議[J]. 教育革新,2016.
[4] 梁平.淺談文言文的教學策略[J]. 小學語文,2016(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2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