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院校語文教學特點芻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職業院校語文教學有一些與普通院校不同的獨特特征,其教學的目的、內容、手段都與普通院校有著很大的差異。而其所具有的的著其他學科不具備的獨特優勢,使得它在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的高效實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從職業院校語文教學的目的、內容、手段三個方面論述了其特點,對于職業院校語文的教學的定位及實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職業院校;語文教學;精準扶貧
職業學校語文課程,作為列入選修的基礎課程,雖然與普通院校(包括中學)的教學特點具有許多相通之處,但由于職業院校在培養目標、培養對象方面的不同,其語文教學必然具有一些有別于普通院校的獨特之處。同時,由于職業教育在國家精準扶貧戰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學又有著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因此研究職業院校語文教學的特點,無論是對于語文教學本身,還是扶貧戰略的高效實施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筆者從職業院校語文教學的目的、內容、手段三個方面對其特點做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教學目的的工具性、人文性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在于其具有維持社會聯系的實用功能和中介作用,是最重要的交際、交流工具,同時也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和獲得知識的必需技能。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在于其具有引導品德修養和文化認識的功能。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能力組成中,除了技術能力、知識能力等專業能力外,還包括非技術性的綜合職業素質,而這些綜合職業素質主要依靠開設的語文課程來獲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能認懂一些基本的字詞句,會寫簡單的應用文,還要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陶冶、人文素質的培養。對于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職業院校學生來說,固然要培養其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這些基本的語文能力,更重要的卻是培養其實踐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因為后者是學生繼續教育、繼續學習的基礎。如果放到人才培養和精準扶貧的角度來看,這些素養其實就是扶志和扶智的基本要求。而職業教育作為一種職業技能訓練和提升的重要途徑,不可偏廢的是讓學生在掌握生存與發展的技能和本領的同時,樹立起改變貧窮落后的遠大志向,從精神上真正站起來,肩負起為改變家庭貧困而勇挑重擔的道德責任。扶貧先扶志,扶貧先扶智,只有這樣才能夠建立起精準扶貧的長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局域性貧困問題。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性、實用性
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實用型人才,因此學校在教學內容的設置方面必然具有選擇性;而選擇的主要原則就是實用性。以三省市(京、湘、鄂)編寫出版的職業學校語文課本為例來說,為了適應職業學校的特點,教材突出強調了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即教學內容力求切合職業學校的實際,加強實用能力的教學,鍛煉學生的語文實用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適應就業的需要?;谶@一總體設計,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突出與學生就業聯系比較緊密的幾種實用文體的教學,如產品說明書、廣告、計劃、總結、調查報告、記錄、簡報、新聞、通訊、書信等,也要在語文能力的訓練中突出訓練學生的語文實用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語文教學的實用性,不能沖擊語文教學的基礎性。譬如有的職業院校完全取消了傳統的“語文”內容,將之改成了“口語訓練”和“應用文寫作”兩門課程。這樣的處理方式,雖然表面上實現了語文課的“實用性”,但實際上仍然“實用”不起來,因為學生的語文基礎太差,以致出現了“口語”說不出、“應用文”寫不了的情況。因為學生缺乏詞匯量,構詞造句都還不通,叫他如何去“說”去“寫”呢?如果教學過程中過于傾向于實用能力的訓練,而完全忽視了基礎性知識的積累和培養,其結果必然是事與愿違,收不到實際的效果。
三、教學手段的靈活性、多樣性
心理學研究證明,單調呆板的刺激容易使人疲勞,容易分散注意力;靈活多樣的刺激則使人精神煥發,不易疲倦。職業院校的學生由于沒有升學壓力,學習上相對于普通院校來說缺少緊張感,因而課堂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要差一些。如果不能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學效果會很差。另外,職業學校的許多專業課具有實習、實驗、操作等實踐內容,這些內容客觀上促進了專業課教學手段的靈活多樣。學生適應了專業課教學手段的靈活多樣,也就自然而然地要求語文教學手段的靈活多樣。因此,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突出教學手段的靈活多樣,既符合學生心理特點,也符合學生的要求。職業學校語文教師可以借助語言手段、情境手段、對話手段、音像手段、字畫手段、練習手段來突出靈活多樣。只有這樣,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才能更形象更生動地傳送信息,并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來接收信息。突出教學手段的靈活多樣,是提高職業學校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有效措施。當然,在突出教學手段的靈活多樣時,也要考慮高中生的年齡特點,不能在短時間內太頻繁地更換手段,以免影響培養學生穩定持久的注意力。
總之,不論是教學目的、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職業院校的語文教學都同普通院校(或中學)有著很大的不同;畢業之后即就業的發展路徑,也使得職業院校的學生很少有繼續脫產學習的機會。因此,充分利用在校時間,在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獲得繼續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每一個職業院校學生的最為理想的結果。從國家精準扶貧的戰略高度來看,如果知識技能的獲取是扶技的話,那么從語文課程(不排除其他課程)而獲得菲技能行素質,則是扶志和扶智的重要支撐。由此看來,職業院校語文教學的更新和進步,不僅有利于學校本身的發展,而且必將對國家的戰略走向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慧艷,《如何優化職業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遼寧教學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
[2]劉玉若,《口語表達思維能力知識積累》(遼寧師專學報,2000年)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7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