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發展核心素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黨的“十八大”提出教育要“立德樹人”的宗旨,這使時政內容、社會主流價值觀等在中考作文題中也有所體現。遍觀2018年的中考作文命題,“立德樹人,發展核心素養”已成為許多地市中考作文命題的新熱點。相信,在未來的中考作文命題中,這一點也必將成為作文教學和考查的終極目標。今天,我們就以湖北武漢中考作文題為例,來探究如何在作文中弘揚“立德樹人,發展核心素養”這一根本目標。
中考文題
2018年湖北省武漢市中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保ā墩撜Z·里仁》)
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會有芳鄰,有德的國家必有友邦……
凡有德者,都不會孤單,一定有親近的朋友。
請你根據對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依據材料的整體語意立意,自擬標題,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現真實的姓名或校名,請以化名代替。
命題解讀
從命題形式上分析,2018年湖北武漢中考作文是一道材料作文題。命題者通過引用名言,闡釋名言,讓考生在整體語意的基礎上擬題、立意來寫作;從內容上分析,本話題圍繞“德”展開。“德”,可以體現為個人修養的“仁義禮智信”,也可以是各行業的道德規范。“有鄰”可以是受到道德的感召而追隨的人或國家,也可以是同樣有德、愿意同行的人或國家。總之,這一考題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考生要砥礪品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再用自己的涵養德行去影響身邊的人,從而可以以作文為依托和媒介,塑造人、建設人,直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終極目標。
“德”是立身之本,是人際關系友好的重要保障。寫作時,考生要把握“德不孤”、“有鄰”具體表現出來,寫出“德”和“有鄰”的內在關系。要寫好這篇文章,要注意以下四點:一、要正確理解文章的主題,即這不是要求我們寫交朋友的方法,而是重視砥礪自己的品行;二、選材要以小見大,“德”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我們生活的世界又都是極為普通的世界,作為涉世不深的初中生,可以從身邊小事、名著作品中尋找事例來印證道理,獲得認識;三、要運用一定的技法,考場作文運用一定的技法,才能彰顯寫作水平,讓讀者了解你的作文能力;四、語言要有一定的文采,文題材料中的文言文,給出的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寫作中,我們也可以借鑒這種特色,把自己的文章寫出文藝范。
這一命題的失誤點在于:一是審題不嚴,把本文材料理解為學會交友;二是選材大而空,泛泛而談;三是寫作缺少技巧,語言平庸。
備考提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二十四字核心價值觀和中考作文命題或寫作主題契合,要認真揣摩哦,這些主題都可以寫入中考作文。
佳作工坊
德不孤,必有鄰
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品德高尚的人或自居陋室,或躬耕隴畝,或獨坐幽篁之中彈琴長嘯……可這些有德之人并不孤獨:劉禹錫有他的“談笑鴻儒”,諸葛亮有他的“隆中四友”,王維送別元二感動了新春柳色,杜甫思念李白甚至于三夜頻夢。正所謂“德不孤,必有鄰”,真正有德之人,渾身散發著獨特的理想光輝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這樣的光輝和魅力,讓他們無論身在何處、處于何境,都能夠吸引他人,與他們比肩而立,比鄰而居。
不僅如此,有德之間的聯系,遠比酒肉之交、勢利之交更親近、更牢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以利相交,利盡則人散;以義相交,義存則人和。利終有盡時,義卻是一種永遠不會改變的信念。因此,有德者不只有鄰,更有長久之鄰。
除了相互吸引,有德者更是能夠通過美德樹立良好的榜樣。“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我們對“六尺巷”的故事耳熟能詳。在對方考慮圍地之利的時候,有德者考慮的是和睦之義,擁有的是寬容之心。羞愧之心,人皆有之。此舉讓逐利之人看到對方的德義,往往便心中有愧,見賢思齊。就這樣,有德者多了一個有德之鄰。
不僅僅是有德之人有伙伴,有德之家必有芳鄰,有德之國必有友邦。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中國,重走古絲綢之路,倡導“一帶一路”,此舉得到了古絲綢之路沿線及周邊國家的積極響應,彰顯了人類社會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了新的正能量。中國倡議“一帶一路”之所以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和參與,是因為這既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需要,也是加強和亞非歐及世界各國互利合作的需要,更是一個大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更多責任和義務的體現,為此中國贏得了更多的友邦。
有德者退能修身,進能諭他人,小可御敵,大可除惡。如此一來,人何愁無好友,家何愁無芳鄰,國何愁無友邦?(本文摘自《滿分作文·全景作文》)
亮點評析
1.觀點鮮明,論據充分。文章以“德不孤,必有鄰”為中心論點,圍繞這一論點,運用了大量的論據來支撐,如用劉禹錫、諸葛亮、杜甫的例子以及“六尺巷”的故事,當代中國倡導“一帶一路”等,這些論據類型豐富,有力地支撐了文章的觀點。
2.層層深入,思路清晰。文章論述先提出論點,然后舉劉禹錫、諸葛亮等人的例子證明觀點,是從個人的角度來論述,接著舉“六尺巷”為例,是從家的角度來論證,最后舉“一帶一路”,是從國的角度論證,層層論證,清晰有力。
3.語言簡約,富有文采??忌m然以議論文來構思行文,但語言生動。作品中,或引用,或舉例,或敘述故事,敘述簡約,富有文采,彰顯出考生不俗的文學素養。
寫作策略
出題者以“立德樹人”為標尺,寫作者只有深知其意,才能寫出符合命題者要求的佳作。要做到這點,要注意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確定高遠的立意
審題涉及對與錯的問題,而立意則有高低之分?!傲⒌聵淙恕钡膶懽饕螅挥型ㄟ^高遠的立意才能夠完美地體現出來。譬如上文,命題者以孔子“德不孤,必有鄰”作為命題的核心,寫作立意就應圍繞道德高尚,才能“有鄰”這一點展開,也就是要圍繞“美德”、“善行”進行寫作。立意高,意味著有文化,思想有深度。有文化,是對傳統文化具有廣博的認知;有深度,則是對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性精髓有著自己獨特的選擇和審慎的理解。能做到這一點,你的寫作立意就是高遠的。
二、選取個性化素材
素材,是寫作立意的支撐。要想讓自己的立意有文化,有思想深度,還要依賴素材的支撐。有同學說了,我們的生活就是三點一線,哪會有個性化的素材來寫。其實不然,生活中的你,是大千世界獨一無二的你。你的所作所為,總是和他人有所區別的,同樣的一件事,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視角觀察,會有不同的發現,也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驗。選取個性化素材,就是摒棄傳統思維,用全新的視角審視主題內涵。有考生寫自己參加“美德少年”評選,自己拉票,結果受到嘲弄,最終知錯改進,卻意外當選了。這一事件,其實并不新鮮,但因為考生最后通過感悟獲得了“德不孤是成長,得真美德”的認識,把感悟和自己的道德成長聯系起來,又讓素材有了個性的光芒。這樣處理素材,同樣能突出“立德樹人”的目的。
實戰演練
《七顆鉆石》中“小姑娘”一次次讓水是善,《明天不封陽臺》中“我”為了鴿子不封陽臺是善……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是善,人對自然萬物的呵護是善……
仁愛的心地、美好的品行涵養化育了我們的心性,似雨露潤澤了我們的青春年華。
請以“善,潤了華年”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和人名;書寫要正確、規范、美觀。
構思提示:
“善,潤了華年”這個題目中有三個重要的關鍵詞,分別是“善”、“潤”、“華年”?!吧啤笔恰吧菩小?、“善事”、“善舉”、“善念”、“友善”等,由此可以延伸到善的品行,善的想法,善的情感,善的形象,善的修為等等?!皾櫋保恰白虧櫋?、“潤色”的意思?!皾櫋笔沁B接“善”與“華年”之間的邏輯聯系紐帶,因而“潤”又有潛移默化的意思。“華年”,提示語中提示是“青春年華”,它不同于“年華”,不同于“成年”,可理解為“青蔥歲月”、“美好回憶”等。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們便可搜尋自己的生活,尋找生活中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邊的善行善舉,然后從事件中感悟善的意義,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發展核心素養”的寫作目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0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