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從眾與經典從眾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不自主地受到群體的影響,參與群體活動,做出從眾行為。當下社會大眾的從眾行為便十分常見,其中特殊的大學生群體尤其值得關注。歷史上,穆扎弗?謝里夫和所羅門?阿施分別進行過兩個經典從眾研究,即穆扎弗?謝里夫的規范形成研究與所羅門?阿施的群體壓力研究。對從眾進行實驗研究的最大的意義便在于指導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人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針對性地采用一些與從眾壓力相搏斗的對策。
  關鍵詞:從眾;穆扎弗·謝里夫;規范形成研究;所羅門·阿施;群體壓力研究
   一、從眾
  從眾是以他人為依據做出思想或行為上的改變。也就是說,除了與其他人做出相同的舉動,從眾者的行為還受到了他人的影響。判斷一個人是否從眾的依據是,當這個人離開了所屬群體,他的思想和行為是否與處于群體之中相同。例如,作為某個歌手的歌迷,你自然會為歌手的精彩表演鼓掌,而如果觀眾席上只有你一個歌迷,你就不一定會鼓掌了。
  從眾的主要表現形式有二,一是順從,二是接納。順從是迫于群體壓力,雖然在行動上與群體保持一致,但內心并不認可。順從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服從,服從是對直接命令的默認。接納是指不僅在行動上與群體保持一致,同時還在內心認可群體。
  從眾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因為從眾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有的從眾是有害的,例如,因從眾而歧視黑人,因從眾而酒后駕車,因從眾而歧視同性戀;有的從眾是有益的,例如,因從眾而買票不插隊,因從眾而不逃課,因從眾而不打架;有的從眾則是無關緊要的,例如女生因從眾而留長發,網球運動員因從眾而喜歡穿白色秋衣,觀眾因從眾而鼓掌。
  但是持有不同文化價值觀的群體對從眾的態度并不相同,部分西方國家不贊賞從眾,常常給從眾貼上消極的標簽,而像日本等國家卻贊賞從眾,并將其視為自控和成熟的體現。
  二、從眾現象
 ?。ㄒ唬┥鐣谋姮F象
  目前社會從眾現象非常普遍,而一些與從眾行為相關的負面新聞還引起了廣泛熱議。例如,轟動全國的小悅悅事件。2011年秋季,2歲的小悅悅不幸在馬路上被兩車碾壓,7分鐘內路過的18名路人本可以施以援手,但他們都視而不見,雖最后得到了幫助,小悅悅仍因救助不及時不幸去世。
 ?。ǘ┐髮W生從眾現象
  當下大學生的從眾現象也十分普遍,而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值得更多的關注。時下的大學生主要在戀愛、消費、學習以及作弊方面表現出從眾行為。
  第一,戀愛從眾。在現在的大學校園中,男女朋友同就餐、同上課、同出游已是常見風景,且校園戀愛極富感染性,以寢室為單位來看,一個宿舍要么全單身,要么全都陷入愛情這種現象非常常見,以班級為單位來看,有的班級在某一階段少有人談戀愛,而在另一階段則有半數及以上同學談戀愛,這種現象也非常普遍。
  第二,消費從眾。例如,當下許多大學生都追求假期出游,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掛在嘴邊,還有許多大學生奉行高檔的吃喝、時髦的穿戴等。
  第三,學習從眾。歷來,獎學金獲得者、英語四六級通過者以及考研成功者等常集中于某幾個班級或某幾個宿舍,此外,同學朋友一起報名各種培訓班也蔚然成風。
  第四,作弊從眾。作弊顯然是不正確的,可有的學生竟高呼一些作弊口號,諸如“學不在深,作弊則靈”、“不看白不看”,在此影響下,誠信考試的學生反而會被視為異類。
  此外,入黨從眾、就業從眾在大學生群體中也極為常見。
  三、從眾研究
  從眾是一直都存在的社會現象,歷史上,穆扎弗?謝里夫和所羅門?阿施就分別進行過兩個經典從眾研究,即穆扎弗?謝里夫的規范形成研究與所羅門?阿施的群體壓力研究。
 ?。ㄒ唬┲x里夫,規范形成研究
  謝里夫的規范形成研究主要分析模糊情境中的從眾。
  謝里夫募集了一批大學生參加他所說的視知覺實驗,實驗地點是一個暗室,工作人員會在被試前方4.5米處呈現一個光點,這個光點實際上沒有移動,但工作人員會利用似動現象讓被試產生光點移動的錯覺,然后讓被試估計光點移動的距離。
  實驗結果顯示,當被試們單獨估計光點的移動距離時,他們有各自獨立的參照系統,所以被試們給出的答案差距非常大;當多名被試在暗室里一同進行估計時,他們形成了共同的參照系統,形成了一定的社會規范,所以被試們估計值的差量變得很小。值得一提的是,實驗后再次召集這群被試,讓他們單獨估計光點移動的距離,他們依然明顯地更改了自己的估計值,給出了先前實驗中群體的估計值。
 ?。ǘ┌⑹?,群體壓力研究
  在謝里夫的實驗中,被試處于一種極其模糊的情境中,即被試不確定光點到底移動了多少,故而有人批評謝里夫的實驗存在缺陷。那么,如果減小情境的模糊性,還能得到同樣的結果嗎? 阿施的群體壓力研究便主要分析,如果情景明確,人是否還會從眾。
  阿施群體壓力研究的被試設置非常獨特,實驗共安排了7名被試,但其中的1、2、3、4、5、7號被試均為工作人員,是假被試,只有6號被試是實驗對象,是真被試。工作人員準備的實驗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兩張,一張卡片上有標準線段,一張卡片上有ABC三條比較線段。
  實驗中,被試的任務是觀察ABC三條比較線段,并判斷ABC中哪一條與標準線段等長。18套卡片呈現18次,在前幾次判斷中,一般情況下,工作人員與真被試都會給出正確答案,但第7次開始,為了影響真被試做出判斷,工作人員會給出不正確的答案。
  實驗結果顯示,第一,被試單獨判斷時正確率接近100%;第二,保持獨立性,沒有做出存在行為的被試僅有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屈服于群體至少一次,做出從眾行為的被試占33%。
 ?。ㄈ┮幏缎纬裳芯颗c群體壓力研究對比
  謝里夫的研究與阿施的研究最大的區別在于被試所面臨的困境存在差異。   在謝里夫的實驗中,被試們處于一種較為模糊的情景中,他們無法準確判斷光點移動的距離,因而對自己的判斷也缺乏信心。在這種情況下,被試們做出從眾的行為更有可能是為了尋求他人的指導,獲知光點的移動距離。在阿施的實驗中,被試們處于明確的情境中,他們能夠清楚地判斷出ABC哪一條線段與標準線段等長,雖然其他參與者都選擇了錯誤的線段,但他們仍舊可以堅持自己的判斷。在這種情況下,被試們作出從眾的行為更有可能是為了與其他人保持一致。
  可見,謝里夫與阿施實驗當中的被試作出從眾行為的動機是不一致的,他們的壓力來源也不一致。當人們是為了獲得準確信息而從眾,他們就是受到了信息性影響;而當人們是為了獲得群體的獎賞或逃避懲罰,所以與群體保持一致,作出從眾行為時,他們就是受到了規范性影響。
  也就是說,如果謝里夫的被試是為了獲知光點移動距離,那他們就是受到了信息性影響;如果阿施的被試是為了獲知ABC那一條線段與標準線段等長,那他們也是受到了信息性影響;但阿施的被試更有可能是為了獲得群體的獎賞或逃避懲罰,故而與群體保持一致,所以他們更有可能是受到了規范性影響。
  四、意義與對策
  對從眾進行實驗研究的最大的意義就在于指導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那么,人們應當怎樣與從眾壓力做搏斗?
  第一,意識。如果人們能夠意識到自己有多容易隨波逐流,那他們就能更好地堅持自己的思想。
  第二,敢于改變自己的行為。第一步是想,第二步是做,心里知道固然重要,但行動同樣的重要。2005年貝恩斯的從眾與獨立的神經學研究發現,沒有跟隨主流的人大腦呈現出情緒波動的跡象,也就是說,站出來是件有風險的事兒。萬事開頭難,這種事做的越多,往后就越容易了,人應該多鞭策自己挑戰自己。
  第三,勇于面對人際壓力。如果人們對自己的期望不高,他們就很可能會原地踏步。但是,期望同時也要實際,別人對自己的期望亦然。令別人失望是件每個人都應該嘗試的事,這能讓別人意識到他們的期望可能并不合理。
  第四,對群體養成良性的懷疑精神。要懷疑一個自己不屬于的或者離開了的群體是相對容易的,但在自己歸屬的群體中,從眾心理就會很容易起作用。但是,屬于一個群體并不代表完全同意群體的意見,不論是家人、朋友或社區群體等等,都必須要能對其做出合理的批判,一旦人們覺得沒能力進行批判,那就等于他們給了這些群體本身不配擁有的地位與權力。而如果一個群體接受不了合理的批評,那這種群體也不值得參加。
  參考文獻:
  〔1〕[美]斯蒂芬?弗蘭佐.社會心理學[M].葛鑒橋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美]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M].侯玉波,樂國安,張智勇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3〕[美]戴維·邁爾斯.看不見的影響力[M].樂國安,侯玉波,鄭全全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821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