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生命教育研究現狀綜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對于生命教育的研究較為突出,國內相關學者對于生命教育內涵、內容、意義、存在問題、問題歸因和實施對策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創新。本文對國內外生命教育研究現狀進行綜述以拋磚引玉。
關鍵詞:國外研究現狀;國內研究現狀;現狀綜述
生命教育研究在西方發達國家起源較早,現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結構。我國生命教育研究雖然起步相對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研究國內外關于生命教育研究的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相關研究現狀做以綜述。
一、 國外研究現狀
(一) 美國的生命教育
20世紀中葉,美國憑借經濟的迅猛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此時美國學校教育主要以培養有助于經濟政治的高效人才為目標,這種實用主義的教育理念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弱化,加之美蘇對抗,美越戰爭給美國家庭帶來失去親人的苦難,反戰聲勢高漲,與此同時青少年的吸毒、性泛濫等社會問題凸顯。種種因素交織迫使美國政府決定加強學校的思想教育。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詹姆斯·唐納德·華特士在其代表作《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Education for Life: Preparing Children to Meet the Challenges)中提出了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的思想,強調學校教育應幫助學生體驗生命的意義,從而引導他們學會生活。同時他在加州創辦了第一所生命教育學?!⒛线_智慧生活學校,希望能夠找到一種好的方式,讓身心兼備的生命態度成為教育的新元素。美國“生命教育”至此被正式提出。
目前美國生命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生命認知教育、生命情感教育、生命意志教育和生命行為教育四個方面。
(二) 英國的生命教育
英國的生命教育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從15世紀英國的人文主義著作至17世紀新興資產階級的教育改革觀點到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教育家的主張,都體現了對人的生命發展的關切。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開始面臨社會倫理觀念淡化、青少年價值觀缺失、吸毒、兇殺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學生的人格健康、生命價值觀念受到嚴峻的考驗。1988年,英國政府出臺《教育改革法案》(Education
Reform Act),規定了為學生提供相關課程以達成學生發展的目標,從此拉開了英國生命教育的帷幕。
英國的生命教育注重全民關懷,以發展學生的靈性、文化、道德、社會責任感為培養目標,建立以公民教育課程為核心,以個人、社會、健康教育為補充的主輔結合的課程體系。
(三) 日本的生命教育
日本生命教育主要針對青少年頹廢心理和自殺事件的頻現提出的。在教育體系中雖沒有專門的相關用語,但其體系獨特,意義深遠。在1989年制定了《教學大綱》,1998年修訂了小學的道德課程,高中階段開設《倫理》課程,并且開設“社區體驗”等活動,把生命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把課堂教學與實踐體驗相結合。
(四) 法國的生命教育
18世紀,法國公民教育正式納入教育體系。啟蒙思想家拉夏洛泰(Louis Ren de Caradenuc de La
Chalotais)認為,公民教育是社會的幸福所在。為法國生命教育提供了思想養分。20世紀60~80年代,由于法國過分強調個性,傳統價值觀念在教育中被忽視,導致個人主義盛行,社會責任感弱化,青少年犯罪率急劇上升,學生詐騙、吸毒、校園暴力事件頻發。基于此背景,法國生命教育提上日程。
法國生命教育針對不同階段青少年的身心規律設置不同的內容,從幼兒園到大學,以基礎教育階段的內容最為豐富。比如:小學階段以“學習共處”為內容,對如何認識自己的公民身份和身為國家公民的責任進行教育。
?。ㄎ澹?德國的生命教育
德國生命教育主要源于其對兩次世界大戰的深刻反思。在此基礎上生發了“樸素教育”和“善良教育”,豐富了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從保護小動物,到保護環境到同情弱者到寬容待人,德國的生命教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上可見,西方發達國家中都非常重視生命教育,特別是針對中小學生。它們都將生命教育的目標注入學校教育目標體系,設計了豐富的生命教育課程,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形成政府-社會-家庭-學校聯動的教育網絡。
二、 國內研究現狀
(一) 關于生命教育的內涵研究
王平提出了生命教育的三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生物性的生命教育,其主要目的是教人如何活著;第二種形式是價值性的生命教育,主要教人思考為什么而活;第三種形式是意義性的生命教育,其作用主要是進一步教育人如何才能更好地活著。張勇在《生命教育的內涵之我見》一文中闡釋了生命教育的三個層次,從自然性的生命教育至精神性的生命教育最后到社會性的生命教育。鄭曉江作為國內生命教育領域研究比較早的學者,他多次在其專著和學術論著中對生命教育進行如下界定:對于受教育者而言,生命教育開始于認識人的自然生命,進而認識社會生命,在處理個體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中使受教育者不斷豐富精神生活、逐漸提升文化素養、漸趨完善道德品質,最終追求崇高的精神生命;也就是幫助生命教育對象學會認識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能夠正確看待生死關系,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ǘ?關于高中生生命教育必要性的研究
肖川在《大學的理想和使命》一文中提道:“生命教育旨在幫助學生強化生命意識,理解生命意義,提升生命質量,讓學生收獲一個燦爛的人生。”閆守軒、曾佑來認為,生命教育之可為之處在于幫助青少年認識生命、提高生存技能以珍惜身體、學會生存;詩化肉身,感悟生命的價值與情懷,升華生命。許潔英從教育基本理論和現實角度出發,生命教育和真正的好教育是融在一起的,有助于理解生命教育的獨特,準確把握生命教育的精神特質,拓展生命教育的遼闊天地。于文思在《從“有限之途”到“無限之境”》中從生死維度、人文維度和心靈維度三個方面理解生命教育的意義,使青少年成為一個和諧全面發展的人。喬丹從法律維度、生存需求角度、人的本質角度分別描述了生命教育的意義。從社會和法律角度看,生命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有利于促進社會更加和諧穩定的發展。 (三) 關于高中生生命教育內容和特點的研究
不同學者對生命教育研究內容有不同的研究視角。鄭曉江指出,要注重構建生命的神圣感,提高社會責任感,調適生活與生命的密切關系。馮建軍的觀點是,作為具有社會屬性即社會生命的人,首先必須處理好個體與自然、他人及社會等的關系。他認為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應該包括三個層面: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及社會生命的教育。劉濟良則認為,生命教育是具有完整性和人文性的生命意識的培養,應涵蓋個體生命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哆|寧省中小學生命教育專項工作方案》中設置了不同學段的生命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面:生理取向教育、心理取向教育、生涯取向教育。
(四) 關于高中生生命教育存在問題及原因的研究
關于生命教育存在問題的歸因研究,很多學者認為現行的高考制度、就業壓力、網絡不良影響的沖擊都是影響生命教育的重要因素。張蘆軍認為高職學生生命教育觀問題的歸因有四個層面:社會環境層面,主要是社會中的一些負面現象和社會轉型期的各種制度改革使學生就業壓力加大。學校教育層面,主要因為片面強調知識傳授,忽視個體生命觀,沒有相對應完整的課程體系和制度。家庭教育層面,主要是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和家庭成員關系不和諧造成的。學生自身特點層面,主要表現為生命認知不足,抗挫能力較弱、情感理解偏差、生命責任感缺失等。
?。ㄎ澹?關于加強高中生生命教育對策的研究
葉瀾教授的主張是課堂教學應該定位在生命的層次高度上,把握教育與生命的內在關系,善用生成的理念,重塑課堂教學觀,使課堂重新煥發生命的活力。馮建軍提倡,開展生命教育需要貫穿于學生的日常活動,采用學科滲透生命教育知識的方式,協調社會、學校、家庭力量形成合力以達到最佳教育效果。與此同時他認為,學校必須從課程建設、教學模式、校園文化、教師素養等多方面入手推進生命教育,尤其以思想政治課為主,提倡分享式和體驗式教學方式。
三、 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一) 國外研究評述
綜合梳理西方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關于生命教育的研究,本文認為其具備以下特點:第一,國外生命教育一般都有深厚的思想淵源,研究起步較早,現在基本具有相對完整的研究體系。西方很多學者闡釋了關于生命教育的理論、內容、實施對策等,為其他國家和學者等對該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參考。第二,生命教育在國外比較受重視,從政府、社會到學校、家庭形成相互配合的教育網絡,為生命教育開展提供有力支撐。第三,生命教育的方式和途徑多樣化,注重課程與實踐活動的結合,特別是課外實踐活動比較豐實,教育效果相對較好。國外眾多學者都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有關生命教育的理論,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研究,其成果較為豐富,對本文高中生生命教育研究具有借鑒意義和價值。但是國外對于生命教育的內涵提法尚不十分明確,同時對于“高中生”這一特殊階段的特定群體,展開的相關研究較少,需要進一步發展,這也是國內學者值得關注的地方。
?。ǘ?國內研究評述
綜合梳理國內生命教育的研究,本文認為其具備以下特點:第一,對生命教育理論研究越來越重視。我國有關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于21世紀初,研究時間較短,但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生命教育研究的本質、內容、原則、實施對策等方面較為細致,為未來持續研究生命教育提供了有力條件。第二,生命教育的研究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特別是學校生命教育的實施已經逐步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中。第三,更多的學者呼吁形成政府、社會、家庭、學?!八奈灰惑w”的生命教育網絡體系,在借鑒國外生命教育的同時,更多地探索適合“本土”的教育模式,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促進我國生命教育的后續發展。這些為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四、 結語
未來我國學者可能圍繞以下方面重點研究:第一,關于生命教育理論的層次性和針對性研究。未來可能形成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生等不同階段的規范的生命教育理論,使不同階段的生命教育更符合不同年齡和不同身心發展特點。第二,關于生命教育的實證調查研究會進一步增強,實踐出真知。在閱讀以往文獻過程中,發現生命教育的研究方法更多是文獻研究法,并且生命教育的研究對策和方法往往也只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缺少在實踐中的應用檢驗,對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實證研究不夠深入。通過實證調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生命教育的盲目性和空洞性,有助于提升生命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美]J. Donald Walters. Education for life: Preparing children to meet
challenges.http:∥www.ananda.org/inspiration/books/efl/,Chapter21.
[2]王定功.英國青少年生命教育探析及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3(9).
[3]虞花榮.日本生命教育的特點及啟示[J].貴州社會科學,2013(7).
[4]王曉輝.法國公民教育的理論與當前改革[J].教育科學,2009(3).
[5]王定功.德國中小學生命教育探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5(8).
[6]王平.生命教育的內涵、實踐現狀及其應然之路[J].教育科學論壇,2001(1).
[7]張勇.生命教育的內涵之我見[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0(10).
[8]鄭曉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內容和原則[J].中國德育,2007.
[9]閆守軒,曾佑來.生命教育:可為、難為與何為[J].教育學術月刊,2013(4).
[10]許潔英.從教育的價值本源探尋生命教育的意義[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6(9).
[11]鄭曉江.生命教育[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6.
[12]馮建軍.從知識課程到生命課程:生命教育視野下課程觀的轉換[J].課程·教材·教法,2013(9).
[13]鄭曉江.生命教育教學方法初探[J].昆明學院學報,2010(3).
作者簡介:
萬雅靜,遼寧省沈陽市,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省葫蘆島市,遼寧省實驗中學東戴河分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2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