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作文標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精彩語錄
關于人生/人生除了死亡,全是擦傷。
——日本一家寺院布告欄上的一句話
關于勝利/暴力永遠不能取勝,保持尊嚴,才會贏得真正的勝利。
——電影《綠皮書》中的臺詞
關于經典/今天不為人所注意的可能一百年后會被稱為經典,今天被稱為經典的一百年后可能不被人提及。
——導演、編劇賈樟柯
關于自由/最早我認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自由。后來我發現,想不干什么就能不干什么才是自由。再后來我發現怎么想都沒有用,因為兩者都做不到。我還是不自由。最終我發現,原來放棄壓抑,把原本要擺脫的事情當成禮物時,就越來越接近自由了。
——作家張春
關于城市/一個能讓8歲的孩子和80歲的老人都無障礙步行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
——丹麥城市設計師揚·蓋爾
智趣段子
傳說,遙遠的東方有一座山,山里藏著金子。太陽升起的時候,那座山會發出熠熠光芒。
有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一心想到那座山里去取回金子。于是,他背著干糧上路了,餓了,啃口饅頭;渴了,喝口泉水;困了,靠在樹上打會兒盹兒。幾個月后,他來到了一座山的腳下。他知道這還不是自己的目的地,因為這座山沒有發出耀眼的光芒。他必須翻過它,才能繼續向前??蛇@座山很險,他花了三天時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能翻過去。無奈之下,他只得決定放棄這次尋寶之旅。
在書生沿原路返回時,遇到了一位老人。在得知書生的經歷后,老人說:“看來你還是缺乏毅力,為什么不下決心翻過那座山?或者繞道重新選擇一條路?”
老人的話啟發了書生,他又上路了,這次他選擇了繞道前行。幾天后,他又來到另一座山的腳下。書生知道這座山也不是自己的目標,因為它同樣沒有發出耀眼的光芒。在翻山的過程中,書生撿到了一個口袋,打開一看,他發現里面裝著幾根金條。于是他背起金條,立即踏上了返程之路。
途中,書生又遇見了那位老人。在得知書生這次的經歷后,老人直搖頭:“你還沒有抵達目的地為什么就回來呢?”書生不解地問:“我去東方是為了尋寶,現在我得到了金條,已實現了目標,為什么就不能回來?”老人嘆道:“看來你只能擁有這么幾根金條!”
能被失敗阻止的追求是一種軟弱的追求,它暴露了追求者的力量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種淺薄的追求,它證明了追求者的目標有限。
有一條大峽谷隔開了兩個小村子。村民們為了方便出行,在峽谷上建了一座索橋。索橋的兩側各拉一條繩索作為欄桿。村民們很快就習慣了這座橋,即使不扶著欄桿也能行走自如,小孩子們在橋上跑來跑去也毫無懼色。但有一天,橋兩側的欄桿不知怎么不見了。第二天,村民們來到橋頭,誰也不敢踏上索橋半步。
欄桿存在的時候,大家走路并沒有扶著它;但是欄桿消失了,這座橋卻成了畏途。這很像我們和父母的關系,父母健在時,我們總是覺得,不依靠他們,我們也能活得很好;可有一天他們真的離去了,我們才發現生活原來如此艱辛。
經典文句
人心的貪欲就像降落的大雪,越積越滿后會看不見前路。
當你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時,你會選擇等待;當你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時,你會選擇奔跑。
所有的成長都是黑暗中的一躍。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歲月的變遷,而是在歲月中你沒有任何變化。
經驗是個很苛刻的老師,因為它總是一上來就把你考倒,然后才給你上課。
精妙段落
即使在互聯網已經相當普及的今天,書籍仍在人類的生活中扮演著比互聯網更重要的角色。我想說,即使互聯網占據大半壁江山,書籍仍不會消失。一個經歷了近兩千年風雨的“物種”,如非有著強烈成長的沖動,斷然不可能將自己的壽命延續至今。書有生命,此之謂也。
書籍因其有著與我們人類一樣的生命,所以我們才應該像愛護自己一樣地愛護它們。是書籍給了人類知識、思想與智慧,是書籍給了我們尊嚴、自由和信仰,是書籍給了我們良知、勇氣和綿密深厚的感情。在人類成長的路途中,唯有書籍才是我們不離不棄的伙伴,晨鐘暮鼓之中的良師益友,黑暗悲愴境遇下的啟明燈。
因了書有生命,所以當我在書店里看到人們卷握它們時,我有悲憫;因了書有生命,所以當我在書店里看到人們怕弄臟自己的褲子將其墊在臀下時,我有悲憫;因了書有生命,所以當我在書店里看到人們將其隨手一丟,而非輕拿輕放時,我有悲憫;因了書有生命,所以當我在書店里看到人們一手拿著面包,一手翻著書時,我有悲憫……
悲的是人們的種種行狀,憫的是如此被輕慢的書籍。每遇種種輕慢書籍的行狀,我心里頓時泛起警語:書有生命,汝當愛惜。
書店是書籍臨時的棲居地,通過書店,書籍抵達每一間書房。
書房是書籍的溫暖家園,只有心靈才是書籍永遠安身立命的圣殿。
書籍是有心的生命,在書店里從不言語地等待有心的人們。我尊敬所有將書籍領回家,即使不讀,但投以愛惜的人們。
——劉蘇里《書是有心的生命》
古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币粋€人若不知道控制自己的“胃口”,不知足、不知止,見名利之誘便不惜到處“咬鉤”,人生怎能獲得長久的愉悅和安樂?
知足,蘊含著個人擁有自知之明、自制之力和懂得自省自律的智慧,是對物質世界不做過分、過多要求的一種理性的行為。
有人說,現代人的人生有兩個境界:一個是知道,另一個就是知足。知道的人,活得明白;知足的人,活得平淡。平淡,是淡定的底色。知足,才會寡求;懂得寡求,易感快樂,所謂知足常樂。
懂得知足還不夠,還要知止。
知止是什么?就是在追求物質的過程中知道適可而止,也指志向達到至善境界而不驕不躁的神態與氣度。一個人氣定神閑,持盈保泰,才能長生與幸福。《禮記·大學》云:“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边@說明知止能使一個人的心靈安靜下來,精神沉靜下來,行為寧靜下來。
“知止”中的“知”,非簡單的“知道”。在古漢語中,“知”通“智”,即含有“智明”之義,智明,指理智明曉;知事有利害,曉有當止處,以是而能“知止”?!安恢闭撸m知事有利害,有當止處,然而他們非智明之人,知事有利害而只見利卻不見害更甚。以至于“利令智昏”或“色令智昏”;智既已昏,所以無從判斷何處當止,故而逾越界限,越出底線,最后釀出禍事。
知足是知止的精神底色,知止是知足的具體行動,知止本身也是一種知足與幸福的元素和源泉。知足反過來對“不知止”的思想和行為有修正、過濾和抑制作用,促使人們朝理智明曉的方向前進和發展,而不會雙眼蒙塵,行為失當,掉進欲望的深溝。
知足者幸福,知止者睿智。知足、知止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懂得知足與知止,是人生的大智慧。
——楊德振《知足者幸福,知止者睿智》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3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