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上?!傲骼舜髱煛背伞熬W紅”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上海車水馬龍的街頭,一名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席地而坐,蓬頭垢面卻語出驚人。面對陌生人的鏡頭,他用標準的普通話講《左傳》《尚書》,談企業治理,談各地掌故,也告誡人們“善始者眾,善終者寡”。2019年3月中旬,隨著多段視頻在網絡流傳,這名流浪漢成了大熱“網紅”,被網友稱為“國學大師”。一些網絡主播紛紛前往探訪,甚至引來警察維持秩序。
  據了解,這名流浪漢真名叫沈巍,上海人,已流浪26年,曾是上海某區審計局公務員,現在仍是該局的長假病員工。他從小喜歡歷史和文學,卻在父親的壓力下學了審計專業。他小時候生活艱苦,習慣撿垃圾去賣錢然后買書,到了工作單位仍舊喜歡收集廢品再次利用。因為被投訴在單位撿垃圾,他離開審計局開始流浪,秉持著垃圾分類的理念,堅持賣廢品并買書。如今突然獲得如此巨大的關注,沈巍表示他不想紅,喜歡寧靜的流浪生活。
  “流浪大師”的網絡奇觀令人唏噓
  誰都應該承認,沈巍是個讀書人,或者說至少是個涉獵廣泛的閱讀者。然而,這與“國學大師”又有什么關系呢?也許只有在短視頻的世界觀里、在圍觀網友的起哄聲中,會講《左傳》《尚書》、會不時蹦出幾句“妙語金言”的人,才會被捧為“大師”吧?事實上,我們既沒有鑒定“大師”的資格也沒有鑒定“大師”的能力,我們所擁有的,只是旺盛的好奇心、強烈的表演欲,以及給枯燥生活找尋談資的永恒興趣。
  在沈巍之前,網絡已經捧紅了不少流浪漢,這幾乎已經是一種例行的消遣了。每一次,我們都像發現新大陸一般驚奇,都要煞有介事地做一番表情。如果說沈巍有什么不一樣,那么也僅僅在于他可能是最有文化、人設反差最大的那個流浪漢。他的文化生活以及精神格局,讓一部分人照見了自己“為稻粱謀”的人生的索然無味;他那碎片化的知識、那狂野的扮相、那倔強的意志,則讓另一部分人感到一絲喜感、一絲感傷、一絲震撼。
  請不要忘記,在外界所賦予的所有標簽之外,沈巍首先還是一個“病人”。他無法拯救掙扎于俗世的我們,我們也不能成為他的救世主。當一群光鮮亮麗的“網紅”簇擁在“沈先生”身邊擺姿勢拗造型,這一幕在荒誕中透著一抹哀傷。沈巍所意圖逃離的那個世界,如今又將他熱情地拉了回來,這很可能并不是一件幸事。終究,網絡是殘酷的,從制造偶像到摧毀偶像,也就是一瞬之間的事。
  與其追捧“流浪大師”不如自己多讀書
  沈巍談四書五經、評社會時事,的確表達流暢、見解不俗。但大多數網友與主播追捧他,似乎并非是奔著他“滿腹詩書”去的。如果不是拾荒者的形象,以及曾是公務員的經歷,沈巍與受過大學教育的同齡人并無太大差別。他們與其說欽佩沈巍的才華,不如說是被他內在與外在的強烈反差所吸引。
  在圍觀者看來,沈巍是文化人。人們對于文化人常常抱有一種美好卻不乏虛幻的想象——在傳統認知中,文化人只有在合適的位置上做合適的事情,才能滿足公眾長久以來對于“重視文化”這件事的高期待值。一旦文化人的形象與人們的想象不匹配,說了或做了什么“驚世駭俗”的事,輿論便一片嘩然。和北大才子賣豬肉、名校高才生回農村養雞等轟動全國的大新聞一樣,沈巍不過是最新的一個例子。
  其實,沈巍只想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清凈、平淡地活著。在沈巍被圍觀、被追捧而形成的熱烈氛圍里,其實暗藏著一種矛盾情緒:一方面人們重視子女教育,以其考入名校為榮;另一方面“知識無用論”又不時泛起。這種矛盾,始終在人們內心深處不停沖突,每當出現類似沈巍這樣的人物,這種長久沖突制造的焦慮感便會得到一次釋放。若真重視文化,不如還沈巍一個清凈;而自己多讀些書,努力提升思考與表達能力,自然也就不會對“流浪大師”大驚小怪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353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