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知識網紅”:改變“網紅”的價值取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科學實驗通過短視頻這一更具顯像化的方式進行傳播,不僅可以提升觸達人群的廣度,也可以降低知識接收的門檻,助力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提高。
  最近,某直播平臺上就出現了這樣一位“陳征博士”,他不僅是第21屆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北京交通大學物理教師,也是一位樂于實驗的“短視頻科普達人”。他以“陳征博士——科學實驗大玩家”的名字為用戶帶來各類精彩的科學實驗。陳征不僅活躍于短視頻平臺,此前在電視屏幕上也同樣活躍,他是中央電視臺1套《加油!向未來》第1、2、3季,《正大綜藝之腦洞大開》,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之“這一題我會”的科學策劃、實驗總負責人;也是中央電視臺2套《是真的嗎?》、10套《科技盛典》、湖南衛視《新聞大求真》等國內多檔科普節目的科學策劃、顧問及嘉賓;還是實驗舞臺劇《能量密室》的科學總監。
  隨著這些視頻和節目的播放,陳征博士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憑借淵博的知識而成為一名“知識網紅”。
  ★熱議/觀點
  創新傳播科學
  以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科學知識帶出象牙塔。
  對于廣大科技工作者來說,往往嚴謹、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這樣就使得他們在推廣和傳播科學知識時效果不盡如人意。對于那些已走紅的“知識網紅”,其實他們并未像某些“網紅”那樣扮丑賣乖,而是汲取了“網紅”的娛樂精神。他們在傳播科學知識的同時,勇于展現個人獨特的風格,讓科學知識搭乘娛樂的順風車,以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科學知識帶出了象牙塔,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體系。
  改善網絡環境
  形成良性的競爭,改善網絡直播生態。
  “知識網紅”就像一股互聯網的清流,改變著人們對網絡直播和“網紅”的偏見。相對于低俗直播,“知識網紅”是更健康持久的網絡直播模式。美好與庸俗之間有一個此消彼長的關系,網絡直播同樣如此。優質內容多一些,低俗內容就沒有了生存的土壤,反之亦然?!爸R網紅”收獲高人氣,可以形成良好的示范,讓更多人通過努力提升自我。以優質直播驅逐低俗直播,才能形成良性的競爭關系,從而改善網絡直播生態。這就需要網絡主播們發揚工匠精神用心打造直播內容,讓直播既充滿正能量,又有現實意義和價值,還富有趣味性。
  豐富“網紅”種類
  以此為契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知識網紅”的出現改變了網絡紅人的單一價值取向。越來越多網民的價值觀念正在發生變化,他們不再僅僅關注娛樂明星、體育賽事、影視作品,而是有意識地將互聯網作為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平臺。為此,我們要做的不是圍觀,更不能只是消費,而是以此為契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將對知識的需求和自我的完善、國家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
  體現社會進步
  讓知識擁有市場,讓知識體現價值。
  改革開放40余年,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知識積累、終身教育成為一種常態,學習型社會日漸成型,這真正體現了社會的進步。讓知識擁有市場,讓知識體現價值,全社會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才會加強。更多知識分子貢獻他們的思想,分享他們的學識,網絡才會充滿生機、充滿正能量,才會更大范圍地影響人、鼓舞人、引導人、教育人,整個社會的文化素質和文明程度才會進一步提高。
  ★熱點運用
  讓更多的知識大咖成為“知識網紅”
  王雯
  最近,國內某自媒體推出了“科學家直播”的“新玩法”,讓一些科學家過了一把“網紅”癮。
  “網紅”是“網絡紅人”的簡稱。隨著新型傳播手段的增多,“知識網紅”日漸涌現。已故國際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開通微博,不到兩小時,粉絲數破35萬,讓這位科學家在中國網友中又“火”了一把。而現在陳征博士的網絡直播和熒屏頻現,也使他成為一名“知識網紅”。
  對于他們的表現,不少人為之叫好,但也有人批評其“嘩眾取寵”。反對者大多認為,科學注重嚴謹性、嚴肅性,而“網紅”更注重娛樂性、趣味性,二者格格不入。
  筆者認為,將這兩種看似格格不入的屬性加以融合,讓科學家等知識大咖具有“網紅”精神,恰恰是當下科學普及和知識推廣中所缺失的,這種做法值得鼓勵。
  首先,“網紅”精神為科學家等知識大咖的科學普及和知識推廣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對于科研工作來說,“嚴謹”“嚴肅”無疑至關重要。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不少科學家及知識大咖由于長期置身科研領域或學術研究,做科普或知識推廣時難以轉變思路,他們往往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致使其效果不盡如人意?!熬W紅”精神,其實是一種服務精神和娛樂精神。為了走紅,“網紅”們不惜放下身段,甚至扮丑賣乖,以滿足網民的娛樂、刺激等心理,達到自己的傳播目的。對于那些已走紅的“知識網紅”,其實他們并未扮丑賣乖,而是汲取了“網紅”的這種服務與娛樂精神。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他們勇于展現個人風格,讓知識搭乘娛樂的順風車,以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其帶出象牙塔。
  其次,科學家等知識大咖進軍“網紅”圈,為科學普及和知識推廣提供了新渠道。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直播平臺等渠道,科學家有了更多直接與公眾接觸的機會,可以將自己的思想、觀點傳播出去,避免二次解讀中出現誤解和歧義。
  如今,國家一再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已經不再只是媒體等科普工作者的職責,而是科學家等知識大咖應當承擔的義務??茖W家們應當多與媒體和公眾接觸,將實驗室里封存的成果和自己最新研究成果及時傳播出來。而在這一過程中,知識大咖們要做的是少一些公式術語,多一些貼近受眾現實生活的內容、形式。我們期待更多知識分子具有“網紅”精神,也期待更多的知識大咖成為“知識網紅”。
  【點評】
  文章按照“議—引—提—聯—結”的行文思路結構全文。開篇從國內某自媒體推出了“科學家直播”的“新玩法”,讓一些科學家過了一把“網紅”癮入手,引出“知識網紅”話題,接著擺出受眾對此現象的兩種不同看法,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讓科學家具有“網紅”精神。文章主體部分聯系實際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最后總結全文發出號召。這是一篇較好的時評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551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